“媽媽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在你的記憶裡,什麼是“媽媽的味道”的呢?是媽媽給你編織的一條毛衣、精心準備的一道家常菜,還是一句常掛在嘴角的“嘮叨話”……

“媽媽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週末帶著老婆孩子回鄉下老家看媽媽,說是看媽媽,其實是想念“媽媽的味道”了。以前每次回去,我都在城裡買些魚肉青菜之類的,帶回鄉下老家,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數落。

買啥魚肉菜啊,菜園裡我種的有菜,都是沒打農藥沒施化肥的,買的菜哪有種的好吃,花那冤枉錢……”後來我只能遵從母親的意思,回家不再從城裡帶菜。

許多次,跟媽媽說,種啥菜啊,又髒又累,還值不了幾個錢,沒事歇會兒多好。但是媽媽始終不這麼認為,還是堅持在菜園種菜。以前常買菜回家,現在回家都要拎一大堆各種蔬菜回城。

“媽媽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住在城裡,住久了,就會經常想起“媽媽的味道”,這最令我回味最想吃的還不是菜園裡種的蔬菜和養的豬啊雞的,而是灶火“鍋巴粥”。像魚肉蔬菜之類的城裡還可以買還勉強能吃上,但是“鍋巴粥”卻是沒辦法吃的,想吃只能回鄉下。

在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許多家庭現在都用上了天燃氣、沼氣或煤氣炒菜做飯,煮飯也是用電飯煲,基本上和城裡沒啥區別。但是像媽媽輩的這一代人,都一直離不開土灶,喜歡用土灶生火做飯,所以我們鄉下基本都還搭建有土灶。

好幾次,見媽媽身體不好,跟她說,別用土灶了,土灶要自己生火,烏煙瀰漫不說,做飯時還要灶上灶下來回跑,很麻煩。用土灶做一頓飯用時差不多是用電飯煲煤氣的兩三倍,但媽媽還是堅持用土灶,特別是我們回去的時候。

媽媽用土灶的理由,一是用土灶燒柴火,不費電不費氣,可以節省錢;二是土灶生做飯好吃,我和老婆孩子喜歡吃的鍋巴粥,只能用土灶才能吃到

每次看到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都是滿滿的感動。

“媽媽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做鍋巴粥,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先是淘米,把米洗靜,然後下鍋大火燒沸騰,隨後改用小火,熬個七八分鐘,熬的時間不能長也不能短,短了稍後米飯夾生,長了米飯易糊軟,所以火候很重要。媽媽每次火候都掌握的恰到好處,所以從米湯到米飯,都是非常可口的。說起米湯,也是個好東西,記得媽媽說,以前我們小時候,奶水不足,口糧不夠,還沒有奶粉的時候,靠的就是米湯養大的。估計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村人,小時候就是靠喝米湯吃米糊長大的,用媽媽的話說,營養一點也不比現在的奶粉差。

火候差不了,此時將米湯過濾,將餘下的米粒留在鍋裡,灶下改用小火慢慢將米飯蒸熟。在我看來,灶火蒸米飯是最大的技術活,說前面的火候重要,這裡的火候才是重點,直接關係到鍋巴粥的口感。記得小時候,幫媽媽生火時,為了偷懶,塞一滿灶的柴火,接下來就是滿屋的糊味,導致飯也不好吃,鍋巴粥也難吃。這時就會遭到媽媽的一頓數落。

“媽媽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後來媽媽告訴我,蒸飯的時候,灶火一定要小,要慢慢的蒸,切記心急。的確如此,隨著微小的灶火將米飯慢慢蒸熟,廚房裡就逐漸飄起米飯的香味,那種香味可以飄很遠,很遠……

現在每次回家,鍋巴粥是我必嘗的“媽媽味道”,吃飯時,不吃米飯,就吃兩大碗鍋巴粥,對於許久沒嘗的人來說,那種味道是久違的,是沁入心脾的。媽媽說,只要她身體還硬朗,還能動彈,就會一直堅持用土灶生火做飯,讓我們回家就能吃上“鍋巴粥”。

媽媽的味道,其實就是幸福的味道,每一次嘗,都淚流滿面……

還有哪些“媽媽的味道”令你難忘,讓你常常想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