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天津紅橋小吃“二絕”之狗不理包子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 被人們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中的“三絕”,不僅馳名沽上,享譽海內,而且受到國際友人的讚揚。

而天津衛這“三絕”食品,其中有“二絕”發祥於有詁“津衛搖籃”之稱的紅橋區,即“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下面,就把紅橋這“二絕”食品簡要地介紹一下:

一、狗不理包子

天津賣包子的多種多樣,除有北門西劉記牛肉包,東馬路恩發德羊肉包,宮南大街石頭門坎素包,還有侯家後狗不理豬肉包,各有一路主顧。沿傳到今天,論聲名的遠揚和營業的興旺,則以狗不理包子為箇中之最,它冠居天津“三絕”之首。

享譽世界的天津紅橋小吃“二絕”之狗不理包子

現在所用牌匾

狗不理包子歷史悠久,出現於距今134年前的1858年 (咸豐八年)。

1、高貴友的失業及再創業

它的創始人叫高貴友,乳名“狗不理”,是現在天津市武清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之家。據說,他為謀生從14歲來到天津,由於人地生疏,處境非常艱難。經人介紹先在侯家後劉記蒸食鋪學徒,包括學做包子。後來這個劉記蒸食鋪倒閉,高貴友因此失業。

為了繼續謀求生活之路,他便以自己所學的手藝,在侯家後這塊地方搭設了一個賣包子的小棚子,沒有字號,自做自售。他的包子味道好,受歡迎,利潤漸豐。

享譽世界的天津紅橋小吃“二絕”之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的特點

2、從“德聚號”到“狗不理包子”

不久兌了一間小門臉,還掛出了“德聚號”牌匾,精益求精地經營下去。當年在侯家後一帶,認識高貴友的很多,人們習慣地叫他的小名“狗不理”。因為他的包子好吃聲譽日隆,一來二去的,人們都把高貴友的包子鋪稱作“狗不理包子鋪”,而他的正式字號德聚成反倒沒有叫響,這就是“狗不理包子鋪”名稱的由來。

3、侯家後的由來

侯家後位於紅橋區的東南部。泛指北大關以東,南運河以南,估衣街、鍋店街以北,東南沿南運河故道折入三岔口。侯家後是天津早期的繁華地區,歷史上由來已久。侯家後一帶之開闢,當在元朝設海津鎮之前。

天津城市的聚落,始於南運河、子牙河匯合注入海河之三岔口一帶,在金、元時期稱為直沽。南運河是當時的主要交通運輸河道,多有行旅商賈往來停留,從而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築城設衛以前,南運河畔的侯家後,就已經是一個艄運繁忙、百貨集散之地了。

至於侯家後的得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南運河畔有侯姓人家開了一個小茶館,取名“侯家茶館”,其房後有一空曠地帶,逐漸形成集市,人們習慣稱之為“侯家後小市”。後來,這裡發展成為居民點,就以侯家後作為地名了。

享譽世界的天津紅橋小吃“二絕”之狗不理包子

侯家後的早年風貌

4、狗不理包子走向世界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為滿足天津市民的需求,對這個具有天津風味的狗不理包子鋪予以大力扶持,使之恢復營業。不久,原設在山東路的豐澤園飯莊遷往了北京,狗不理包子鋪便搬到那裡一一山東路77號。從1956年3月15日重新開業,擴大經營,改名為“天津包子鋪”,並增添一些炒菜,營業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但因天津人民對狗不理包子懷有深厚感情,為迎合人們的心理,不久又推出“狗不理”這個招牌。

狗不理包子鋪老字號在天津還開設了 4個分店。從1980年以來,先後同國內的北京、杭州、桂林、哈爾濱、石家莊、泊頭、包頭、滄州、邢臺、北戴河等20多個地區進行聯營,開設分店。在日本東京也開辦了狗不理包子分號,其名聲已經傳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