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冠的個人感想

此次新冠病毒從武漢集中爆發,再呈現全國擴散之勢,其感染人員之多,波及面之廣,恐怕是建國之最。嚴峻的形勢令國人為之痛心,也令全球震驚。但令全國人民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堅定有力的領導和全民齊心攜力抗擊疫情的磅礴局面。每每面對這種大災大難之時,我們的國情體制優勢就展現地很突出。

但此時此刻,我一方面為抗擊疫情的全國同胞朋友們默默祈禱,一方面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在今天我們的科技,經濟取得如此長足的發展的情形之下還能爆發如此的疫情,作為一個有點家國情懷的一員,內心是比較幽鬱的。特別是近些年來大大小小的動物疫情、人類疫情的頻繁發生更是讓人揪心。如03年的SARS,去年的非洲豬瘟,前幾年的禽流感,及我們村前年養牛戶的牛口蹄疫,損失都非常慘重。其原因何在,我們的科研人員有沒有做充分的研究,我們的組織領導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我,也許是所有人所關心和期盼的事。

在此,我僅僅以我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觀察為依據,並從底層民眾及農業農村的角度出發,談談我個人的思想認識,來和大家討論討論。不當之處希望大家包含。

面對這次疫情及當今社會的一些狀況,我有兩個關點想和大家討論討論。一,發展很重要,但平衡地發展不是更重要嗎?二,物質建設很重要,但思想建設特別是順應自然環境、生物生態的思想建設不是更有利於人類及生物大眾嗎?

對我們國家的近現代史,我認識還很膚淺,但我認同我國近現代史被動挨打的事實,所以我們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政府領導組織把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如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建設的積極性,好像毛爹爹就提出過“人定勝天”的口號,那時全國轟轟烈烈的開荒整田、開山挖渠、鐵人採油、紡棉織布等等建設生產運動就是麼開展的,又如鄧爹爹講出的“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話語,也為當時的人民大膽嘗試、搞活經濟作了最生動恰當的政策指引。就這樣,現在我們十多億的建設發展隊伍成了全球最矚目的群體。一個又一個的前沿科技被我們所掌握甚至獨有,一批又一批的建設成果湧現出來,為此每一位同胞都發自內心的自豪。但我想說的是,今天我們這支大隊伍開始失衡了,問題、事故不斷出現,如生態環境問題,城市與農村發展失衡的問題等等。我認為這次新冠病毒的爆發就與這樣的大背景有關。今天被汙染的空氣、水、土壤,被破壞的動植物生態鏈,自然而然就會渙生出各種奇奇怪怪病毒,而被破壞的生態鏈又缺乏對這些病毒的過濾能力,人類就只能直面病毒侵擾。我是80後,記得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早期,我們鄉村的動物物種還很豐富。一腳能跨過的小溪溝裡,蝦,螃蟹,大的、小的鯽魚、鯉魚很多很多,每每帶著我們土家特有的竹篇捕魚器下到小溪溝胡撈一陣,總能解解饞,甚至家裡的小貓小鴨都小有口福,臘水田裡泥鰍,黃鱔更是我們童趣的源泉,甚至還能抓到烏龜,有臭的和不臭的。但現在,臘水田也沒有,小溪也幹了,烏龜也滅種了。早些年野兔敢在麥地裡做窩,但現在野兔比熊貓還少。早些年,田裡找伴的青蛙能吵得你睡不著覺,但現在打著燈籠都找不著幾隻。在我看來,這與城市和農村發展失衡有很大關係,農村的財富增長跟不上城市的腳步,自然就會促使部分人打野生動植物的主意。另一嚴重的現象是,為了追求一時農業增產增收,大量濫用化肥,農藥,結果很多有益的生物、微生物滅絕,土壤鹽鹼化。早些年,:赤腳走在田裡地裡,能體驗到土壤親柔的感覺,但現在腳會被擱得慌。這應該與我們的科研方向、科學技術一味追著高利潤的工業有關,農業基礎科研處於嚴重失衡狀態。本來受氣候影響很大的農業因為自然環境的失調,基礎科研的失衡使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地削弱了,而近些年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措施在我看來也都是隔靴撓癢。因此一部分難以容入城市生活的農民就繼續幹著殺雞取卵的事,大肆獵殺野生動物,盜採野生植物。說這次的新冠病毒為野生動物有關,其實就是年底層困苦民眾有關。

要改善底層民眾的處境,固然需要社會全系統的配套,但我認為首先需要提高農業農村的地位,不妨效仿一下“軍人優先”,“教師優生”的模式,同時引導企業單位,科研機構向農業農村傾斜,這也許達不到工業那樣立杆見影的效果,但我認為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國計民生、生態環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關於物質建設與精神思想建設失衡的問題,我也想把我的關點提出來與大家討論討論。鑑於近現代屈辱捱打的歷史教訓,建國以來,幾代領導人都緊緊抓住經濟、軍事、科技建設為主要任務,這沒有錯,因為我們需要把我們的硬實力搞上來,如果再過50到100年,甚至200年以後回過頭我們評價這段歷史,我們也會說這樣的政策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的,而且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發展到今天,我們開始頻繁出現各種問題、事故,這其實也說明我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對此,我們可以從悠悠五千年的歷史經驗當中吸取智慧。我是個農民,在此我舉不出具體的個案,但我相信我們的領導集體有這樣的智慧。在此,我僅就我個人,從我的內心出發,結合我飄蕩的半生經歷說一說。

首先,明確地告訴大家,我的內心世界是很苦悶的。除去不懂事的童年時光,我的內心世界沒有一刻的安定時光。為什麼?在踏入社會獨立之前,主要是因為物質匱乏而焦躁不安,而踏入社會之後,則主要是怎樣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做好自己而彷徨。

我高考選擇的是文科,大家都說文科生內心偏於感性,我多數情況下的確如此。但我認為感性就會任性。當面對一份工作,我會從固有的認知出發來追求自己的尊嚴,結果我發現現實往往與自己認知是擰著的,這就造成了我半生的飄蕩生活。這期間,我流浪過,犯過盜竊罪,進過看守所,捱過打,受過餓,總之沒讓自己安生過。後來,也就是最近幾年以來,為了給自己的精神世界尋找出路,我開始接觸一點傳統文化書籍,主要是儒釋道方面的書籍。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方方面面本來就有這種傳統文化的基因,我能從這些書籍中找到一點點共鳴,之後我的精神世界才開始有所沉定。本來我還想吹吹笛子,像牛背上的牧童一樣學著品味品味生活,也想練練毛筆字,體驗體驗在紙張上的舞蹈。但因為每天生活的瑣事,沒能踐行。囉嗦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精神層面函養很重要,甚至比物質方面的需求更重要。人類文明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直到近一兩百年物質生活才得到極大豐富,但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不見得就比古人安祥、快樂。中外凡是有影響力的大家全是精神領域裡面的大師,他們都嘗試著或者懂得以小學生的姿態與大自然,與時空對話,反而是標榜空前發達的我們則像《唐吉訶德》裡面的立人公不知何所懼地在這個星球上橫衝直撞,結果弄得物都空前地滅絕,生態環境空前地惡化,海嘯、颶風、山火、洪水、瘟疫,一場接著一場,一場比一場可怕。

因此藉由這場大疫情,我呼籲我們的領導集團和全國各族同胞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發展策略,我不是復古主義者,因為一個豐富多彩的,有溫度、有深度,包容的精神思想沒有復不復古之說,它是永遠的新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和傳承才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也才是人類之幸。如果把這樣的思想建設寄希望於一群明星,一大摞枯燥無味的電視劇那絕對是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