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神話,是如何煉成的?

遊優優


“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民謠廣泛流傳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歷史的風雨早已沖淡了人們關於祖先的記憶,卻忘不卻先輩來時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樹。

一、大槐樹下的移民潮

洪洞縣從唐宋時就建有驛站,驛站旁有一座古剎,叫廣濟寺。廣濟寺建於唐朝,到明朝時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寺旁有一株古槐,相傳是漢朝所植。明初規模浩大的移民,就是從這裡集合出發,走向神州大地。

明初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當然,規模如此浩大的移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洪武年間先後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

明朝組織的移民,事實上並不都是洪洞人,還有來自太原府及澤、潞等州的民眾。但是,洪洞縣所在的平陽府是山西輸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為稠密的縣。

電視劇《大槐樹》

據成化《山西通志》記載,輸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陽府及汾、沁、遼、潞、澤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萬餘戶,而平陽府有2萬餘戶,佔1/3強,成為當之無愧的移民擔當。

為什麼要在洪洞縣集合呢?因洪洞縣交通便利,“其始為城者,適當大路津要,驊驂之所奔馳,商旅之所往來,輪蹄之聲晝夜不絕”(喬逢辰《惠遠橋記》)。正是由於洪洞擁有四通八達的古驛道,才成為明朝官府組織移民的首選。

中國人安土重遷的鄉土情懷,就像基因一樣鐫刻在人們的血脈之中。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隨著離人淚的。明朝組織的移民,都被集中到大槐樹下集合,當他們回首與故鄉作最後的告別時,看到的就是大槐樹,和水鳥老鸛在樹上搭的窩。

大槐樹移民後裔分佈在11個省(市)的227個縣,遍佈神州大地。如今,越來越多的移民後裔來到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觸摸先輩的痕跡。

大槐樹組織萬人祭祖大典

有一個流傳以久的說法,凡是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腳的小趾的指甲是復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還有一片小指甲。“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如果你的小趾指甲不是復形的,那你一定不是大槐樹移民後裔。“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脫下鞋子,“驗明正身”吧。

二、今天的大槐樹還是當時的大槐樹嗎?

當我們尋根洪洞,所看到的大槐樹,其實已經是漢槐的第三代了。

第一代大槐樹是漢朝所植,歷經千年風雨,到明初仍然生機盎然,冠如華蓋,繁蔭數畝。據《洪洞縣誌》記載:其“樹身數圍,蔭遮數畝”,汾河灘上的水鳥老鸛在古槐上構巢,經年累月,樹上的老鸛窩越來越多,成為洪洞縣的一大奇觀。

明初,民眾就是從這株古槐下集合,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這株漢槐見證了每一個人離開家鄉時的不捨,同時也為人們守護著背不走的故鄉。

後來,這株漢槐連同廣濟寺都被汾水沖毀,並在明朝末年就乾枯了。

幸好,大槐樹東邊又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大槐樹,歷經400多年光陰流轉,到解放後才逐漸乾枯。

1974年,二代大槐樹被颶風吹到,洪洞縣政府撥專款整修,將大槐樹重新樹立起來,1999年採取了防腐措施,作為遷民的見證。

在第二代大槐樹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大槐樹,有上百年的歷史,今已亭亭如蓋矣。大槐樹生生不息,以其為載體的中華民族根祖文化,凝結著每一個炎黃子孫。

交響樂《古槐尋根》

三、大槐樹遺址何時修建?

如今,當我們前往洪洞縣明代移民遺址尋根問祖時,不要忘了當初倡議、籌建明代移民遺址和大槐樹古蹟的的平凡人。

清末,洪洞縣賈村的景大啟在山東曹州任散州官,當地人得知他是洪洞人,備感親切,都說自己也是從大槐樹老鸛窩遷來的。洪洞人劉子林在山東長山縣做官時,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兩個人於是商量,萌生籌建古大槐樹古蹟之意。他們在山東籌集了390多兩,寄回洪洞託人籌建。第二年,從河南杞縣告老還鄉的洪洞人賀柏壽,談到在河南時也有此感,於是回鄉後積極籌建移民古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山西也組織了革命軍。袁世凱派三鎮兵盧永祥部進攻山西的革命軍,盧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如洪洞北面的趙縣,“一律被搶,不餘一家,不遺一物”。

盧軍到了洪洞大槐樹,仍有“半天不點名”之令,意思說大家還可以繼續搶啊。但盧軍士卒大都是冀、魯、豫籍,他們都說回到大槐樹就是回到家了,非但不搶掠,還將在別處搶到的錢財供施於大槐樹。憑著這棵大槐樹,洪洞人民才免遭浩劫。

正是由於以上歷史原因,大槐樹移民古蹟才得以修建。中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將大槐樹古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史君說

元末明初戰爭的浩劫和自然災害的頻發,共同促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浩大的移民活動,同時也創造了凝聚著國人信仰的大槐樹根祖文化。明初移民後裔如今遍佈神州大地,無論在哪裡,只要提起大槐樹,就有了回家的親切感。

參考文獻

肖韻:《洪洞大槐樹遷民始末》,《滄桑》1994年第3期。

範忠義:《明代移民遺址——洪洞大槐樹祭祖祖園》,《滄桑》2001年第6期。

張青:《洪洞大槐樹移民考》,《中國地方誌》2003年第1期。

危新起:《洪洞大槐樹的風俗及其傳說》,《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安介生、葛劍雄:《洪洞大槐樹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六》,《尋根》1997年第6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首先我不知道“洪洞大槐樹的神話”提問者的理解是什麼意思?


作為臨汾人離大槐樹景區距離30公里,陪家人和朋友也去過幾次,票價好像是每人80元,堯都區和洪洞縣身份證收30元,超過70歲老人免費!

景區實際位置是原洪洞縣的北大門舊址,景區還保存著原有遺蹟,現在大家看到的古槐樹應該算是第三代古槐的生長分支!一顆歷史悠久的樹木,代表的是一段歷史記憶吧!


山西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受戰亂干擾較少,比較適合百姓繁衍生息,歷史上的多次大規模的山西住民外遷,也是當時的統治者平衡人口和經濟的一種手段,這些政策可是苦了那時的山西人!

現在好多地方都有山西移民的後代,大家有機會還是回家看看吧!看看祖先們曾經生活過的土地,嘗一嘗汾河水的甘甜吧!


服務臨汾經濟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大槐樹是明代遷民的遺址。歷史記載,元末動亂,中原、江南等地人煙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山西卻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明朝建立後,為了發展生產、恢復人口和國力,從洪武到永樂年間,明政府屢遷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當年遷民最集中的地區就是洪洞縣。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數億計移民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600年來,大槐樹遷民遺址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走遍大同每個旅遊景點


轟轟烈烈的明初山西移民,怎麼變成了“洪洞移民”?山西主要向華北三省移民,怎麼變成了“11省移民”?明初山西輸出移民100萬多,就算洪洞全縣近9萬人口全都遷出,也只佔了十分之一——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在各地山西和非山西移民家譜中,多把洪洞大槐樹作為故里。洪洞大槐樹,其實是山西甚至整個明初大移民的濃縮。那裡的某個片段,被簡化為一個精神家園——而當地士紳和官方的大力宣傳,再次影響了移民和非移民地區的認知。

注:關於洪洞中的“洞”讀音:按照山西方言,讀tong二聲音,《辭海》採用這一說法;而《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堅持標註dong四聲音。

洪洞大槐樹:移民歷史長河中的“網紅”

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長河中,遷徙幾乎從未停息。或避亂、或謀生生、或支邊,大江南北幾乎每個省區都分佈著不同程度的移民。

波瀾壯闊的移民史中,古有晉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遷、明初山西大移民、清明清已降湖廣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響極深的一次,衍生的傳說和段子傳播甚廣。

那場持續40餘年的大遷徙,讓最大的光環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樹。當地同一地點,不同時期參天大槐樹,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尋根問祖”地之一。

在華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洪洞大槐樹的歌謠,最著名的莫過於: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與此相關的傳說還有“解手”“腳趾分叉”。大槐樹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堅定不移地視為祖先發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戰亂,國家初定之後又發生了靖難之役。而山西因為山河堅固,身戰亂後方,受到侵擾較少。明初,北方發生過以山西未遷出地的人口大遷徙,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作為當時晉南經濟、文化重鎮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輸出地之一。

然而,歷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國家政策驅動下的運動,規模大、時間長、範圍廣,遠非一段傳說、數段民謠能夠概括。當下流傳的諸多傳說和所謂“記載”影響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久而久之,被公眾當做歷史事實。

“大槐樹”及相關傳說影響越深、傳播越久,其背後更多史實被掩蓋得就越甚。筆者想通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力圖還原“大槐樹”背後,複雜而真實的狀況。

洪洞在山西移民輸出中,究竟居於何種地位?


愛生活的康康


洪洞大槐樹移民才是正解,並非神化。

是發生在明朝早期將山西人口強制遷移到華北地區(河南、山東、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歷史背景:

今日河南雖是中國人口大省,但華北地區在元末明初時一度良田荒無、人口蕭條。元朝末年,華北地區天災頻發,水旱災害和蝗災瘟疫接連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由於當局高壓統治,導致紅巾軍起義,戰亂四起,使人口大量減少,甚至出現“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悽慘景象。而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生靖難之變,戰亂四年再次造成中原地區荒涼局面。

而山西由於有太行山、呂梁山等天險作屏障,中原的天災、兵禍幾乎沒有波及到山西,加之外省難民大量流入,山西成為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強制移民\t: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解決中原地區人口稀少問題,恢復中原社會生產,下令將山西人口遷徙到中原地區墾荒,這場移民潮被稱為“洪洞大槐樹移民”。

雖然稱為“洪洞大槐樹移民”,但不是將山西洪洞縣的人口遷走,而是以此地作為集結中轉的樞紐。

洪洞縣位於晉南平原,農業發達,處於交通要道上,自古以來就設有驛站。當時洪洞縣廣濟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漢代古槐,貫通南北的驛道就從這棵古槐的樹蔭下通過。官方開始強制移民後,官府在廣濟寺設立辦公點,將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編排隊伍,發放外遷證件和盤纏。移民上路後忍不住頻頻回頭,直到古槐消失為止,使得洪洞的大槐樹成為故鄉留給移民的最後印象,也成為了移民後代關於故鄉的記憶符號。

然而,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對於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強制移民最難接受,因此在遷徙途中時有逃跑現象。

據《明實錄》記載,明朝早期進行移民共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從山西移出上百萬人,主要遷往豫冀皖等中原地區,到清末,移民後裔遍佈全國,很多家族家譜清楚記錄這段移民史。



小李飛哥哥


“今天洪洞大槐樹等網站的建立以及上面的所有內容,正是在新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氛圍內精英參與創造和普及傳說的現代體現。”

有話語權的精英們創造出來的!


關注最新熱點


“洪洞大槐樹”神話與明代移民簽證處說

(一):明代山西移民史料考

“大槐樹”及相關傳說影響越深、傳播越久,其背後更多史實被掩蓋得就越甚。筆者想通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力圖還原“大槐樹”背後,複雜而真實的狀況。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劉九皋建議下,著手遷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東省的西部平原,當時的人口輸出地是晉東南,有如下史料記載:

1.《明史.食貸志》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風陽。”

2.《明太祖實錄》卷一一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趄定民無產業者於風陽屯田,遣人齎冬衣給之。”

3.《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一載:“(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千餘戶,悉還為民。”

4.《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 另據《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俱,復三年。”

5.《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6.《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載:“(洪武)二十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徐禮分田給之。”

7.《明太祖實錄》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 另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卷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改過居彰德者聽。者聽。至是還服,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 另據《明太宗實尋》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 、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1.《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裡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 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裡甲......上悉從之。”

12.《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另據《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14.《明太宗實錄》卷五十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間給道里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九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載:“(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 另據嘉靖《隆慶志》卷一載:“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

(二):“洪洞大槐樹”與移民簽證處

明代山西移民運動是持續40餘年的大遷徙,讓最大的光環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樹。當地同一地點,不同時期參天大槐樹,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尋根問祖”地之一。哪到底“洪洞大槐樹”代表什麼意思?為什麼各地都有此傳說?按史書記載:明初山西洪武、永樂時期加起來,總數達100萬人遷出,遷出地涉及山西多個州府,遷出地主要為河北、山東、河南3省,遷入地範圍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而按照當代學者考證和民間傳說,光洪洞一縣就有百萬人遷出,遷入地竟然涉及十幾個省.


移民方法與“洪洞老槐樹”傳說

相傳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驟大體有遣返、軍屯、商屯、民屯等幾種。更多的還是採用招誘、徵派的強迫的辦法。再說中原地方好,幾年不納糧,誰也不願遷去,只好制定徙民條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徙。並規定凡移民者都必須到洪洞縣的廣濟寺辦理遷移手續,領取“憑照川資,”然後從這裡出發,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監護下,分別遷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間傳說的那樣採用誘騙形式。官方預先張貼告示:除廣濟寺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所有地方的人都遷,也有的傳說限定某日凡願遷者都到大槐樹下報道,不願遷者也必須到那裡向官府央情。結果,當成千上萬的民眾齊聚在大槐樹下的時候,官府出其不意,調集大批官兵,一舉將大槐樹下團團包圍,所到之人不論男奴老幼,一個不留全部遷移。凡不從者便繩捆索綁,一串一串連接起來,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從。那些留在家裡的老弱病殘,聞訊後趕來。自然是“爺孃妻子奔走相送、牽衣頓足、攔路哭喊'的情景了。而齊聚在大槐樹應該是當時移民簽證處,這些移民背井離鄉逐漸忘記了自己的家鄉名稱,共同記住了簽證移民的大槐樹位置,隨著年代久遠,後來的各地移民後代只能從先民口耳相傳中記住了“洪洞老槐樹”,於是各地出現了“洪洞老槐樹下”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