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橋街道一線戰“疫”日記(0306)——疫情防控不分國籍、溫暖關懷暖人心

塘橋街道一線戰“疫”日記(0306)——疫情防控不分國籍、溫暖關懷暖人心

3月1日,塘橋街道貴龍園小區值守的保安主管楊永強看到遠遠來了一個拖著行李箱的“生面孔”,交流起來才發現這是一位“遠道而來”的“特別來賓”,語言障礙讓第一道門的通行“難度升級”,“小區門口來了一個日本人,已經做好體溫測試了,沒有異常,能派個人過來了解一下情況嗎?”隊長段國軍立刻向居委打出了“求助電話”,“好的,馬上就到!”接電話的是來自塘橋街道境外人員服務站的孫奕,根據街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為充實居委一線工作力量,深化落實區委區政府關於樓組包乾、群防群控的總要求,每個居民區都有“新生力量”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孫奕便是其中一員。雖然門口人來人往,但門崗管控力度卻並沒有減弱,兩位“門神”逢人必測,只有體溫正常的才可以進入小區,習以為常的居民自覺伸手“接受檢閱”後迅速通行。

塘桥街道一线战“疫”日记(0306)——疫情防控不分国籍、温暖关怀暖人心

貴龍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張振浩與孫奕立即趕往現場“火速支援”,通過“磕磕絆絆”的英文溝通後,瞭解到這位先生是上海日本人學校浦東校的老師,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學校租住的地方就在小區內。儘管英語的溝通了解到了一些基本情況,但溝通依然困難,在他本人的認可下,居委和物業實地查看了“這位特殊的租戶”的居住地點,在確保他具備居家醫學觀察的環境後,考慮到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等實際困難,居委第一時間為送上了居家隔離必備的一些生活物資,“麻煩每天上午下午兩次測量體溫,如有異常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有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看到居委如此認真而貼心的服務,“松岡先生”表示之前在網上看到過許多中國的防疫舉措,願意主動配合做好14天的居家醫學觀察,等隔離結束也要成為志願者的一員。

語言不通始終是個難題,如何保障後續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呢?這讓張振浩犯了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依託樓組包乾制的“片長包乾群”內招募“翻譯官”,原本當日輪休的社工袁菲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回覆“我原來是在日企工作的,雖然不是特別精通,但基本交流應該可以,要不我加一下他的微信,日後也方便了解情況,也能及時提供幫助。”“私は袁と申します,これ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何かありましたら、私に言ってください(我叫袁,以後請多關照。如有什麼事,請告訴我。)”一段簡單的開場白,自此之後獨在異國的“松岡先生”每天都能收到居委社工小袁的消息,每天兩次體溫測量的情況、身體狀況怎麼樣、是否需要代買生活用品、物資是否充足……雙方互相熟悉了之後,成為了熟悉而陌生的“雲好友”,“松岡先生”也會主動告知自己的測量體溫情況,儘管沒有強制隔離的要求,他自覺做好居家醫學觀察,他表示曾從新聞上便看到過塘橋街道聯防聯控志願者突擊隊的相關報道,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第一次來到中國,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非常感謝居民區的用心的服務。

在塘橋,“防疫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各個居民區仔細排摸轄區外籍人士情況,同時各樓長在依託樓組包乾建立的“樓組包乾組群”“片長包乾群”“守望家園群”內發起倡議,招募精通韓語、日語和意大利語的志願者,支持社區工作者與居住在塘橋的境外人員的順暢溝通,消息一經發出,得到了各個黨員及居民群眾的積極響應,目前已招募24人,來自各個國籍的外籍人員主動在小區門口“守好門”,幫助外籍返滬人員進行掃碼網上登記、填寫登記表,積極引導外籍人士配合防疫工作,成為了特殊時期裡一條獨特的風景線。“本次疫情中社區工作者們都很辛苦,這次終於能出上力了,希望外籍人員即使身在異國也能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懷’,共同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來自寧陽居民區的高雅雯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