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人的分类

第一,专业研究型。 很多初学者都曾经有过这就是自己毕生愿望的错觉……但很遗憾,这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 从客观角度来说,这需要你有相当不错的大脑记忆容量,并能够压制住多余的好奇心,把精力都投入到一个很狭窄的领域里。通俗地讲,就是你可能无法成为百科全书类的微博段子红人,你所了解的很多知识,也许在朋友看来既不有趣也没用处,而大众所感兴趣的文物,对你来说却是不过如此。 而且,专业研究型和其他类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人可以用经验之谈,迅速做出结论,而优秀的学者往往需要大量考证,比如出土地点,埋藏情况,地区风俗,等级制度等,一一确认后才能做出一个初步结论——注意,只是初步。所以研究者们不会说"鉴赏",而是强调"鉴定"。敬业的学者是不会随便下定论的。何况现在造假技术越来越发达,造假者的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完善,光从表面已经不能确定真伪,得需要很多科学仪器进行材质辨析……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能明白了吧,研究型人才是需要大量理科知识的。文博历史知识固然重要,但这些可以慢慢积累,高新技术才是最大的入行门槛。虽然现在很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文博专家还没有完全一体化,但未来最需要的鉴定人才必然是具有化学、电子、生物及地层等高端理科知识的学者。 这就是我说的,为啥很多对文物感兴趣的初学者不适合这行呢,因为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对文物感兴趣的很多是偏文科的孩子,而大学里的文博专业往往也只是从历史文化民俗和博物馆理念等书本理论入手,真正用于鉴定的实践知识很少很少。即使是学偏理科的考古学专业,也是以田野考古为主。 (我身边也有不少学习文博和考古的人,他们都表示课本上没啥实用的鉴定知识……就算学了点常识,也早都被更加先进的造假者给推翻了) 根据我国国情,要想学到实用又专业的鉴定知识不容易,因为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文物修复和鉴赏之类的技术型专业,及一些特殊单位部门能够接触到。 而我国现在的修复和鉴定技术依然有很多不足,如果真有心学习,不妨试试国外的一些专业学校,比如同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意大利,就有世上最优秀的修复技术教学之一。(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看看意大利编写的一些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相关书籍,我国也有译本) 当然,这行对大多数人来说过于遥远,一般爱好者没必要走的如此深入。不过我还是希望中国能有更多新鲜血液投身于这行,毕竟这行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个冷门难点,有无数技术困难需要解决。初期肯定很辛苦,甚至不亚于航天技术发展,但中国作为文物大国,早晚要跨过这步的。 入门书籍很难选,等你决定入行后好好学习课本就是。现在就去图书馆借点修复鉴定类的,试试自己能否挑战吧。

第二,土豪收藏型。 相信这个不需要太多解释吧。 首先就是有钱,其次还是有钱,最后依然是有钱。 现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玩收藏的也不少,但说句比较偏激的话,现在流通的收藏品里十之八九不真。那些鉴宝节目大家看看就行了,上面那些东西有多少是真的呢?这个我不敢打包票,但前文也说过了,现在造假技术太高端,真正严谨的鉴定人员是需要大量科学实验才能做出结论,而那些只是在现场看两眼就说得确之凿凿的,嗯……各位自己掂量吧。还有些收藏节目请了所谓的专家,也不要轻信! 且不说考古圈里的惯例了,就看看国家文物局2012年修订出台的《中国文博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里也再次强调了"三不主义","不藏古物,不鉴古物,不买卖古物"。这是每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要恪守的,而我所知道的专家绝大多数都做到了这点,少数害群之马在圈内只有被吐槽鄙视的份。 扯回正题,虽然我对收藏界里的文物真伪持保守态度,但这不是说我就全盘否定这些人的存在意义。收藏界里最重要的是把心态放平,无论东西真不真,都不要对其投入太多心血,量力而行,即使买了假货,只要你喜欢它的样式就好,如果只想着投资翻本,早晚要吃大亏。 因为收藏界的这些特点,所以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就少多了,只要了解自己喜欢的那类东西足矣。一般也没必要弄套装备去鉴定真伪(这么在意真伪的话,那就说明你不适合搞收藏)。在我国法律的各种限制下,再加上收藏者多出于眼缘来决定,我个人感觉,掌握明清瓷器书画和文玩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也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仿古潮,所以现在不少所谓的前代文物,其实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所以有能力的人,最好还是把这几类文物的发展脉络都理一理,以免抓瞎。

第三,大众娱乐型。 写了这么多字,该说的基本都说了…… 反正不属于以上两者的,就自动归入这里,做个普通的爱好者,看看就好,学习点冷知识拿去当谈资,平时也尽力爱惜保护国家文物财产,把我们老祖宗的精粹传达给后人。 我个人是觉得,靠谱的普通爱好者越多越好。 之所以写前面那两类人也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文物考古是个博大精深的行业,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这几年大家对文物考古感兴趣的人变多了,但有误解的依然很多,我想,这是因为很多人想到文物时,所能理解的还只是"物"本身吧。 其实,我们之所以喜爱并研究文物,并不是因为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怀,一种记忆,一种念想,一种骄傲,还有一种希望。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有过去,还要种未来大局观。比如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睿智的生活哲学,神奇的自然风水,这些我们不应该遗忘,更要试着传承下去,把古人的智慧精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所以,身居各行各业的普通爱好者,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去理解文物为何这么有趣,不要仅仅看过就好,而是学会独立辩证思考,把文物里所体现的设计元素提炼出来,不是说一个图纹,一个形状,而是古人利用有限资源做出精妙物品的理念。 都说中国人最擅长玄学思考,而不擅长理性思考,那么文物鉴赏就是帮助我们提高这种思维的最好途径。

推荐点入门书籍在基础历史知识过关的前提下,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可谓最早的经典入门作品,后来还有很多改编延伸版本,都可以看一看。还有紫禁城出版社的《名家谈鉴定》也挺好的,一般爱好者看没问题。还有《文物定级标准图录》等书,可以看看国宝们为何被称作国宝。有兴趣的再看看考古研究,比如科技考古和地区文化研究,也能极大地提高你的眼界和思考范围。 总之,一件文物里包含了工艺技术,民族风俗,自然材料,审美趣味等多种因素,要学好鉴赏,就要多看多听多学。 过去很多老鉴赏家都是杂学派,也就是各种技能都知道一点的通识主义者,但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就是分工专业化,再加上如今对文物鉴赏的要求越来越精通,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先对将来的发展路子有个大体的目标,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搞鉴定的,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少做无用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