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說病毒是中國來的,“燈塔”大法能嚇跑疫情嗎

正當美國政府因疫情防控不力飽受質疑之時,總統特朗普高調發聲,不僅在社交媒體上連發數篇貼文,猛誇自己的團隊在應對新冠病毒上“做得非常棒”,還在白宮發表了一通槽點滿滿的電視講話,強調新冠病毒是從中國擴散到全世界的“外國病毒”。

特朗普說病毒是中國來的,“燈塔”大法能嚇跑疫情嗎

然而,病毒對瘋狂亂噴的“嘴炮”無動於衷。目前,在檢測力度和數據透明度均十分堪憂的情況下,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破千,包括首都華盛頓在內的多地相繼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重大體育賽事全部停擺,國內的擔憂、抨擊、憤怒聲不絕於耳。然而真實的事態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可能自誇的特朗普並不想了解。但幾乎在同一時間,當被問及“是否有的美國人看起來死於流感,但其實可能是死於新冠肺炎?”時,美國疾控中心首次正式承認,存在流感與新冠肺炎混淆處置的情況,“迄今在美國,實際上已經診斷髮現一些這樣的死亡病例。” 對此,資本市場的雪崩最為誠實:除了抱頭關上大門,特朗普政府並沒有推出任何系統的抗疫政策,怎麼去收拾這個複雜的局面?作為頭號強國,應對疫情的反射弧竟如此之長,已經超出了市場容忍的底線。

放眼世界,新冠肺炎正在全球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傳播。意大利確診病例超過12000例,其中11日激增2300多例,伊朗確診病例累積破萬。不過兩週時間,中國境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增加了13倍,被感染國家增加了兩倍,累積確診病例超4.4萬例。對此,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沉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而一些國家面對病毒來襲反應麻木、嚴重不作為的情況令他“極為擔憂”。

這樣的“失控”局面,超出很多人的預料。畢竟十多天前的世界還是另一副模樣。可危險就真的沒有預警嗎?顯然不是。作為最早遭到新冠肺炎突襲的國家,中國第一時間就為世界拉響了防控警報,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更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舉措,舉國動員、嚴防死守,付出了巨大代價。然而,中國的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世衛組織的提醒和警告,也一次次被一些國家當作了耳旁風。中國用巨大犧牲所爭取到的這段不算短的“時間窗口”,就這樣被眼睜睜地浪費了。

特朗普說病毒是中國來的,“燈塔”大法能嚇跑疫情嗎

不得不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某些西方國家始終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甚至借題發揮落井下石。中國無論採取何種舉措,都會遭到西方輿論的狂轟濫炸,“方艙醫院是集中營”“封城是限制自由”“舉國防疫是專制”等惡意抹黑層出不窮,一些政客和媒體人,更頻頻發表飽含政治偏見和種族歧視的言辭。中國為世界爭取到的寶貴時間,竟成了一些人打嘴炮、潑髒水、看熱鬧、搞事情的花式表演時段。而除了“關起門來”和“全都怪你”那套,對中國採取旅行及貿易禁令,美國等一些國家並沒有真正在防控疫情上做什麼準備、花什麼功夫,似乎以為靠精神勝利的“燈塔”大法就能將病毒殺死。

特朗普說病毒是中國來的,“燈塔”大法能嚇跑疫情嗎

更悲哀的是,隨著疫情在本國蔓延,“大號流感”的謊言不攻自破,這些人開始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可怕,但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最著急的事依然不是去防控、去救人,而是怎麼甩鍋。毫無根據便迫不及待給中國貼上“疫源國”的標籤,“武漢病毒”“中國病毒”喊得山響,恨不得將政治偏見寫在臉上,對民眾的生命安危反倒不甚在乎。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新冠病毒離白宮越來越近時,特朗普回答“我一點兒都不擔心”,表示還會繼續舉行集會;歐洲有議員因戴口罩被群嘲,甚至遭到會議驅逐……在反覆的自我麻痺中,最佳防控時期被錯過。此時,再來回看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艾爾沃德“世界需要中國的經驗”的提醒,又有多少人會五味雜陳呢?

事實證明,打嘴炮、搞偏見,靠精神勝利自欺欺人,無法對病毒免疫。如今,一些人開始摘下有色眼鏡,正視中國抗疫的表現,也開始反思團結協作的重要性。美國紐約州州長冒著“被總統推特罵”的危險表示,“在中國和韓國,他們每天進行5千到1萬次檢測,我們一共才做了5千次,這是我們的問題所在”;美國眾議院的議員也開始反思應該“早點出手幫助中國”。

對立與封閉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在尊重國情、制度差異化的基礎上,我們更期待中國方案能對世界各國防疫工作有所啟示、有所貢獻。大家一起攜起手來積極作為,盡一切可能為生命而戰。猶記疫情初期,中國第一時間共享病毒基因序列,極大加快了各國藥物研發和疫苗研發進程;“戰疫”緊要關頭,中國提供病毒試劑盒等抗疫物資回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如今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們的抗疫專家組又飛赴意大利,隨機帶去了31噸醫用防護物資……守望相助的背後,才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理解。

特朗普說病毒是中國來的,“燈塔”大法能嚇跑疫情嗎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誠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的回應,與其把時間花在攻擊抹黑、怨天尤人上,不如把時間花在應對疫情、加強合作上。正視現實,和衷共濟,人類才能早日戰勝疫魔。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