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的一点碎碎念

前言:今天是2020年2月21日星期五,我宅家已有二十余日。这段时间以来,全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便是“抗疫”。在这“抗疫”时期,我们经历了从一开始的谈“疫情”色变,惊慌不已,到后来的全民科学“抗疫”,坚定信心。我们会为某个重大突破而欢呼雀跃,但我们更多的是为那些不幸的罹难者而黯然神伤。我们的心里都蒙着一层阴霾,我们都憋着一口气,只有等到疫情完全解除的时候,心里面才会放晴,才能缓舒那一口气。

当对戴着口罩出门的忠告不屑一顾变为不戴口罩不出门;当起床的第一件事从赖床变为关注疫情;当老一辈人茶饭之余的谈话从家庭琐事变为最新的疫情发展的时候,“抗疫”早已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的事情了,它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参与者,是英勇无畏,或冲锋在前,或坚守阵地的斗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说的大概就是现如今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吧。但我不会,也不能过分地去伟大化,神化他们,他们也是无数平凡人中的一员,只是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一些,重到我们可能承受不住。如果过分地伟大化,神化他们,你知道,神是没有苦难的,可是奋斗在一线的他们却结结实实地承受着苦难。这种落差能带来巨大的失落感,甚至可能导致迁怒于人,产生这种无理的质问:他为什么就不能这样?为什么?事实上,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也不能这样做。

我们能做什么?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众人抱薪者,众人当以温暖报之。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他们知道他们身后有人在时刻关注着他们,他们决不是孤军奋战。让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尽管目前很艰难,但依然要尽力做到。能吃上一口热饭,能免却后顾之忧,能保证生命的安全;能得到尊重,得到认可,收到回应;能看到希望,能感受到温暖。这里我说的是回应而不是回报,在我看来,回报当属于回应。这里的回应更多的指能给他们微笑,给他们“谢谢”,给他们拥抱。这些都是有温度的,相比有点冷冰冰的“回报”,能更加地给人鼓励,给人温暖。事实上,也一直有人这样做着。有人奔赴前线,只为前线的医务人员能吃上热饭;有人成为了志愿者,保障着医务人员的交通出行,给他们以鼓励;也有的人即使一贫如洗,也愿意用最朴实的行动给他们回应。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在特殊时期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觉得也应如此。

生活中每个“为众人者”至少都值得一个灿烂的微笑,都值得一句真诚的“谢谢”,都值得一个温暖的拥抱。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抗疫”战争或多或少暴露了或隐藏,或存在已久的问题。我们实不愿看到在社会危难时期,有人弄虚作假,有人隐瞒谎报,有人监管不力,有人捏造是非等等现象。但事实上,我们却也是见到了不少。当“遮羞布”被疫情扯下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它?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有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直面问题,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勇气所在。确实,国家也重拳出击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对社会最好负责。

“遮羞布”随时可能被扯下,能做的只有红着脸去解决暴露的问题。

最近每每看到报道上有某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不幸罹难的消息,心里面总是扭作一团。生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时,竟是如此的脆弱。虽知人总是要有离去的时候,但前一秒还与你相伴的人,下一秒竟悄然离去,这样的事可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悲莫悲兮生别离”,我们何以承受啊。于是便也更懂得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意义。过去无可奈何,前路捉摸不定,唯有当下,是我们真正能抓住的东西。这个春节,我们都留在家里,假期长了,却不是用来虚度的,得用来好好陪在家人身边。网上有很多人都会调侃,在家呆久了,妈妈对自己都变得不耐烦了。就让她唠叨吧,毕竟一年中能听到她唠叨的时间可还真是不多呢。父亲总是一头黑发,别以为他还很年轻,他只是染发而已,别等到看到那一头令人心疼的银丝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父亲是真的老了。

我的碎碎念要结束了。我抬头看着窗外,虽然还是有些阴暗,但就快放晴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