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注意就會遺忘普通“精製”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按其加工可分為"精製"幣和"普制"幣兩大類別。



"精製"幣主要用於收藏、饋贈,並不流通,體現了現代制幣方法所能達到的最佳幣面水平。

"精製"幣幣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噴砂部分)呈凝霜面,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拋光部分)呈鏡面,後者常是鑑別"精製"幣最明顯的標誌。


精製幣和普制幣生產加工工藝的差異

造成精製幣和普制幣產品外觀質量上的顯著差異


精製幣幣面浮雕因採用噴砂工藝處理、底面採用拋光鍍硬鉻處理而使精製幣圖紋浮雕結構、層次及透視關係更加強烈和清晰,圖紋底面清潔光亮,圖紋浮雕面與圖紋底面形成的反差構成精美的錢幣藝術效果,而普制幣則次之。


精製幣的加工流程一般是先對硬幣胚餅進行逐枚手工打磨,同時鑄造模具也要進行打磨,並且在表面鍍鉻。同時精製幣要經過多次壓印,保證磨砂面如同凝霜,稱為霜面,拋光面有鏡面反射效果,俗稱鏡面。



我們將普通紀念幣分為早期和後期,1995年以前的紀念幣為早期普通紀念幣,1996年朱總紀念幣及以後的成為後期普通紀念幣。


早期普通紀念幣從1984年建國35週年到中國珍稀野生動物金絲猴為止,共24套34中107版別。

精製幣除了六運會,寧夏,廣西之外都有發行,但70週年和女足只有精製樣幣。前11套普制幣(35週年瀋陽版和直角普制老西藏除外)都是圓弧幣邊,精製幣都是直角邊,所以精製幣比普制幣稍重。這一時期的精製幣基本沒有公開發行,都是作為禮品,收集難度大。


1996年朱總紀念幣開始,精製幣由康銀閣裝幀,樣式比較統一,除了辛亥革命和奧運以外都是紙卡裝,這些精製幣開始大規模向收藏者銷售。製造工藝穩定,精製程度高,發行量一般為2萬套。



藏友們趕緊看看手上的存貨,說不定能有意外“精”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