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中日軍總喊的“八嘎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看抗戰神劇時,常常會看到劇中的日本兵,在追捕中國人時,高喊著“八嘎牙路”;一些日本軍官生氣時,也會吼叫著“八嘎”,來表達自已的憤怒。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從歷史上說,日本和中國有著莫大的淵源,早在秦始皇時期,徐福就帶領大批童男童女,到達日本諸島,在那裡定居繁衍,生根散葉。

抗戰劇中日軍總喊的“八嘎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日軍士兵)

雖然不敢說是日本人的祖先,但徐福帶去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確實推動了日本歷史的發展,直到今天,日本人都把徐福供奉為代表農業、醫藥、紡織的始祖。

公元57年,來自九州島的倭奴國王,受賜漢光武帝的金印,成為漢藩屬國,開始向漢朝納貢稱臣。

當時的日本各島之間相互討伐,戰亂不止,直到3世紀中葉,其中的大和國脫穎而出,隨著實力壯大,開始收服各島小國,統一為大和民族,首領也從仿照中國的“大王”變更為“天皇”。

抗戰劇中日軍總喊的“八嘎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日曆史上文化交流)

公元630年,當時的舒明天皇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文化和技術,之後兩百多年間,共有19批次的“遣唐使”求學中國,人數最多時高達500多人。

那時日本和唐朝關係不錯,日本這些使者如飢似渴的學習唐朝的東西,無論是法律還是文化,甚至連風俗習慣也全部照抄模仿。

我們知道,在《史記》中,有指鹿為馬的典故,說的是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當權,獻給秦二世一頭鹿,卻說是一匹馬,二世問堂下大臣時,這些人不敢得罪越高,都附和說這確實是一匹馬。

抗戰劇中日軍總喊的“八嘎呀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日本遣使最多的唐代)

日本使者們學到這個典故,回到日本後,開始用“馬鹿”來嘲笑那些分不清馬和鹿的人,意思就是“大笨蛋”。而馬鹿翻譯成日本話那就是“八嘎”。

而“牙路”譯成漢語就是“野郎”,鄉野田間的人。是日本人對鄉下人的輕視,意思就是指對方沒有教養。

所以在抗戰劇中,日本兵高喊“八嘎牙路”,其實是在受到打擊,惱羞成怒後的口頭禪。一方面罵人蠢笨,一方面用自已的輕蔑和傲慢,來掩飾內心對窮途末路的驚慌和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