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Dweck教授


01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思維模式結果千差萬別

1978年,美國教授Dweck做了一項實驗,她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拼圖開始很簡單,後來越來越難。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有不同的反應,事實確實如此。伴隨拼圖越來越難,有些孩子開始抗議:“現在一點都不好玩了!”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堅持要“放棄”,甚至直接將拼圖推到地上。相反,還有一些孩子當面對特別難的拼圖時,一個10歲的男孩拉來一張椅子坐下,搓著雙手,砸吧嘴巴,然後大喊一聲:“我喜歡這個挑戰!”另一個,則露出喜悅的表情,斬釘截鐵地說:“你知道嗎?我期待這個拼圖會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這兩類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是由於他們天生、無法改變的生理差異,比如智商上的差異嗎?

不。

首先,智商並非根本原因,因為智商並非不可改變。

教授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這些孩子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智商出現分化。

簡單地說,是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面對同樣一個問題,每個人看待的視角不同,採取的行動不同,獲得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因此,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02

不同思維模式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是什麼形成了孩子的思維模式?

春節放假回家,去同學家串門,同學兄妹四人,都已成家有孩子,一大家人在一起非常熱鬧,因為都見過面比較熟悉,我去了小朋友們都主動打招呼問好,只有桃桃例外。

小女孩將近五歲,我就過去向她問好:“桃桃今天好漂亮呀,還記得阿姨嗎?" 桃桃不說話,一直往媽媽後面躲。她媽媽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一邊把桃桃往前拽一邊說:“這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說話,還不如小時候呢,快向阿姨問好”被推到前面的桃桃使勁錘媽媽,憋的小臉紅彤彤的,委屈的要哭。“哭什麼哭,越來越沒禮貌” 一場親子大戰即將開始。

看到這種狀況我趕緊打圓場說:“不喜歡說話很正常,不要批評孩子,這是階段性的,相信孩子,很快就會渡過的”這才結束了對桃桃的指責。

同樣是桃桃的這種情況,假如父母這樣說:“寶貝,是不是還沒準備好呢?沒關係,你可以準備好了再向阿姨問好。”

如果父母這樣做,是不是就會避免孩子的牴觸心理?就會化解這樣尷尬的場面了呢?其實,孩子思維模式的背後最關鍵的是父母的引導方式的差異。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1>父母隨口而出的語言是對孩子思維模式最直接的影響!

“怎麼還雪不會呢?真笨”

“你真煩人,能不能安靜會兒?”

“這也要,那也要,就沒見過你這樣的!”

“亂死了,都是你的玩具,說了多少次了,也不知道收拾。”

“把電視關了,就知道看看看。”

········

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呢?有時候我們因為一時的衝動說的一些話,這些負面的、否定的的言語都是對孩子最直接的傷害。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非常窄的,他的生活圈子就是家人,父母說過的話,答應自己的事都會牢記在心,小的時候孩子的認知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不理解爸爸工作有多累,媽媽幹活有多麼辛苦,生活有多麼不容易,他只知道媽媽說自己很煩,很笨,是個討厭的傢伙,因為父母經常那麼說。

經常出於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會不斷的否定自己,他會覺得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行,我很差勁,我就是一個很差的人吧,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消磨,深陷自責、自我否定的怪圈中。當家長受困於孩子的種種問題時,往往是家長疏忽了孩子幼兒期的成長訴求,而一旦幼兒正常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給未來成長的道路上埋下隱患。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2>家長的事事代勞,折斷的不僅僅是孩子成長的翅膀還有思維!

由於工作的關係,每天給學生上課接觸的家長比較多,大寶是家裡的獨生子,9歲上三年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家人對他的照顧那是事無鉅細,記得有一次來校區上課,因為是夏天,天氣比較熱,奶奶就看睜睜的看著孫子一會兒給擦汗,一會兒給扇扇子,一會兒給喂水,遞到嘴巴旁邊的那種,一會兒給遞水果吃,吃完了竟然還給擦嘴巴。我就看了五分鐘,五分鐘奶奶就沒停過,簡直把孫子照顧成了個小祖宗,我給這個孩子上過一次體驗課,果不其然,動手能力極差。

生活中包辦代替的現象很多很多,比如讓孩子上你為他選的興趣班,學你為他選的專業,去你給他找的單位去工作,甚至按照你的標準來選男女朋友等等······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父母總想包辦代替一切,總覺得自己為孩子選的是最好的,生活大事小事都不讓孩子嘗試,初心是對孩子的愛,其實是不放心孩子,生怕磕著碰著,生怕孩子做不好,生怕孩子吃虧受委屈等等,豈不知這樣的關心也是剝奪了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剝奪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會讓孩子缺乏必要的生存自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慢慢的就會變得沒有主見、依賴他人、畏首畏尾、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愛孩子,就好學會適當的放手,給孩子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03

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育學教授Carol Dweck做了一系列實驗,想揭開一個謎題:為什麼有些孩子遇到難題或挫折以後開始抱怨、退縮,甚至裝作自己對失敗不屑一顧,有些孩子卻興致盎然,對打敗他們的難題感到感到興奮、著迷?

通過大量的研究,Dweck教授發現,是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起作用。一個孩子認為成功、能力、品質是先天決定的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得來的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模式。

  •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會長期陷入一種證明自己的狀態:我看上去是高智商還是低能兒?我會取得事業的成功還是會失敗?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如果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這就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身上的特點。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遇到挫折意味著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這些都意味著不夠聰明。

  •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可能性,相信人的潛能,相信人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來改變自己,相信通過掌握方法和邏輯,不斷練習堅持,假以時日,就能取得進步和成就。他們選擇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情來做,即使是事情發展不順利也能擁有這種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思維的人身上的特點。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04

如何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塑造成功型大腦?

South Bronx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和訓練後,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數學測試成績就從墊底迅速上升到紐約州第1名。

Dweck教授的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進行一些干預,就能產生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作用。

如何幹預呢?

1> 告訴孩子”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取的!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瞭解,“天賦”並不是天生的。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變得更聰明或者更有智慧。

就像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說話一樣,他們經過後天的努力,牙牙學語,最終可以獲得語言的能力。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張海報是國外小學裡老師上 Social Studies 這類課的時候,常常給小朋友展示的,用一個叫The Iceberg Illusion - 冰山幻想 的例子來幫孩子理解成功的要素,讓孩子明白: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經歷的過程:堅持、失敗、犧牲、失望、好習慣、努力、專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為了讓孩子瞭解後天努力的重要性,我們用事實說話,通過給孩子講名人故事,比如: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可以成就很多事情。

2> 看似一樣的表揚實則千差萬別,你誇孩子的方式用對了嗎?

Dweck 博士做的一個小實驗:三組孩子接受同樣的智商測試(IQ Test):

第一組表揚他們的“聰明”:“你做的很棒!你一定非常的聰明”!

第二組表揚他們"努力的過程":“你做的很棒!在做題時一定非常的努力!”

第三組為控制組,得到了中立的稱讚:“你做的很棒!”

驚奇的發現是:

被稱讚聰明的孩子—— 在接下來挑選智商測試時,更傾向於挑選簡單的題目,

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 更傾向於挑選具有挑戰的高難度的題目。

可見,孩子是多麼的在乎大人對他們的認可。絕大多數被誇讚”聰明“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好,並不敢挑戰自己身上“聰明”孩子的標籤。把簡單的事情做好,這樣可以一直獲得“聰明”的認可。為了維護聰明的形象,他們喜歡選擇那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們繼續成功。

而被誇讚努力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比較困難的任務,會選擇更難的事物來嘗試,因為“努力的過程”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棒!他們會更加積極地面對挫折。

家長積極且正確的讚美對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培養尤為重要。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3> 孩子沒有贏在起跑線,但有可能贏在終點!你要相信:孩子的教育永遠不晚!

Carol Dweck教授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

對照組的孩子,只是接受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記憶力等等;

實驗組的孩子,同時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

3個月之後,實驗組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的孩子在學校更坐得住、更少逃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今後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即便到了高中,孩子的思維模式依然可以改變,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不晚。

思維決定命運: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4> 多創造機會,多肯定表揚同時打磨孩子的耐挫精神並教會他補償的辦法

教育學者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在培養孩子自信心方面,很多家長容易步入一個誤區,以為只要多鼓勵、讚揚孩子,一味誇獎,不去批評就能夠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強,事實上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右手一味誇讚讓孩子看不到缺陷,培養的就不再僅僅是自信,而成了自負了,這對孩子來說同樣是致命的弱點,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當然,鼓勵和讚揚不可或缺,與孩子的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多溝通,多交流,和他建立夥伴式的朋友關係,在他獲得好的成績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在他受到挫折和打擊時及時給予幫助和安慰,讓孩子看到希望,進而激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增強自信心。”

抓住生活中每個可以讓孩子成長的瞬間,比如: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結賬;購買寶寶的衣物時讓孩子自己選喜歡的顏色和款式;用商量的語氣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扔垃圾、掃地拖地等等;週末出遊爭取孩子的意見,給他選擇的範圍,讓孩子做出選擇·····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瞭解了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決定了不同的命運!知道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擁有如此神奇般的魔力,最最重要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培養的,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費盡心力也許依然沒有如願以償。但是我們要知道:雖然我們沒有贏在起點,但是透過後天的練習和改變不一定不會贏在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