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坐斷東南的曾國藩不起兵造反,恢復漢家江山?

緬懷未逝的青春


曾國藩是漢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只想做個忠臣,其實打敗太平天國以後,他的弟弟曾國荃就曾勸說他,讓他順勢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但是他又知道王朝的更迭,又避免不了殺戮,避免不了連年的征戰,受苦受累的永遠是底層的勞苦大眾,所以他寫下這麼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自斷臂膀裁撤湘勇。


我是小躍躍1988


曾國藩當皇帝?不會的,也不可能的。

因為曾國藩自身的三大因素,決定著他不會去選擇當皇帝。

一是曾國藩知道,皇帝是什麼人?皇帝是真龍天子,不是什麼人想當就能當的成。封建社會兩千多年,出了無數真龍天子,當了皇帝,坐了龍庭。封建社會還出了無數造反者想當皇帝,最後自認為當了皇帝,結果不被歷史承認。像李自成、洪秀全、陳勝等等農民起義領袖,本不是朱元璋那樣的真龍天子,不可能成為皇帝的。曾國藩非常清楚這一點。

二是曾國藩明白,自己是一個讀書人,信奉儒家思想,克己復禮,君君臣臣,仁義禮智信,名不正則言不順等等儒家正統觀念在他心裡打下深深烙印,他不會越雷池半步。即使他打下南京,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名聲大噪,朝野震驚,他毅然決然,急流勇退,不給朝廷和滿人留下須臾造反可能。事實證明,滿族貴族想要治他也無從下手。

三是曾國藩清楚,他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一時得逞,想要驅除滿清,建立漢人江山,功夫和火候未到。貿然從事,霸王硬上弓,到頭來很可能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況且自己已經垂垂老矣,沒有必要去硬掙一日之短長,做一件無把握的事兒,不如著書立傳,揚名立萬,賺的後人敬仰!曾國藩的小心謹慎事實上也維護他的一世英名。



一風2008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曾國藩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後期,擁兵30萬,全國8個總督3個出自湘軍,15個巡撫7個出自湘軍,江南五省都是富庶之地,左宗棠曾國荃等人也多次勸他舉義,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儒家本來就說”王無道,可取而代之“。而且他還能舉起民族大義這面大旗,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並不違背道德。歷史上兔死狗烹的前車之鑑很多,放棄兵權也未必平安,他為什麼不造反?

1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率湘軍吉子營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禍亂中國14年的太平天國終於覆滅。曾國藩榮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曾國荃容封一等威毅伯。可以說,自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再也沒有漢族人士在清王朝有此殊榮。湘軍勢力遍及中國南方各省,能征慣戰的軍隊達到二十多萬,而清朝八旗綠營雖有百萬,卻不能打仗,內憂外患,以失去繼續統治中國的基礎。多少人都以為,這是驅除韃虜,光復漢家河山的大好時機。他卻揮筆寫下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志。

1.不敢反

如果說清朝廷對吏治的腐敗,對百姓的疾苦,對洋人的侵略,對太平軍的造反束手無策的話,那麼,對漢人的防範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曾國藩帶兵與太平軍作戰時,咸豐皇帝一直沒有授予曾國藩地方實權。授予實權後,又加緊扶植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令其自己建軍,左宗棠還被任命為總督,達到內部分化的作用。同時,滿人官文在今湖北武漢,僧格林沁在的精銳騎兵北邊虎視眈眈。一旦有事,最先站出來的肯定是目空一切的左宗棠,他佔據東南財賦重地,用兵才能海內無人能及,剿滅曾氏家族的湘軍,可比剿滅長毛容易的多。湘軍那時已經腐敗,從將領到士兵,都發了一筆橫財準備回家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且湘軍雖有20萬,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早已獨立,其他各路將領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真正聽命於曾國藩的,只有嫡系部隊五萬人。戰爭考量方方面面,曾國藩沒有必勝的把握。

再者,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有君子之風,學問做得好,但絕不是奸雄梟雄樣的人物,曾國藩熟讀史書,不會不知道宋朝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斧聲燭影,成千古之謎。就算坐穩了江山,好勇鬥狠的老九曾國荃完全可以把黃袍加到自己身上,屆時,叔侄相殘,難保不生變。曾國藩不願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聲而讓其弟穩坐江山。

2.不能反

曾國藩招兵建軍時,打出的旗號是保衛名教(儒教),報效君王。其手下的讀書人也是奔著這麼目標投奔曾國藩的,而且湘軍軍官大半是書生。如果曾國藩造反,等於說他自己是個無父無君,不仁不義的亂臣賊子,其標榜的“誠”也是虛偽至極!多數人會和他分道揚鑣甚至,群起而攻之。

3.不想反

中國曆經了14年的戰亂,人口損失千萬,財富不計其數,現在是迫切需要鑄劍為犁,大興建設的時候,而且曾國藩心中始終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美好理想,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他知道,一旦開戰,無論勝負,流血的總是無辜的中國百姓。即使權力的誘惑猶如迷魂劑,但除非是董卓安祿山之徒,否則很難以千萬子民流血的代價去換取自己的皇位。再者,曾國藩以湖南一小地主家庭的書生,做到一品大員,一等侯,不能不說是朝廷的厚恩,曾國藩以宋明理學立世,不願做忘恩負義的狼心狗肺之徒。

綜上,曾國藩以自己的罵名為中國大地避免了一場血與火的戰亂,他理應為此驕傲。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是清朝的掘墓人,自他以後,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直到1911年,繼承他衣缽的袁世凱,終於把曾國藩鐵心保護的清朝送進了墳墓!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裡根本就沒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裡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鉅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后,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

  “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了一個信匣。

  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只見信上面寫了一副對聯: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麼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

  面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裡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佈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曾國藩對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此時此刻,曾國藩只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

  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麼要上這條賊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麼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麼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麼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

  與什麼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





緬懷未逝的青春


簡單來說,第一沒有這個必要,第二也沒有這個實力。

作為曾國藩而言,他是剿滅太平天國的第一功臣,但同時他也是太平天國盛衰的親身經歷者。縱使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的洪秀全也只能落得個慘淡收場,他如果舉兵謀反真的能夠做的比他們好嗎?滿清不是南明,心思縝密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南宋的謝太后。他當時已經是漢臣之中的第一把交椅,一等毅勇侯,文淵閣大學士,手握四省實權相當於兩個總督,已經是位極人臣。如果他不謀反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一旦起兵謀反這些東西會瞬間化為烏有,父母妻兒還會受到滅頂之災。太平天國荼毒江南百姓、滅絕孔家賢聖,他正是以保衛鄉梓,守護名教的口號才聚集起來了湘軍數十萬精銳,可是他如果起兵反叛,這些人會不會跟隨他就難說了。而且以臣叛君是儒家的第一戒條,他如果這麼做必然會喪盡天下讀書人的支持,他的後方就堪虞了。所以,既然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最好不要貿然行動。

第二,他沒有這個實力。滿清的精明之處在於,湘軍的很大一部分後援糧草和武器輜重都是要經過地方政府之手才能夠到達湘軍的手上。可以說慈禧太后一直抓住了湘軍和淮軍的生命線,以至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都要為了後勤糧餉向太后低頭。江南又經歷了太平軍的洗劫,根本無法作為大本營,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也沒有能力造反。

第三,到了清末滿漢之間的華夷之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廣大的漢人士大夫已經把尊孔的大清視為本朝,已經與之融為一體,所以,恢復漢人江山對於他們並沒有什麼鼓動力。加上曾國藩身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藩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所以還不如守住了現有的富貴,搏一個忠君護國的美名來得實在。


經典守望者


曾國藩本人對於自立這件事,態度是比較曖昧的。他用兩句詩說明自己的心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大概意思是世間誘惑很多,但我卻要堅守本心。但他的本心究竟是什麼,卻沒人能說得清。


曾國藩的湘軍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其本人又有剿滅太平天國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他可以做點什麼。左宗棠、彭玉麟、王闓運等人都曾勸他自立為王,而胡林翼更是直言不諱地問他: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曾國藩對這些勸進之言,一概採取曖昧態度,含糊其辭應付了事,知道最後他最看重的九弟曾國荃站出來時,他才沒有繼續裝糊塗。曾國荃帶著大批湘軍將領,準備學趙匡胤再演一次“黃袍加身”的戲碼,把曾國藩推上皇位,曾國藩回答了上面那兩句詩,於是眾人借默不作語。

難道曾國藩真的不想做皇帝嗎?我是不信的,中國人都有個皇帝夢,俗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曾國藩豈能不想,只不過是他在分析利弊之後,覺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才沒有貿然行事。

曾國藩之所以能剿滅太平天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把洪秀全設定成了禮教罪人。《討粵匪檄》中最著名的論斷就是:(太平天國)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洪秀全宣揚自己是天父的兒子(同樣是天子),壞了中國數千年的“禮儀人倫”,被曾國藩視為禽獸,必欲除之而後快。那麼曾國藩如果自立為帝,必然同樣要自稱天子,這就走上了與洪秀全的老路,壞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禮儀人倫”,從而失掉人心。

滿清入關二百年,雖然是以夷狄而入華夏,但已經被天下的讀書人視為正統,如果曾國藩舉旗造反,就成了大大的叛逆。必然得不到大多數地主階級的支持,而兩湖、江浙一帶的百姓經過太平天國之禍後,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曾剃頭要造反必然應者寥寥。僅憑著曾國藩的湖南子弟兵,必不能與全國抗衡,失敗也就是必然的結局。

智者如曾國藩,是不肯做必敗之事的,所以他只能主動把一顆火熱的心熄滅。


曾國藩有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他如果造反自立,失敗了必然被認為是“禽獸”,而如果選擇做大清朝的忠臣良相,必然會留下如聖賢般的形象。曾國安是清醒的,也是成功的,他後來果然成了“聖賢”。


李飛叨


很高興回答問題。

曾國藩一生對清王朝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一生高官厚祿,是我國著名的儒學大師,特別是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挽救了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權勢坐斷東南,加上擁有三十萬湘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取清王朝而代之,但他最終沒有這樣做。我個人判斷,是不能,不想,不敢,這是因為:

第一,不能。我們來看清王朝,這個時期的清朝,雖說已經走向衰敗,但還不至於滅亡,雖說太平天國運動,搞的清王朝焦頭爛額,但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而且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軍隊不止湘軍一隻,還有淮軍,和其他地方實力,清王朝並沒有依靠八旗軍,只不過湘軍驍勇善戰,人數眾多,最先攻克南京。再說曾國藩,作為朝廷大員,一軍統帥,他的戰略眼光肯定是獨到的,他深深知道,單憑湘軍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所以,曾國藩力排眾議,拒絕了造反的建議。

2,不想,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是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君君臣臣的觀念根深蒂固,成年後官運亨通,十年七升遷,也算是深受清王朝厚恩,骨子裡恪守君臣之道,雖說有大功,有軍權,有勢力,但他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他不想做起兵造反的大逆之事,玷汙他一世英名。

3,不敢,起兵造反和平定叛亂是兩個概念,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當人們的觀念都統一到平定叛亂上的時候,大家可以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這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安危,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曾國藩要起兵造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原來的盟友,馬上就成了敵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這時起兵造反的人,馬上就成了眾矢之的被討伐這是很危險的,曾國藩那麼有智慧,他不會不懂這些,所以他不敢。還有,曾國藩是深受儒學薰陶的人儒學根基深厚,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幾年裡,他看到的是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個時候他在起兵造反,會加深百姓的痛苦,他自己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他不敢起兵造反。再加上清王朝還沒有到一擊即潰的境地,從朝廷對曾國藩的曖昧不清的態度就能看到,朝廷對突發事件是有手段,有預見,有準備的。這一切都決定了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奔走的歷史


曾國藩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後期,擁兵30萬,全國8個總督3個出自湘軍,15個巡撫7個出自湘軍,江南五省都是富庶之地,左宗棠曾國荃等人也多次勸他舉義,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儒家本來就說”王無道,可取而代之“。而且他還能舉起民族大義這面大旗,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並不違背道德。歷史上兔死狗烹的前車之鑑很多,放棄兵權也未必平安,他為什麼不造反?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入他身體。

梁啟超說他是半個聖人,標準就是按照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判定的。曾國藩從始至終都遵循著這個“孔孟之道”。他組建湘軍的目的相當明確:保衛儒學,保衛清政府。在曾國藩起兵時,發佈的《討粵匪檄》打的就是捍衛孔孟之道的旗幟。他認為太平軍利用拜上帝會這套歪理邪說來否定中國的“孔孟之道”。號召天下的讀書人起來捍衛孔孟之道,捍衛中華文化。曾國藩的個人追求是做一箇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第二、清政府對其早有防範。

清政府之所以重用漢臣,是因為他們的八旗軍不堪重用,被太平軍打得滿地找牙,不得已才下放權力。但是他們對老曾可是防範有加。舉兩個例子:1、咸豐四年七月,曾國藩打下嶽州府,朝廷只賞他一個三品頂戴。曾國藩此時可是二品大員,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卻只給了三品官的賞賜,真是蛋疼;2、湘軍攻陷天京後,朝廷又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個一等候的爵位,同時還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這簡直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啊,要是滿族將領立功,估計八輩祖宗和孫子都要沾光。可想而知,清政府是多麼的怕老曾,怕漢人造反啊!

第三、外部條件複雜,時機並不夠成熟。

1、大清有一支王牌軍,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它們就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這支騎兵作風彪悍,能打硬仗。它們負責監視東南,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2、此時湘軍內部也已經分化。李鴻章成立了淮軍,左宗棠成立了楚軍。各自為營,互不管制。曾國藩並沒有把握去控制這兩支軍隊。

3、外國在華勢力決定扶持清政府。曾國藩深知外國堅船利炮的威力,一旦起兵而得不到外國勢力的支持,勢必將自己置於死地。


竹維雜談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深受儒家愛國忠君思想的薰陶,作為一介儒生和湖南學界的表率,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反叛清朝。弟弟曾國荃曾多從勸說他自立獨霸江南都被曾國藩拒絕了,也許內心之中他已經厭倦了戰爭。

湘軍是私兵在江南成為剿滅太平軍的主力

江南的八旗兵兩次組建江南江北大營,只可惜都被太平軍打敗了,本就戰鬥力低下的八旗兵最終被咸豐帝放棄。為了挽救帝國危機咸豐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啟用湖南漢臣曾國藩編練湘軍對抗太平軍,曾國藩積極在湖南組織團練編練湘軍,同太平軍的戰鬥中多次取勝戰果顯著。

1、太平軍西征未能攻入湖南站穩腳跟

太平軍在北伐時未能攻破長沙,西王蕭朝貴更是戰死在了長沙。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不久就進行了西征,西征軍在湖南也是多次受阻長沙依舊沒能攻下,由於湖南的清軍變成了曾國藩的湘軍其戰鬥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同太平軍對戰中並不落下風。

2、江南江北大營被攻破後湘軍成為太平軍的主要對手

1856年太平軍在天京外圍將八旗軍構築的江南江北大營打垮,江南的八旗軍基本消耗殆盡,此後清政府不得不依仗曾國藩的湘軍同太平軍作戰。為打敗太平軍湘軍主動離開了湖南,在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多省與太平軍作戰,進而成為了太平軍在江南最主要的對手。

剿滅太平天國後江南全在湘軍手中

1864年曾國荃帶領湘軍攻破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失敗了。此時的湘軍總比力已經接近30萬人,雖然清政府為了節制曾國藩從湘軍中分出了李鴻章的八萬淮軍以及左宗棠的6萬老湘營,但是曾國藩手中的軍隊還是在15萬人以上。

1、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兩人關係微妙,僅憑左帥很難阻止曾帥

李鴻章雖然手裡有8萬淮軍但這些軍隊的骨幹都是從曾帥的湘軍中提拔出來的,假如曾帥反叛淮軍是很難同湘軍為敵的。左帥與曾帥向來不合但是左帥手中只有6萬部隊,想打敗實力強悍的曾國荃部勝算不大,因此曾帥想割據江南還是有十足的把握。

2、再次反叛會導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以曾帥的謀略和智慧想獨霸江南並不是難事,但江南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洗禮和多年持續的戰爭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疲態,再進行戰爭江南將民不聊生。曾帥為天下蒼生計也不會再進行戰爭,結束戰爭休養生息才是聖人之舉。

歷史昭示曾帥是忠臣

江南在經歷了多年戰亂之後經濟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江南百姓也被戰爭拖累的不堪重負。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為了讓江南恢復生機,以曾帥為首的漢臣們將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學習西方和富國強兵上。

面對列強的侵略曾帥還是希望國家能富強起來免受列強的瓜分,假如再進行戰爭那麼受益的就是西方列強,他們會進一步瓜分中國,這也是曾帥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結語

在子女教育上都非常下功夫的曾帥是不會違背聖人教誨的,他只會主動讓權削弱自己的實力,安心當一位對清朝沒有威脅的臣子。曾帥的忠君愛國思想也得到了後人的肯定,他的家訓也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治家經典書籍。


秋雨魯北說歷史


“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這是1864年7月湘軍攻破南京城後,以曾國荃為首的30多名將領,欲模仿趙匡胤黃袍加身,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曾國藩默默無語,寫下的詩句。告誡大家,不僅我不能造反當皇帝,你們也不能亂來。按當時的情況來看,曾手中有兵有權,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有多少人覺得他會奪回漢族人的天下,這甚至是眾望所歸。那他為什麼不自立為皇帝呢,我試從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分析如下

主觀上

一、儒家思想。曾國藩自幼熟讀詩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讀書中舉,報孝朝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追求的理想。忠於朝庭,為朝庭心甘情願奉獻一切,甚至生命,在與太平軍的作戰過程中,打了敗仗都要自殺。成為清後期的中興名臣,讓清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

二、忠君思想,皇恩浩蕩。曾國藩,從14歲開始第一次考秀才,父親曾麟書陪考,雙雙落榜,接連考了七次,才中了舉人,時年他27歲。當時這是農轉非的唯一途徑,大家熟知的老范進,一輩子考舉人,考中了瘋掉了,咱們的曾大人也好不到,曾有小偷到曾家偷東西,小曾在背書,小曾背,小偷等,幾個小時過去了,小偷實在等不了了,跳梁下去,把小曾背的書一口氣背了,還說道,你太笨了。不適合走這條路,可見小曾是笨,但也靠的一個字,勤,皇恩浩蕩,老天開眼,小曾享受到了刑不上士大夫的待遇。感謝皇恩,一個無依無靠背景的窮小子,一步步成為大清朝倚重的權臣。謝主隆恩。

客觀上

一、時代背景上,當時的清朝被洪秀全禍禍的不輕,可以說是個爛攤子,西方列強已斬露頭腳,明顯先進於閉關所國的大清朝,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逆之者亡。

二、軍事上,曾雖號稱40萬湘軍,但謫系只有幾萬人,其它在左中堂,李鴻章等人手裡。最為忠心的水師一旦北上陸地做戰也未必行。再加之,湘軍跟隨曾征戰多年,每到一地燒殺搶掠,攻陷天京時,早已不是當年招募時的湘軍,將領腐敗,士兵厭戰。湘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如果自立很有可能把大部太平軍編入湘軍,李秀成詐降也不是沒可能。那樣最糟糕的情況就會出現,湘軍會處在太平軍和清軍的夾擊之中,畢竟那時太平軍還未全殲,小天王洪天貴福還下落不明,勸曾為帝的曾九帥,在條件成熟時,會不會成為趙光義第二。

三、政治上,滿清入關以來,對漢族高級官員一直是不信任,別說曾這種情況了,擁兵自重,天京攻陷不久,朝庭就派出以滿族正白旗出身的官文為飲差大臣防守武昌,控據長江中上游,監視湘軍的動向;以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有利地形;以僧格林沁屯兵贛、鄂邊境,扼制金陵。名為防止太平軍流竄,實為牽制湘軍北進。重用左中堂,李鴻章,制衡曾國藩。文官方面,慈禧利用沈保楨和曾國藩的矛盾,為難曾國藩,想想自己一路提拔的人都與自己為敵,後脊背心都發涼。此時的曾國藩已處於慈禧的天羅地網之中,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合力剿殺。

四、面相上,曾從巜冰鑑》上分析,自己沒有帝王之相,是蟒蛇非蟒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