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少有人走的路》吧,它會給你答案

對待書籍,很少有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知道前幾天看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篇文章,也當做是近期狀態的反思和紀念。

緣起

前段時間看到一句話:“你怎麼度過疫情,就怎麼度過一生”。現在在疫情假期的後期想一想,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讀《少有人走的路》吧,它會給你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

職業與職業認同

我是一個體制內的教師,從1月10日放假到現在,已經帶薪(只是基本工資)休假了六十多天,也就是前些時間文章標題“68天假期……”的來源。

因為這個假期保守估計是68天,而且目前看來,開學還是遙遙無期。

空虛、無聊、寂寞、單調的假期,就跟我上學期的職業生活一樣,枯燥而無味。

教師這個職業收入普遍都不是很高,因此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認同感和成就感就十分重要。

但是很遺憾,我就沒有那麼幸運,在編教師這麼穩定的工作,卻給我帶來了虛無感和無價值感,甚至有段時間已經自暴自棄了。等有機會我再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真實收入和工作時間。

關於這本書讀後感的“背景”就扯了這麼多,順便總結一下,上文寫的是我自己目前的現狀,總結起來是:對職業的反思、對疫情長假感到的空虛和虛無(正如對待工作一樣)。

很遺憾,我並不能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意義,雖然時間上的充裕倒是顯而易見。因此,在上學期結束後,我甚至給自己定下了看起來十分不道德但又很現實的“行動指南”——上班就是等下班,工作就是等放假。至此,這份工作,對我來說真的就是一份工作而已,甚至無關職業、無關事業。

這樣的思想認識偶爾讓我感到輕鬆和平衡,但大多數時候帶來的確實是虛無和痛苦,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沒有價值感和成就感,找到的都是讓自己糾結的點,以及似乎無痛無盡的被壓榨感。

《少有人走的路》中的基本假設

說是基本假設,其實書中的這種假設非常符合實際。這是一本看起來很像雞湯文的心理學著作,對上世紀美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時幾乎人手一本《少有人走的路》。

這種假設便是:人生來就是受苦的。而面對苦難的態度,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否有勇氣面對痛苦和恐懼,能否攻克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也將人區分開來。

而這條路越往前走,人會越來越少,於是被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工作、讀書與自我認識

無聊的工作有的時候讓我閒得冒煙,而我骨子裡彷彿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不希望時間在自己手上白白流走,於是工作的時候我幾乎紙筆不離手,記錄許多當下的感受,現在總結的時候,發現前半年反思的兩個重要的點:教師情緒、自我認識。

當自己以往的知識或經歷,和當下的實踐契合的時候,才是其發揮作用的時刻,一般被稱為頓悟。

以往的工作及其反思,還有《少》這本書的閱讀,讓我加深了各種各樣的自我認識。

總結

具體收穫的點,可以列舉出來:

1.直面本性中的逃避傾向和恐懼本能。(注意這裡是本性而不是人性)

2.在選擇的時候,儘可能選擇更難一點點的那一個,也就是常說的逃離舒適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