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出來社會工作後,工作不差工資也不差,但過著過著就落後同齡人好多?

分亨達人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大家剛出來工作的時候,起點都差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5年六年甚至十年之後差別就會天差地別,這其中是一定一定是有原因的,很多的習慣,還有認知思維方面的東西就會改變一個人。

第一,差別越來越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習慣每天學習,不把學習當負擔

我發現有很多人工作之後,都對學習是不好的態度的,比如說

他們會認為學習有什麼用啊?

你學了十幾年了,現在怎麼樣了?

學習改變不了命運,別傻了。

學習太累了,學習是反人性的。

不知道學什麼呀,我光工作都累死了,還學習怎麼可能去學呢?

因此這些人要麼就不相信學習有用,要麼就覺得學習是負擔,要麼就不捨得投資自己去學習,有些人覺得買書都很貴。

這樣時間一長,他們智商比豬還低,而那些每天學習習慣的人會怎麼樣呢?

比如說她一個人習慣了,每天看書兩個小時,那麼基本上平均每十天就能看一本書,一個月看三本,聽起來不多,一年也有三十六七本了。如果這個人從大學一畢業就開始看書,就開始學習,那麼三年後他就至少讀了100多本書。

而那些突然心血來潮,想學一個東西,他怎麼跟上面那個人比呢,他想在一年內趕上他,那麼他兩天就要讀一本書,每天就要讀100頁,這樣會幹死一個人的。

因此,這就是一個習慣學習的人的力量,他只要習慣了每天學習,他就會註定越混越好,因為他是時間的朋友,他有耐心持有的積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這樣慢慢的拉開了。

第二,習慣迭代自己的技術和認知,自己不願意做螺絲釘

以前我公司有一個同事,他在公司工作的五年,每天就只會做一些操作設備和發文件複印打印這一類的工作,基本上毫無創新,而且每天都是重複的工作,重複的性質就這樣,他又幹了兩年,後來公司的業務調整又進了很多新的設備,業務線也變了。

這個同事她就沒法按照原來的能力繼續工作了,但是自己又不願意學習,這時候領導就只能把他調崗,而且,工資也從最早的七八千降到了三四千塊,差不多降低了50%,而這個同事的老婆是當年和他一起進公司的,他老婆很愛學習,也很愛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每次公司有什麼新的動作和改進都會馬上調整和學習新的技能和技術,然後也讓自己適應最新的工作要求,結果他老婆在兩年之內就當上了公司的CEO,這和他拉開的差距可不是一個小的差距。

所以一個人如果是習慣了固定的思維在舒適區裡面待習慣了,他就不容易出來,而且他工作所用到的所有的能力還有認知,還有思維都是自己的存貨,而一直不忘記提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以及技能的人,他始終是保持,有充足的認知思維和技能來應對各種突發的新局面。

第三,不想被人甩的太遠,就要永不滿足,永遠對自己有高標準和高要求,永遠盯著下一步

很多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低,永遠做任何事情,學任何東西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人和人在時間的長河裡差距就這麼慢慢的拉開了,對自己要求低的人,他特別容易滿足,他的滿足點非常的低,這樣會讓她不願意去接觸所有的增量信息和成長,不願意去打破自己的舒適狀態。

但是你必須要進入到增量知識的領地,你必須要經歷這個痛苦的事情,你才能進入新一波的成長週期,你才不至於被別人甩到身後,因此你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有高標準和高要求,習慣提升自己的思維,永遠不要滿足,永遠都在想下一步還能怎麼幹,這樣的人一直在走上坡路,不管別人怎麼變化,都不會把你拉的太遠,因為你自己隨時在變化。

歡迎關注,@彪悍貓先生,多年上市公司經驗,媒體人,設計師,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讓你一路逆襲

彪悍貓先生


原因多的很,我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兩個都是我同事。一個家裡做生意的,資產多少不好說,反正工資只是人家網購,娛樂所用。他家房子的廁所加起來估計比我房都大,比不了比不了…另一個和我玩的挺好。家裡三兄弟,父母幫不了什麼,自己省吃儉用,經常早餐吃兩塊錢包子,中午吃單位的,晚上吃單位中午的剩菜剩飯。很多時候他一天的消費就是早餐兩塊錢的包子…知道他結婚後消費才大了起來。人家自己憑著工資,外帶做了點副業和炒股,副業和炒股其實都沒很賺錢,炒股甚至總得還虧了。現在愣是付完了一套房的按揭,年前又買了一套。而我…………………銀行卡目前還有4000塊[我想靜靜]


俊羽張


這件事情我深有體會,15年的時候我家先生進了一家研究所工作,當年有個跟他一起入職的男生,然後我們兩個家庭幾乎同時有了孩子,先生跟他這個同事的收入也幾乎是均衡的。

先生的這個同事是西安本地人,家裡三代單傳,結婚的時候父母全款買的婚房,爺爺奶奶出資給買了一套房專門出租用。而我跟先生來自西北農村,在這個城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打拼。

生了孩子以後,我需要繼續找工作,幫助減輕家庭負擔,而他同事的妻子,安安心心在家帶孩子,每個月的租金收入定期轉到妻子賬戶。

所以說,作為普通大眾來說,絕大部分人拉開差距真的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特別優秀的個人,不靠原生家庭就已經走上社會的頂層,很遺憾,我們只是普通人。


安寶最帥


這幾天我也在想這個問題,我在四線城市這幾年年薪17萬左右,我一個哥們,他和他老婆年薪加起來是我的1/3而且孩子也10歲了,我們都是三十出頭我全款買車,人家雖說貸款買的但也還完了,現在我一個房子還在還房貸,今年人家又買了第二套房(抵賬樓相對便宜),買房和裝修時候很緊張但是裝修的還很不錯,還在我這裡借幾萬塊錢,兩個月陸續都還給我了,這幾年他單位效益不好每月三千多塊錢工資,後來因為資金緊張辦個喬遷酒席,我給寫的禮賬接了3萬多塊錢禮金,他父母也都是普通農民種幾晌地也不是特有錢,他的第二套房子錢哪來的呢,而且還要把最早的老房子賣了再買個標準格局的新房,看起來人家一點壓力都沒有


中醫健康諮詢


原生家庭問題,我大學兩個室友,一個蘇州的剛畢業家裡安排進熱電廠工作,買了寶馬和一套複試,然後相親一個公務員妹子,結婚後辭掉電廠工作,家裡給了大幾百萬開始做生意。一個徐州的家裡窮的他回家都沒他住的地方,現在還在外漂泊無房無車無對象,他工資也不低,但是他得多少年能掙蘇州一套複試的錢


故地重遊


講個身邊很勵志的“北漂”哥們兒!


大學畢業後,家裡人通過關係,給龍哥在縣電視臺安排了份工作,龍哥去了。

日子很安逸,工作不忙,薪水高,關鍵是福利待遇真的優越,大大小小的節日都有不菲的過節費,妥妥的鐵飯碗。

01

可是待了一年多,龍哥就不顧家裡人反對,堅決辭職了。

他先是去了威海,在某度假類接待中心找了份工作,工資遠沒有電視臺那份工資高,也很辛苦。

但是在那裡,他能接觸到很多很多高端的人物,雖然只是跑腿的,但依然很開闊眼界。

在威海乾了兩年,他又去了山東省會濟南,在某傳媒公司找了份與媒介相關的工作,因為他本有在電視臺工作的一點積累,又有在高端場所待人接物的經驗,所以濟南這份工作讓他得心應手。


02

在濟南幹了一年多,正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又去北漂了。

我們上學時,他對攝影攝像、影視藝術這幾門課下功夫挺多,加上這幾年一直沒荒廢了自己的興趣,所以去北京他就打算找個劇組掛靠打雜。

其實很費勁的,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北漂,在那邊找了好多學長幫忙在勉強進了一個劇組,在那裡有個攝像老師看他底子不錯,就推薦他去央視實習,又費了很大勁兒才面試進去。

在央視7套試用期,他只用了8個月時間就轉正了,要知道,在那裡有不少人去了2年都還是臨時工身份!

他提過一點,就是去了不跟新人扯皮,只跟著臺裡的老人兒後面轉,哪怕是給人扛機器、端茶倒水這些髒累雜活,因為新人混新人,不會有出息的。


03

在7套農業頻道,他跟了肖東坡老師,幾乎天天都是在外出差,農業節目嘛,到各地去錄節目,除了灣灣沒去,去過各個省市都跑了個遍。

特別累特別累,但是他的成長也很快,因為在這裡能學到很多高階技能。

比如導播的能力,必須要有師傅帶,而且給你實戰的機會,不然,一場直播節目,面對幾十臺告訴攝影機,還有各種聲控設備、現場人員調度指揮,這些東西光靠看書聽課是永遠學不到家的。

在央視這期間,讀完了研究生,經常去電影學院蹭課,而且還在河北美院找了一份助教的工作,因為檔案還在電視臺,所以學校那邊他的課不多。


04

在央視大概幹了四年,他離開了,那裡人才濟濟,競爭很大。

出來後,自己註冊了家影視製作公司,留著備用,有時候還能幫圈裡朋友走走活兒。

然後找了份黑龍江衛視的導播的工作,每個月也就去幹個七八天,另外就是去學校給學生們上課。收入自然是低不了的。

這幾年,他註冊公司也沒閒著,簽了幾個欄目的製作。

他簽到的第一個合約藝人是個絕對的大咖——知名主持人、節目評論員,蒙古族、獅子座,1968年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曾榮獲“中國金話筒獎”、“長江韜奮獎”、“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名字我就不點出來了。


05

成功往往難以複製,失敗卻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要說具體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選擇”與“堅持”,必定是兩個重要的歸因維度。

在這裡,堅持與努力可能是個貶義詞。

至於一開始時的工資和工作差不差,這不是很要緊的,但過著過著就落後了,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隨手在下方留個言、點個贊。我是今夜有風,一個90斤的80後,頭條寫文30萬+,歡迎關注我。

今夜有風


原生家庭條件太差,別人掙錢自己花,父母非但不用花他的錢還能伸手幫助他,而你可能工作了就成了徹底靠自己,自己努力奮鬥買房買車還要養經濟能力差的父母,所以同樣的收入你會比別人生活質量差很多,這種例子太多了,我身邊朋友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朋友家裡房車什麼都有,父母也是事業型,早早準備好了一切,他也找了一個經濟差不多的媳婦,他的生活就很瀟灑,人也看著年輕,還有一個同學家裡是農村的,父母傾盡所有供他博士畢業,在醫院做醫生,找了個媳婦也是農村的,兩個人的父母都沒有退休金,供完他們讀書已經一貧如洗,這倆人買房買車,每年還要給父母生活費,他們父母已經完全不工作了,指著他倆養老,慘不忍睹,起碼和他一樣收入的人和他的生活質量簡直天上地下,外人看來他倆一個醫生一個公務員算是農村出來的金鳳凰,但是他倆負擔太重了,天天扣扣搜搜的過,肯定很多人噴我,說月入兩千一樣活,但是人和人層次不一樣的,畢竟博士的圈子也是博士,圈子不同沒有可比性,在自己圈子裡混的最差已經很痛苦了,他們經常為了錢吵架。有些人的起點就是很多人的羅馬了


果兒探食記


我身邊的情況,剛好和你相反,我不是落後,而是超越身邊大部分同齡人。

我是90後,本科學歷,畢業後從事互聯網內容運營和用戶運營的崗位。剛畢業第一份工作月入2000多,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和跳槽,順利在兩年後月入過萬,然後我平時還會寫寫稿子,賺點外快,做做自媒體,也有額外的收入。

我身邊的同齡人基本分成這三種情況:

1.小學初中同學大都很早就出去工作,當藍領收入在3000-6000左右。

我的小學和初中同學大概有1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畢業選擇了直接工作,或者念中專技校之類的,考上高中的一半都不到。這些人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很多人已經工作了。但是因為文化水平低,他們一般只能幹一些體力活工作,比如建築工、服裝加工師傅、駕駛員等。還有些人會選擇到發達省份進廠打工,但是普遍掙不到錢。

2.高中同學很多在縣城老家發展,收入在4000-8000左右。

高中同學,大都能考上大專,因為大城市就業競爭壓力大,他們會選擇回老家縣城發展,有的人在父母的安排下進入一些銀行、學校工作。收入不高,但是好在壓力比較低。

3.大學同學基本都在一二線城市,收入在8000-30000左右。

我在上海唸的大學,所以很多人畢業後都留在上海工作,很多人在大型國企、互聯網、500強外企、金融公司上班,收入待遇普遍比較高。收入高的同時,很多人上班也非常累,特別是在互聯網企業,加班加點非常普遍。最近幾年也有人選擇考公務員,或者進高校教師。總體來說,大學同學收入都比較高。

總結:

社會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一般來說,你的學歷越高,你認識的圈子就越優秀,能夠獲得的資源就越豐富,雖然說現在大學生就業也困難,但是大學生的上限非常高。而如果你沒有上過大學,你的圈子往往水平比較低。


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隨手點個贊留個言,你的鼓勵是我回答的最大動力。我是@江少,職場問答達人,專注分享個人成長、職場高價值乾貨,歡迎關注。

江少


其實這是很常見的困惑,十多年前我也有過。

我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一路算是順風順水地走過來,雖然大學沒考好,也還找到一個211一本調劑保底,拿獎學金,混課外活動,周圍人評價還不錯,工作也挺努力,但是——

沒車,沒房,買不起一線護膚品,穿的和學校時價位差不多,談不上什麼奢侈一點的吃喝玩樂,但同齡人有車有房的不在少數,一個包可以是我一個月的工資。

現在回頭來看,很釋然,那個時候有差距是正常,沒有差距才是不正常。

首先,起步階段,家庭條件相當重要。

以前老師跟我們說,要珍惜在學校的時間,珍惜你的同學關係,因為這是一個相當平等的環境下的生活和接下的情誼。

的確,學校很大程度上抹平了家庭條件的差距。雖然我們也能感受到有的同學家裡有錢,穿名牌鞋,吃小炒等等,但穿校服也不會低人一等,沒有社會上那種很直觀的比較。學習佔據了時間和精力的大部分,大家的注意力也不會過多地在這些事情上停留。

但是工作之後,這些東西就變成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很直觀的部分,輪不到你視而不見。

同樣的收入,你是從零開始,別人是站在家庭這個巨人的,那麼別人的生活就是過得比你好。哪怕你收入更高,但是累積財富需要時間,三五年很難追上差距。

就我自己的經驗,差不多到了30歲,或者35歲之後,如果一個人能力、努力和運氣都還好的話,基本上可以抹平溫飽、小康家庭出身的差距了,追上中產會難一點,但基本上不會特別明顯地感受到日常衣食住行的差距。


其次,學校評價標準單一,社會的評價標準多元。

在學校,評價標準很單一,就是成績。即使大學豐富一點,什麼社團活動、打工經驗、人際關係以及外表、才華等等,也不會明確地佔據主流。在這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大家用來衡量一個人的位置,大部分還是看成績。你很容找到自己定位。

但是社會就不一樣了。工作是一個維度,收入是一個維度,有沒有房是一個維度,有沒有車是一個維度,去國內還是國外旅遊是一個維度,吃穿檔次又是一個維度,婚戀情況是更是一個重要維度。

評判標準非常之多,你在工作或者收入這個維度領先了,按照學校的慣性思維,你就在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但在另外的維度裡,你又不如別人。這樣高高低低,認知就是產生混亂,人就會覺得困惑。

這也是人從學校到社會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思維轉變,那就是你不能再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必須接收即使在某個方面勝出——哪怕這個方面是社會很重視的經濟或者工作——也不代表你在所有方面都要勝過別人,也沒法做到。

第三,職場中低層,年齡的優勢會很大。

在剛出社會的階段,過得怎樣年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這是一個急速成長的上升階段,一年的變化都會相當大。

在學校,大一和大四可以差三四歲而過著差不多的生活,哪怕研究生也是如此。但在進入社會後,沒有職場累積的,累積了一兩年的,累積了三五年的,差距會非常大。哪怕各方面差不多的人,工作第一年和工作第五年的收入也可能相差幾倍,而且三五年肯定也走完了最初的行頭置辦(職業裝、相機、遊戲機等對學生來說比較貴而沒買的東西)和數碼產品的升級換代,而進入社會不久的人什麼都缺,自然捉襟見肘,經濟狀況要窘迫許多。

加上會理財的話,工作三五年的人可能已經在考慮買房,甚至結婚生子的都有,生活和職場新鮮人完全天差地別。

另外,你到底是在和一個人比,還是一群人比。

也有可能,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如同齡人是一種錯覺,你在羨慕別人的時候其實別人也在羨慕你。

你可能看到別人在加薪,別人在升職,別人出國旅行,別人用奢侈品,別人買了房子,別人開了車子,別人副業發達,別人在網上風生水起成了網紅……

但這些“別人”並不一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的合體,只是在你比較的時候,組成了一個“別人”。你一個人比不了一群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單個比,很可能是各有所長,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誰都沒有比誰好上很多。


職場中年道


這個問題我想反著回答。

就是大家都是一樣在公司工作,工作差不多,工資差不多,實際情況可能差很多。

原因在於,背景。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

前兩天跟同事閒聊,說到公司誰誰誰,開著上班的車是一輛一百多萬的商務車。想想那同事,年薪也就是三十有多吧。然而,人家家裡有廠。

又說起誰誰誰,年薪也就是二十有多吧,人家休假常常去英國滑雪。家裡有錢嘛。

還有同事,家裡在省城有一棟樓。都說他來上班純粹是熱愛。因為他工作還很積極勤奮呢。

所以,別小看了跟自己在一個地方幹活的人,我們往往只看得到別人這一面。我們看不到的其他地方,別人肯定大有不同。

造成這種差別的,有可能是原生家庭,有可能是自身努力,有可能是機遇,甚至僅僅是命。

所以,有牆靠牆,無牆自立。還是加油吧,努力保證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好,堅信自己的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