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支派之一薩迦派

藏傳佛教支派之一薩迦派

薩迦派中的“薩迦”(sa-skya)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薩迦派中的“薩迦”(sa-skya)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

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13世紀中,薩迦派發展成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有過著名的“薩迦五祖”。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堅贊(1147一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追堅贊(1235一1280,薩迦班智達侄子)。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薩迦法王由兩房的長子輪流擔任。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捨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於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迴的痛苦中得以解脫。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薩迦派於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刻印藏傳佛教經書、曆法和醫學等千多種典籍,對保護和弘揚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