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為什麼蜀國有那麼多名將,最終還是敗在魏國的手上?

靜靜觀天下


這話說得,難道只有蜀漢有名將,曹魏就沒有名將?別的不說,魏滅蜀之戰的兩位主將,鄧艾和鍾會,哪個不是名將,即使放在英傑輩出的三國前期也是一流的。而蜀漢可以和這兩位相提並論的,也就只有一個姜維了。雙拳難敵四手,國力也不行,皇帝也不行,姜維是神仙也救不了蜀漢。

鄧艾有韓信之勇,鍾會有張良之智


作為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和大部分人口的中原政權來說,只要政治上不出大的問題,足以產生大量的人才。首先曹魏人口七百萬,蜀漢只有一百萬,大家都是同等程度的文明,拼人口基數曹魏誕生的人才也足以碾壓蜀漢了。

和佔據了當時中國精華的曹魏相比,蜀漢實在是太小了,人才出產率也太低了



你看鄧艾和鍾會自相殘殺而死,馬上繼承曹魏的西晉又出現了王濬、羊祜、杜預這樣的一流名將。現代老有些人胡說蜀漢打壓本地士族,那你看看從蜀漢263年滅亡,到西晉278年滅吳,中間十五年的時間,益州本地出了什麼一流名將?一個也沒有!

王、羊、杜,都是足以和鄧艾、鍾會並駕齊驅的名將



《晉書》裡提到的羅憲、楊稷、毛炅這些益州籍二流名將,本來就是蜀漢將領。羅憲在魏滅蜀之戰時坐鎮永安(重慶奉節),率二千漢軍擋住了三萬吳軍,這不能說蜀漢打壓吧,只是崗位不同。楊、毛二將是南中人,南中沒和魏軍交戰就投降了,也不能說蜀漢打壓吧。

至於西晉統一全國後,益州也沒有出什麼一流名將。直到五胡亂華時,在益州力撐危局的羅尚,也就算個三流吧,居然還是蜀漢的官二代——羅憲的侄子!

蜀漢前期之所以那麼多名將,足以和曹魏相抗,那是因為開國皇帝劉備在四方征戰中,招攬了大批各地英豪,關羽是幷州人,張飛是幽州人,趙雲是冀州人,馬超是涼州人,黃忠和魏延是荊州人,陳到是豫州人。

只是後來僅剩下益州一塊根據地,與曹魏長期相持,各地英傑相繼死去,益州本地的人才有限,補不上這個缺口,自然慢慢就耗不過地大物博的曹魏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三國時期的蜀國,名士諸葛亮一人能頂起半邊天,武將之中張飛、趙雲、關羽、黃忠、馬超並稱為五虎將,但是有著如此的良才名將相助,蜀國最終還是敗在魏國手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先從自己的內部開始說起:蜀國起步太晚,與孫吳和曹魏相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劉備真正開始擴張勢力其實是在赤壁之戰之後開始的,但是那時候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但是他已經統治北方多年,坐擁半壁江山,這點損失對他來說還沒有到傷筋動骨的程度,而孫權雄踞江東已歷三世。此時的天下這份蛋糕已經分的差不多了,蜀漢要想再分一杯羹已經是十分困難了。到了劉備創立蜀漢的時候,曹魏和孫吳政權內部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早已經磨合得得心應手了。而蜀國內部多方勢力照顧較勁,最早和劉備出生入死的人,荊州勢力,以及最後打下益州之後本地的士族,三方勢力犬牙交錯,一直都存在矛盾。只是當時劉備,諸葛亮在能鎮住。後來相繼去世後這些矛盾慢慢暴露出來。

第二我們從戰略方面,蜀漢連犯兩個致命的錯誤,導致蜀漢政權從此一蹶不振。

第一錯誤是由於關羽的大意,導致蜀過喪失了半個荊州的地盤和數萬精銳之師。第二個錯誤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選擇倉促伐吳,這一次將蜀國剩餘的數萬精銳和大批優秀將領損失殆盡。接連犯下的兩大錯誤,幾乎令蜀國陷入滅亡的狀態,其實這種情況下,要是休養生息個幾年還是能恢復元氣的,可是蜀國的敵對勢力是絕不會給他們有任何喘息的機會的。

夷陵之戰▲

第三從人才方面,蜀國前期人才濟濟,但是到了後期卻出現人才凋零,無人可用的窘境。

開頭提到的五虎將,智囊諸葛亮都是出現在東漢末年和三國前中期,在歷史上的蜀國後期,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將,只有姜維勉強在支撐蜀國的隊伍,以至於後世笑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沒有多大建樹,但一直兢兢業業的廖化無辜躺槍,但這也間接說明蜀漢的人才隊伍逐漸凋零,已經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蜀國的歷史上,其實也出過不少將才、例如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再往下也有王平、馬忠、鄧芝,但到了後期除了被諸葛亮一直雪藏的姜維,剩下能提的有誰?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閻宇,跑去救援成都結果把自己都丟了;張翼,阿斗投降後,被迫投降了鍾會。

面對著老將因年齡問題先後去世,蜀漢並沒有新鮮血液的誕生,最後導致蜀國都被打到城下了,滿朝文武都在思念五虎,完全沒有了主義,有一部分人都是提出了主張,直接投降。有人把蜀漢人才凋零的原因歸咎於諸葛亮,諸葛亮一直北伐,沒有修生養息。

蜀國五虎將▲

第四從外部因素方面,自己實力不夠,對手實在太強。

雖然劉備手下人才濟濟,個個都稱得上人中英傑,但是曹操孫權同樣也不弱,作為比劉備起步早的前輩,他們的麾下同樣是能臣猛將數不勝數,都稱得上是當時豪傑。曹魏方面,有荀彧為王佐,荀攸賈詡為謀主,程昱郭嘉等大批能臣,諸曹夏侯盡皆猛將,五子良將統帥三軍。陣容比劉備也差不了多少。孫吳方面,東吳四英傑為當世名帥,二張以為肱股,十二虎臣分統三軍,江東名士能臣畢具,與劉備相比,也不遑多讓!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老王來談古說今


蜀國由於地域的限制!蜀國據四川,及雲南貴州及廣西部份只能在一定時期內形成割據政權,而無自此走出而一統中原的先天條件,四川的地形四面環山,中間盆地形成了獨立的生態環境圈。有豐富的物產和自然資源!在軍事上易守難攻!但同樣也給後勤增加了巨大的難度!古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一斑。而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陝西及青海一小部份,魏國可以說佔據了三國時期最優良的土地和人口居住地,那時可沒有什麼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也沒有什麼江浙魚米之鄉的說法,那時侯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不僅僅是一種說法,而是當時的中原,田地及人口對其它地區是巨大的碾壓的,中原良田縱橫遍野,交通便利!採用適當的休養政策,人口,力量可以急速發展!在當時,人口就是戰爭的巨大資源,有更多的人口,就可以合理的安排種植屯田,採礦,興修防務,大力發展軍事,並經得起消耗,在這些同時地形上對蜀對東吳處於以高向下的攻擊形勢!份蜀國有諸葛亮姜維,魏國也有司馬懿鄧艾,雙方人員軍事素質相仿的情況下,國力的軟硬件天塹般的差距!這樣魏國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才是怪事!



華夏守護睚眥靈者


1、蜀國後繼無人


諸葛亮死後,只有姜維、蔣琬幾人支持的朝政。這個時候,老一代的將領張飛、關羽、趙雲、馬超等早就死了,而新生代的將領還稚嫩,不能獨當一面。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不僅僅是軍事人才凋零,管理內政,制定戰略的人才也很少。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死後,蜀國再無傑出人才,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在鄧艾來進攻長安時,進退失據,導致蜀軍戰敗,蜀國滅亡。


2、蜀國綜合國力弱


鄧艾進攻蜀國時,連城都民眾都是面有菜色,其他地區的人就更不必說了。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等實力,蜀國在諸葛亮時期軍事實力還行,其他實力就遠遠不如魏國了。雖然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但是蜀漢年年用兵,國力凋零,沒有內政人才在恢復生產和經濟上面努力,綜合國力極弱。


3、蜀國一些戰略位置無人駐守


鄧艾等人在進攻蜀國的時候,經過一個已經廢棄的軍營,這個軍營在諸葛亮時期有軍隊駐守的,位置很重要,鄧艾等人都言,如果諸葛亮還在,自己怕是要被俘虜了。


當鄧艾大軍兵江油城下時,江油守將看見魏軍,竟然直接開成投降,魏軍得以直撲成都,最好滅亡了蜀國。


總結一下,國與國的爭鬥,不僅僅是將領,更多的是綜合國力、戰略、人才等方面的鬥爭,這些方面,蜀國都出於下風,失敗是正常的了。


職業減肥營養師


三國是個特殊的時代,大學最關注的是蜀國的發展,蜀國發展迅速,同時也是第一個滅亡,蜀國為何是第一個滅亡的?

天下本身應是東吳和魏國爭奪的天下的,但是劉備請出諸葛亮後,天下格局發生轉變,劉備從四處狼狽逃竄,迅速發生轉變,在諸葛亮《隆中對》規劃指引下,再加上諸葛亮輔佐,迅速奪荊州、取益州、定川蜀,形成三國鼎立。當時蜀國的建立,蜀國也有不少名將,比如: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共計六位名將,其中關羽和張飛在三國是唯一被稱為萬人敵的名將。蜀國名將也不少,但是反觀魏國和東吳,名將更是數不勝數,但論人才上面,蜀國無法抗衡魏和東吳。

然而蜀國的發展,又發生巨大扭轉,關羽違背《隆中對》,拒絕聯合東吳,無視魏國,造成大意失荊州,命喪黃泉。緊接著,劉備也違背《隆中對》破壞吳蜀聯盟,對東吳用兵,經夷陵之戰,慘敗全軍覆沒,經此一戰,蜀國精銳部隊基本全部喪失,損失的人才不計其數,劉備也因此送了命。這個蜀國到此為止,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內亂、後方叛亂、東吳由盟友變敵人、魏國虎視眈眈、人才凋零;從劉備去世後,當初由劉備帶來的名將,只剩下年老的趙雲和魏延,其他名將均已去世。蜀國這樣的形式,該怎麼樣生存,諸葛亮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耗時三年,迅速治理蜀國,重新培養一批新軍隊出來,三年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平定後方叛亂,平南蠻,諸葛亮短短用了幾個月,就解決了後顧之憂。

三年後,蜀國生養休息,逐漸恢復了國力,實力逐漸增強。那麼這三年魏國發展如何呢?魏國的發展也非常的迅速,魏國在曹操和曹丕的治理下,國力越來越強,人才越來越多,軍事力量也逐漸增強,蜀國在增強,但魏國也在發展,而且發展比蜀國更快。這是由於兩國之間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自古以來,中國的人才和經濟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現代社會也一樣。北方的人才和經濟始終遠超中西部地區,蜀國僅靠一個成都平原,來跟魏國發展經濟,這是拿雞蛋碰石頭,無法比,也自不量力。

諸葛亮作為儒家代表人之一,是個愛民如子的丞相,作出無奈之舉,決定發動戰爭,北伐曹魏,雖然結果很遺憾沒有成功,但是北伐也讓後人見證了,諸葛亮不但治國有一手,軍事上面,也不弱。諸葛亮的愛民如子讓諸葛亮入選中國文廟大儒之一,諸葛亮的北伐讓諸葛亮成功入選中國武廟十哲之一。成為入選中國文武廟者之一,中國能享受入選文武廟榮譽的一共只有兩人,其中之一就是諸葛亮,可見諸葛亮地位之高。

現代人總說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中間戰爭勝利,並沒有左右歷史發展,何來軍事才能一說,對於這類人,我也只想說,東吳北伐那麼多次,前期勝利較多,後期屢戰屢敗,為何連魏國的邊境都沒有突破,東吳的將領有何來軍事才能一說呢?再反過來說,作為魏國強國,面對弱國的進攻,防守幾十年,連家門口都沒有打出去過,一直被別人壓著打,只能在家防守,更別說南征成功了,試問這類將領有何來軍事才能一說呢?魏國南征失敗,東吳北伐失敗,蜀國北伐也失敗,為何諸葛亮就一定要北伐成功呢?這裡制約蜀國的因素太多了,蜀國在當世能自保就不錯了,更別說北伐成功問題了。

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壓著九州強國打,如果換個比喻,就如同一個書生文人壓著九個武士打,打的九個武士好無還手之力。這話聽著誰都不太會相信,一個人打九個人都困難,更何況一個文人打九個壯士呢。所以這就是你或許無法相信,從三國到唐朝之前,只有諸葛亮一人入選武廟十哲的原因,而其他朝代入選武廟十哲,要麼是沒有人入選,要麼是入選的朝代至少有兩人及以上人物入選,可見看得出諸葛亮在武廟十哲的含金量有多高了吧。

處於當時的蜀國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可能性,就是諸葛亮《隆中對》說的待天下有變,那就是東吳處於後期孫浩的執政和魏國處於司馬炎之後的晉朝,這樣蜀國採取聲望休息,逐漸發展,魏國和東吳逐漸內亂,國力消耗,這樣三國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蜀國再出兵,一統天下不是問題。有人說蜀國只要等到司馬懿篡權,出兵或許能滅魏國,這種想法不一定能成功,司馬懿篡權魏國政權過渡非常穩定,魏國並沒有大的動亂,蜀國滅魏依然處於雞蛋碰石頭,勝算並不大。自古以來,朝代始於明君,滅於昏君,三國昏君最先出現在蜀國,其次在東吳,最後才出現在晉朝。所以先亡蜀,再亡吳,晉朝也不過十五年,四分五裂。


汐水柔情


蜀國名將眾多,為何最終敗給魏國?

我認為蜀國敗給魏國的原因關乎很多方面。

國家層面的較量,不是簡單的對比武將戰力,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綜合對抗。總體來說,蜀國的綜合實力不如魏國,所以才會導致蜀對魏的失敗。

政治方面:蜀國的政治集團是由荊州集團、川蜀集團和西南少數民族三部分組成的。蜀國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輔政。這時的蜀國雖然有諸葛亮主持大局,但實際上並不太平。以李嚴為首的川蜀本土勢力不滿於被諸葛亮壓制,一直與荊州勢力暗中較量。派系鬥爭大大牽扯了諸葛亮的精力,也制約了蜀國對外的發展,“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大家應該都明白。

經濟方面:蜀國地處西南,雖然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畢竟偏居一隅,整體經濟實力無法與魏國所處的中原相比。再者,蜀國疆域中很大一部分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地盤,他們只是臣服於蜀,蜀國並不能從西南得到經濟上的實惠。魏國幅員廣闊,又是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實力遠超蜀國。

軍事方面:夷陵之戰後,蜀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加之關羽、張飛、黃忠的去世,趙雲、馬超年老,五虎將已經成為過去式。雖然仍有魏延、姜維等大將可用,但畢竟蜀國已不復當年將星雲集的盛況。諸葛亮六出祁山,偶有建樹,終歸還是空手而歸。多年的征戰,蜀國軍力其實是一年不如一年,此消彼長之下,魏國越發強勢。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蜀對魏基本毫無優勢可言。縱有名將,也難挽敗局。更何況,魏國的五子良將以及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也是一等一的名將,並不弱於蜀國五虎將,蜀國敗給魏國也在情理之中!


愛看電視的藍胖子


蜀國雖然謀臣眾多,猛將如雲,然而先天不足,後天不繼,莫說不如曹魏,比起東吳也有所不如。

人口、地域、錢糧,綜合國力墊底

三國之中,西蜀實力公認是排在最後的。古時的生產效率低下,而戰爭要損耗大量的兵士、錢糧,可能一場仗打下來,幾年積累的家底都會消耗一空。



有人說了,那現在美國橫行霸道,打這個懟那個,沒消停過,怎麼還如此強大?情況不同,美國打仗,正是為了維持全球老大的地位,維護美元本位的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這些年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苦不堪言,光是小小的阿富汗,每年支出就高達一萬億美元。

三國時也是如此,有一個數據,可能有所偏差,也大致反映了三國人口狀況,劉禪當政時,公元236年,蜀國在冊人口94萬人,魏國440萬人,兩國的兵士來源巨差幾倍。



再說地盤,天下十三州西蜀只佔益州,半個荊州還失給東吳,而曹魏佔九個半,東吳佔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蜀國的地盤光是小也罷了,偏偏在當時是“”老少邊窮”,向南,地域雖然廣闊,但屬於尚未開發的蠻荒地帶。往北,被魏國扼住要地,牢牢鎖死。

那四川不是“天府之國”嗎?物產必定豐足,其實四川最好的一塊地只限於成都平原,利於農耕,境內崇山峻嶺無數,直到唐代,李太白還以“蜀道難於上青天”感慨。

從物質基礎上,西蜀還難以翻盤曹魏,以弱擊強只是盡人事安天命的無奈之舉,有碰運氣的成分。



人才的來源儲備漸漸枯竭

西蜀剛建立時,人才的確不少,但多是劉備苦心拉攏,來自於各地的英傑。比如最著名的五虎上將,張飛是河北涿州人,趙雲是河北正定人,關羽是山西運城人,馬超來自西北雍涼,黃忠來自南陽。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就曾言,出岐山對魏國作戰實屬無奈,其中有一條,先帝麾下的老部下,日漸凋零,單蜀地一處人才,不足以補充。

魏蜀兩國,一是據十州之地選拔人才,一是偏居一州,而且蜀地在當時的文化氛圍,成長環境,和傳統的文化中心中原,差距還是很大的。



孫劉聯盟的崩潰

三國就是兩弱聯抗一強的大勢,在初級階段,吳蜀兩國還能齊心抗魏。等蜀國漸漸崛起,東吳那邊就開始眼紅,心理不平衡了。隨之三國之間聯合博弈的生態也遭到破壞。

沒有了東吳的牽制,本就淡薄的西蜀,也就愈發的獨木難支,江河日下。不要說北上中原,發展到後期,連自保之力都已喪失,被鄧艾幾千人就抄下了老巢。


史海尋蹤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到您的問題

您的問題是蜀國有那麼多名將,為什麼最終還是敗在魏國手上。

我們大多數人瞭解三國,主要通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而這部小說的主旋律是歌頌劉備的蜀漢集團,貶低曹操的曹魏集團,隱藏孫權的江東集團。

《三國演義》絕對不能被當做正史來看,史學界公認的三國曆史是《三國志》,西晉陳壽所著。三國是以魏國為正統,而當時的中原大地,最為富庶的地方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在當時盡數荒蕪之地,南方的少數民族盡為蠻夷,還未開化,咱們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對比一下真正歷史時期蜀國和魏國的實力。

先來說說領土

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這蜀國的領土也就魏國的一半大小而已。

再來說說人口

封建社會國家強盛,第一看地盤,第二看人口。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五個蜀國。

接著咱們看軍隊力量

蜀國10萬人左右,魏國40萬人左右,這麼看來,強弱很明顯了。

最後咱說說人才

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大家都覺得天下的人才盡在蜀國,其實不然,《三國演義》把蜀國過於神話了,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佔據中原和華北,那時候中原可是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啊,本就是人才匯聚之地。而蜀國建國之後,那些名將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諸葛亮自己一人去支撐整個蜀國,縱然他確實有天大的本領,我想也僅僅能夠維持住蜀國的國土而已吧。

三家歸晉,其實是司馬一族篡了曹家的天下,用的是魏國的實力掃平的吳蜀二國。所以說蜀國無論是從哪方面看,都無法和魏國抗衡,蜀國和吳國如果不聯合起來,我相信,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吳國佔了個天險,蜀國得了個人和,而曹操擁有的是天時。



鴻涵先生


我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商榷。

首先是蜀國的人才儲備不足,缺乏獨擋一面的優秀將領。除劉備入蜀前的四虎將關張馬黃,再加上老百姓口碑相傳的趙雲外,優秀將領只剩下魏延鄧芝蔣婉費瑋等若干人等。特別是後三國時代,諸葛亮權力攫取過重過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才俊的發展空間,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當時蜀國無人可堪大用。蜀國滅亡與人才凋零有著直接的關係。一個姜維分裂了中央,把持了近一半軍隊,發動大小戰役二十多次,無功而返,最後徒勞消耗國力,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稅負等經濟負擔,誘發了經濟危機,蜀國人口大量逃離。一個諸葛瞻猶豫冒失,先是救援不及時,導致陰平失陷,後來又畏懼朝廷的責任追究,不回成都城設防,貿然與敵野戰,在大好形勢下直接斷送了成都的衛戍部隊,最終摧毀了劉禪的抵抗決心,諸葛瞻是蜀國投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以說,蜀國是亡在了人心不齊,將帥無能的環節上。

其次是蜀國的政治格局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劉備是靠欺騙和忽悠騙取益州的,蜀國政權在成立之初就滲透進大量的投機派和走資派,這些利益體同時也是後期的巨大隱患,在國家遇到危機時,就會跳出來反水。比如說張松等。連諸葛亮自己都是個投機派,靠籠絡巴結劉禪走上了權臣的道路。後期的蜀國朝堂上,可以看到各派別矛盾衝突極大,益州派,東洲派,荊州派彼此各不相容,甚至同一個派系裡也會分出不同的體系,彼此敵視攻擊拆臺。比如諸葛瞻和姜維就是一對最大的冤家。

第三是蜀國缺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蜀國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得到重用。如守漢中的魏延和王平,後期還有霍俊等等。只是諸葛亮太注重門閥出身,太注重人才的階級屬性,缺乏曹操的戰略眼光,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張飛後代張苞死的太早,新一代領導集體普遍缺乏鬥爭經驗,在鐵血戰場上不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陰平守將馬邈就是名將馬援的孩子,這些紈絝子弟把持了國家資源,又拿不出足夠的魄力,致使國家敗亡。


小屋253315373


我看了這個問題和這麼多回答,我真不想多說,不過最後還是說些吧! 第一勢力:那怕在初期,荊州還在的時候,劉備集團貌似強大,其實自始至終沒有的到當地門閥的支持,那時候世家大族代表的就是人心,特別從來沒得到過益州集團的,這也是後期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第二勢力:這個勢力指的是地盤和人口。都知道劉備集團全盛時期也就得到益州和荊州一半,荊州最富饒的另一半還是到曹操手裡。這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四川,湖北湖南一半,重慶。這個一域之地伐當時的中原河北關中等中國最發達地區,可能贏嗎?別說什麼當時北方地區已經慘遭破壞了。除非劉備速勝,不然越往後越不可能成功。 先說這兩點,後面還有什麼內鬥啊,人口啊,潛力啊,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