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不是砸錢就能成功,還是要看產業!

說到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搜索界面上很不客氣地跳出了同樣的一篇文章。

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不是砸錢就能成功,還是要看產業!

文章裡面就是講的龍頭村,陝鄂渝交界處的安康市平利縣,2012年的時候,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龍頭村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條街、秦楚農耕文化園、觀光茶園等特色景觀,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改善明顯。

從知名到迅速衰落

這裡的鄉村美景迅速打出了知名度,“白壁、青瓦、馬頭牆、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築群與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對外宣傳的圖片也是如詩如畫。

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不是砸錢就能成功,還是要看產業!

然而好景不長,在2012年風光過一陣子之後,從2013年開始龍頭村便逐漸冷清:除重要節假日外,這裡遊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釀酒、豆腐等10個具有當地特色的作坊,都陸續關門停業,仿古一條街兩側的商鋪也基本成為“擺設”

無數的案例告訴我們,光有美景造就的鄉村旅遊,必定落寞。龍頭村也是這樣,鄉村美景引來了最初的一部分客流,但是產業沒有跟上,村民在村裡沒有經濟來源,村裡回來的人又開始另謀出路,一位村民說,雖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沒有太多掙錢的路子,“帶動不了經濟發展”。“政府打造一個好的環境,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義了。”村民當時感嘆道。

據龍頭村當地村民介紹,龍頭村核心景區範圍約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戶,其中約90%的農戶都將土地流轉了,流轉土地面積達2000畝,村民在村裡只是拿著普通的流轉資金,沒有核心產業根本談不上發展。

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不是砸錢就能成功,還是要看產業!

低谷後尋找出路

2015年,張吉平當選為龍頭村的村支書,村裡的情況讓張吉平頭痛不已,但往往一個帶頭人的作用就是那麼大,積極尋找對策的村支書很快找到了癥結所在

“我認真分析過原因,請過專家學者調研考察。當時的龍頭村旅遊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村裡又缺乏其他產業。勞動力留不住,服務跟不上,沒有鄉村特色產業,旅遊缺乏特點,龍頭村的旅遊就陷入了困境。”

必須讓旅遊業和特色產業“兩條腿走路”。張吉平積極聯繫相關專家,和縣鎮領導彙報商議,規劃龍頭村的發展方向。

“旅遊是面子,產業是裡子,沒有旅遊業,地方特色產品難宣傳、缺銷路;沒有產業支撐,旅遊業就是花架子,鼓不了群眾的錢袋子。”

要發展旅遊產業,張吉平帶領農戶做了這樣幾件事

1、建立服務體系,從培訓村民開始

為了提升龍頭村的旅遊品質,讓一開始完全沒有旅遊服務意識的農戶從根本上轉變思路,成為開門迎客笑臉迎人的服務人員,張吉平帶著村民四處觀摩學習、搞培訓,還給村裡旅遊服務的各環節建立考核評分制度。

2、盤活村集體產業,全村抱團發展

而在產業方面,張吉平想到的是盤活龍頭村山上的15平方公里林地。無公害的蔬菜水果,林間散養的山雞,為山下的農家樂、客棧提供了優質食材,也讓仍舊依賴種植養殖的村民享受到訂單農業帶來的顯著增收。

3、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

女媧茶和絞股藍茶是當地平利縣的特色茶飲產業。龍頭村把茶業進行優化,適時改造周邊茶園,將種茶、採茶和觀光旅遊結合起來。2000畝的優質茶園裡有標準化的觀光步道,有休閒體驗區,有特色表演。趕上採摘季,遊客可以自採自炒,充分體驗茶農的辛勞和樂趣。

鄉村旅遊的“失敗案例”,不是砸錢就能成功,還是要看產業!

在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龍頭村逐漸擺脫冷發展的局面。2016、2017年,龍頭村每年接待遊客都超過了30萬人,保守估計,年旅遊收入超2000萬元。2017年,龍頭村的年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3000元。

2018年清明小長假,龍頭村旅遊異常火爆,住宿、餐飲全部供不應求,手工製品、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更成為當地村民新增收入爆點。旅遊“龍頭村”真正實現了“名副其實”,

完成了低谷後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