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 通訊員耿洋洋
在慶陽市西峰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西湖建設工地上,全方位的密目網覆蓋,自動化的環保工程洗輪車,揚塵噪音監測儀對PM2.5、PM10、噪音等進行實時監控……今年,西峰區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目標,著力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攻克生態文明建設制約“瓶頸”,全面構建綠色發展環境。
汙染防治 擦亮生態“底色”
3月6日,在西峰區東區汙水處理廠調蓄池、提質改造施工現場,挖掘機不停作業,壓路機來回穿梭,工人們戴著口罩正在緊張施工。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反硝化深床濾池灰土擠密樁地基和鼓風機房的施工,趕在今年6月底前完工。”東區汙水處理廠副廠長王凱說,通過建設永久調蓄池、提質改造,將城區汙水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徹底解決瞬時進水量過大造成的溢流問題。
今年,西峰區堅持一手抓問題整治、一手抓源頭監管,圍繞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的思路,對域內所有河、湖實施河長負責制,按照“一源一策”的要求,加強入河排汙口監管管理,制定下發水汙染防治整改實施方案,對城區古象西路、康壽路、南苑路等10條雨汙合流道路,開展管網排查和管道監測評估,提升城鎮汙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加快建設南區、東區汙水處理廠調蓄池和什社什豐、文安汙水處理站,改善農村汙水排放現狀。
同時,按照“水質主導、精準治汙、部門協作、綜合治理”的原則,強化問題導向,以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牲畜養殖汙染源為治理重點,針對縣級及以上地下水型、鄉鎮級供水人口在1萬人或日供水量在1000噸以上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摸底排查,全面打好碧水保衛戰。
垃圾分類 傳遞文明新風尚
走進西峰區董志鎮馮堡村,乾淨整潔的村道,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箱……馮堡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垃圾箱分為綠、紅、藍三種顏色,分別印著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生活垃圾的字樣,方便村民辨別,通過張貼‘建築垃圾請倒至垃圾填埋場’溫馨提示,製作垃圾分類知識解讀,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馮堡村村委會主任馮生斌說,馮堡村把垃圾分類設施作為提升人居環境的主要抓手,建立垃圾分類制度,建設垃圾分類收集站,配套分類垃圾箱,組建保潔隊伍,持續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共建成移動分類式垃圾收集站12個,配備分類式垃圾箱140個,建成垃圾箱70個。
推動農村垃圾分類,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由之路。西峰區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抓手,按照分類處理生活垃圾、源頭減量餐廚垃圾、就地利用建築垃圾、定期回收有害垃圾的方式,分類施策,建成295個組級“可回收垃圾倉”,722個垃圾填埋場,並在每家每戶統一配置“不可回收垃圾簍”,引領村民參與垃圾分類。
生態惠民 共享綠色活力
“現在,苗林產業從傳統的種植結構逐步向觀賞型、經濟型苗木轉變,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3月7日,在西峰區顯勝鄉嶽嶺村慶陽會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苗林基地,負責人韓會龍一邊鋤草,一邊告訴記者,他從2009年開始在顯勝鄉各村流轉80多畝土地,發展苗林產業。這幾年,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群眾發展苗林產業,村裡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了。如今,苗林產業已成為嶽嶺村支柱產業之一。
西峰區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手抓,在“綠”字上做增收文章,以苗林結合培育為重點,深入推進補貼造林工程、城鄉環境綠化提升、林業產業提質增效等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富民林業建設,發展林下經濟示範點,建辦林業合作社、家庭林場,推進以養殖、種植、旅遊觀光為主的生態特色林下經濟產業基地。
同時,西峰區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為帶動,加大城市綠化帶、生態景觀建設力度,突出公共綠地建設、道路綠化提質改造和精細化養護,著力推進海綿運動綠地提質增效,做足“綠”字,做活“美”字,進一步提升市區綠化品質。
閱讀更多 每日甘肅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