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這一個春節檔沒有電影首映,這一個正月絕大多數人以葛優躺為常規動作,這一個新年依然有《中國詩詞大會》。本季節目很意外地換了主持人,已經習慣了董卿,習慣她信手拈來的典故、恰到好處的點評、與嘉賓的默契配合,忽然換了一個人,開始是不太能接受的:這樣一個小丫頭片子,能主持好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節目嗎?


結果居然有點出人意料的好,收視率也是連續兩期都是酷雲數據第一,第二名距它超級還不小。龍洋的表現也是讓人欣喜,這個“小丫頭片子”居然把詩詞大會主持出了一種青春活潑的感覺。

詩詞大會有了董卿,就有了沉澱的魂。但是詩詞大會換了新面孔,忽然有了一種青春活潑的魂。有人說她適合主持娛樂化的節目,太過活潑了。但是我反而覺得,為什麼詩詞要一直一成不變呢?它為什麼只能“沉穩”,為什麼詩詞只能是“成熟了”才能沾染的東西,為什麼不試試去接受“新”呢?

這樣全新的龍洋,才代表了詩詞的未來呀。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樣的年紀,恰恰應該是中流砥柱。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喜歡詩詞大會,已經四年了。中國是詩詞的國家,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可以直面任何艱難困局的局面,這是我們骨子裡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理論名詞,而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時間尤其是精神空間中的存在。《中國詩詞大會》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2016年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便是通過電視節目方式來呈現當代中國人傳承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第五季又有題型創新,“身臨其境”和“對號入座”均可以令選手和觀眾更深入瞭解古往今來的經典,主持人的引導與嘉賓點評也更充分詮釋了文化自信。

譬如說“素食美食地圖”表達了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美食不可辜負的本質是人生意義。而南宋紹興年間的《耕織圖》,是集體體現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農村圖景,詩句、四時、農具與農民生活的關聯,別樣有趣。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便有諸多高雅游戲,諸如即席唱和、酒令、飛花令、聯句等等,顯而易見此類遊戲的參與者都是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基本無關。而《中國詩詞大會》則是以創新型繼承的方法論,在新形勢下推陳出新,廣大勞動人民積極參與的中華文化的競技性勵志比賽。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也就是這個“新”,讓我看到了詩詞大會的“野心”。它雖然不變,但它也一直在變。它在創新,它在摸索,它在時代變化中保持了詩詞的“不變和變”。

不變的對詩詞的愛,是骨子裡的文化自信,前五季以來,殷怡航、武亦姝、彭敏、雷海為、陳更等選手的積極進取,讓觀眾看到了他們沉浸在中國詩詞的酣暢感,優秀、典雅、唯美、沉雄的詩詞名句鴻篇,分明構成了選手、主持人、嘉賓和觀眾的心靈空間。選手們來自於五湖四海,有大中小學生、有三百六十行、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他們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無一例外,中國詩詞是他們的摯愛。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變得是一次次節目形式,甚至是主持人。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由龍洋擔任,她更為年輕,也代表年輕人經常對康震、蒙曼等嘉賓“不懂就問”,體現了別一種風格的控場能力。觀眾熟悉的康震等嘉賓,一如既往的呈現出文化底蘊,與新開闢的“身臨其境”的現場題相得益彰。無論是大明宮還是港珠澳大橋,都是古今中國建設成就的典型代表。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五季,還繼續播出。不知道今晚,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精彩,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