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景點——金 界 壕

化德景點——金 界 壕

化德縣境內的一條長城—金界壕。公元1115—1234年,由金朝修築的,史稱金長城。金界壕,蒙古語稱“和日木”,意為“牆”。它東北端起自內蒙古林西縣凌家營子,由河北省康保縣入化德縣折向西北行,經二計淖爾至商都縣馮家村與原有的主線相合,境域全長63.6公里,是金代最後挖掘的界壕,自太僕寺旗駱駝山至商都縣二吉淖爾間是利用北魏長城改造的。

化德景點——金 界 壕

金界壕包括壕塹、界堤、壕堡、邊堡等設施。壕塹寬8-10米,深4-5米。界堤分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寬8-10米。築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築,山地用石料壘砌。主堤頂部構築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個馬面,上有鋪房供守軍休息。主堤上還設有小城門,以便出入。城門外修有甕城,外觀與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門的隱蔽性和防禦能力。從壕塹底部到主堤頂部,高達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牆功能的防禦牆。為增強主堤的防禦能力,在主堤與壕塹前修築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約4米,寬約5米;副壕深、長、寬都是4-5米。壕堡建於主堤內側,其構造為方形、長方形,共有7座,距界壕40-3000米,大城堡達萬平方米以,高度和寬度與主堤大致相同。每座壕堡之間的距離通常是3-8公里,位置多選在利於觀察敵情和地形條件優越之處。邊堡內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的城堡。金修築界壕以阻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在軍事上有一定價值。金王朝勞民傷財興建的金代最大的防禦工程,並沒有擋住蒙古鐵騎的攻擊。鐵木真率領兵馬在13世紀初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於1206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多次越過金界壕,金界壕的軍事防禦作用也就隨之消失,逐漸變成一條斷續不全的遺蹟。放眼望去,只見連綿的山丘中,一條土龍狀的壕塹蜿蜒而去,雖歷經800餘年風風雨雨,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壕溝上面長滿了野草山花,內牆建築已蕩然無存。

化德景點——金 界 壕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這一深溝高壘的雄偉建築,堪稱歷史上的奇蹟。像八達嶺長城一樣完整地保留下來,那麼世界文明遺產中將又多一項人類文明的千古奇觀。自治區旅遊部門也相應開發了特色金長城旅遊項目。金界壕遺址於2001年6月25日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化德景點——金 界 壕


化德景點——金 界 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