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鵬友程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專制制度的桎梏,專制集權的體制不允許資本主義的產生。

從秦統一六國之後專制制度替代了封建制度,並延續了兩千餘年,但其實從明末開始,專制制度就已經顯示出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疲態了,

只是由於清朝建立的改朝換代延長了專制制度的生命,也正是這根深蒂固的專制制度造成了近代的落後。

從生產條件和地區文化上來講,古代的中國社會是適合專制制度的,但一種制度如果不能進步就不可能永遠適應社會的變遷,

就像明清,專制集權發生了畸變,進去了一個巔峰時期,在沒有了唐的開放和宋的開明,這就是專制制度迴光返照的現象。

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進步,西方從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開始,走向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這說明社會要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然而古代中國社會的專制制度已經根深蒂固,

通過改革已經無法解決相應的社會問題,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沒有挽救清朝的命運,

所以只有革命的道路才能讓一切從底層革新,因為在專制傳統下的既得利益者不能允許改革侵犯其利益,

資本是逐利的,在專制君王的統治下,資本會受到限制,

所謂明末萬曆年間的資本主義萌芽不過是萬曆皇帝不上朝引起了民間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但專制的大環境下是不允許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

專制就意味著貨幣的控制器必須掌握在君王手中,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貨幣逐漸轉移到私人資本的控制下,

所以西方會產生那麼多富可敵國對國王產生威脅的大家族,

而中國不一樣,所有富商都是朝廷的韭菜,沈萬三就是最好的榜樣。

由於資本的逐利,就必然要打開中國市場,明清的落後就在於沒有加外患的環境下,專制體制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了,

要想消除根深蒂固的專制體制,唯有革命一條路而已。


Moriarty0224


明清落後由內外原因造成。首先明清國家政治的問題,包括皇帝和臣子對國力建設改革不全力,還有內部民意反抗接連不斷造成戰亂。

外部原因也是國家執政者停滯不前的思想造成,邊疆和沿海地區外國不斷入侵,無能反抗,被逼簽約割地賠款。

總之,明清落後國家政治制度改革停滯不前,執政人頭腦落後,不敢放眼觀世界,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正急需向前發展,而明清只擁有教條的八股文、科舉封建制來建設國家,中國若大國家被甩在後面,等待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侵華開拓並搶佔市場的局面。個人觀點,不對指正。


Double東影音


明清衰敗的原因

很明顯,從十六世紀後,中國和西歐便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一邊邁向資本主義,一般頑固的實行舊有制度。

首先要明確一點,對比中國的縱向歷史,明清時期衰落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的。明清時期經濟高度發展,人口大爆炸,陽明心學,乾嘉考據學興起,版圖進一步擴大鞏固。可以說,縱向比對中國歷史,明清兩代,確實是帝國的巔峰。

但是談到衰落,也勢必是和外國特別是西歐相比,中國敗在了哪些地方呢?

第一,頑固的農業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的形式。西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帶來的大發展,而這個缺乏資本主義的發展,首要的經濟條件便有所缺乏。明清時期中國的環境,農業社會,發展不出一套商業經濟運作的資本主義方式。

第二,皇權政治達到頂峰。西歐的發展也是建立在主權國家,國家主權架構之上。但是,中國的皇權發展兩千多年之久,已經到達高峰。眾所周知,西歐的資本主義最先發展在幾個城市共和國中,那裡是沒有皇權壓制的。中國的皇權,造成了畸形的國民性格。

第三,缺乏社會基礎。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族聚居形式的,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這個社會中,人人都求穩定,人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社會不是一個流動的社會,社會圈子太小,交流太少。無法出現大的社會活力與生機,對比同時代英國,開闢新航路,資本原始積累,可見中國的落後。

鄭和艦隊

最後,中國固有的思想體系,也沒有提出更高的目標,更多逃不開儒學的框架。科學的思維在中國古代的思想體系中,本來有就有所缺乏。明清時期,心學,乾嘉樸學雖然興起,但仍然側重於政治,倫理的方面。對於現代科學思維,自由平等思維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欠缺。

綜上:橫向對比,中國明清時期確實落後衰敗,這是由於古代中國的某些獨特性造成的。但也不應該否認,我們的發展有自己的內在理路。成王敗寇,在西方強大的衝擊下,我們也走向了現代化。


秋山散人


明朝的崩潰緣於政治利益失衡,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在名士顧憲成等人的修復下,成了當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聚集地,大家聚在一起針砭時弊,倡導廉政清明。總的來說,這些人代表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承載的是千百年儒家正統思想潮流。當時參與進東林黨講學活動的,大多數都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但是,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科舉不順,沒當上官,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考不上科舉,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滿和怨恨,這種情緒彙集,矛頭對準的必然是當權者,朝廷。萬曆年間,朝廷中的東林黨勢力對抗的是皇權,萬曆皇帝想廢太子,結果遭到了東林黨的口誅筆伐,東林黨堅決反對萬曆皇帝的主張,他們的理由是祖制,立長不立賢。太子朱常洛是長,無論如何該為太子儲君。這場大爭鬥,最終以東林黨獲勝而告終,同時也讓東林黨嚐到了政治鬥爭的甜頭,皇上都服軟了,天下還有誰與爭鋒?然而,彼時行使皇權的卻是由皇帝信任的宦官集團,宦官勢力的強勢存在不可避免地與東林黨展開政治博弈,閹黨大權獨攬,狠狠壓制了東林黨。我們且不說二者好壞,閹黨實際上是皇權的代表,東林黨則是主要文官代表,二者在封建王朝這盤棋中,形成的是微妙的平衡。這個平衡雖然不能保證國家興旺,卻能保持朝局穩定。這個時期的明朝雖然已經氣息奄奄,但是尚可堅持,邊患與社會矛盾還不至於拖死王朝。

但是,這個平衡在崇禎登基後卻被打破了,崇禎拿下閹黨的那一刻,不是收回朝政大權,而是拱手將朝政大權相讓於東林黨。至此,東林黨一家獨大,開始顯露出清流背後的迂腐和黑暗,成為一柄暗劍,架在大明王朝的脖子上。東林黨人代表的是資本家和官僚階級的利益,他們嘴上忠義無比,大罵對手是閹黨,實質上根本不關心百姓死活,他們主張的取消對工商業的稅賦,卻贊成對農民徵收重稅,結果終於釀成李自成造反。而且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以後,這些平素滿口忠義的人跑得是最快的,那些沒來得及跑掉的,向李自成投降也是最積極的,並且後來滿清入關之後,東林黨的很多成員連同他們的後代又主動投入清朝的胯下。

大清皇朝的崩潰就比較簡單,作為傳承兩千多年農耕文明的中華帝國到了清代已經是封建農業文明的巔峰了,然而這個巔峰之後卻是自閉於世界,當西方工業文明以排山倒海之勢超越東方農耕文明時,技術手段更先進,生產力更發達的西方國家卻使用野蠻的掠奪方式攻入古老的中華帝國,從此揭開了中華民族最屈辱的近代史。


俞侃的鋒芒


有三方面的原因:

1.政治方面。“閉關鎖國政策”君主統治,封建專制,政府腐朽,沒有出現的資產階級,使得未能形成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

2.經濟方面。自古以來“重農抑商”政策,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使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以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的活動。

3.文化方面。封建傳統文化始終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等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缺少綜合性的人才和先進的知識分子。


文史傳


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政治方面。①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君主專制統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政府日益腐朽,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未能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沒出現資產階級。

②西方已經進入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

2、經濟方面。①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清王朝用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活動。

②西方的專制王權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西方的工業革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3、文化方面。①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等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缺少綜合性的人才和先進的知識分子。

②早在十三世紀,西歐就出現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具有探究精神的複合人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豐富與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出現了日心說,經典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體系,而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自由與理性。


儀華16808


明清時期中國落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當時我國陷入了內卷化的危機!

內卷化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美國學者吉爾茨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一種社會或者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便開始停滯不前,無法向更高階段邁進的現象。

(內卷化)

明清時期的中國,中國的傳統社會(我沒有用封建社會一詞)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農業技術相當成熟,卻無法向機械化邁進。人口越來越多,只能增加勞動力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以求獲得更高產量。美洲農作物的引進,又進一步促進了人口增長。這些因素是限制生產技術革新主要力量。

(清朝前期人口增長)

如此龐大的人口,對於統治者來講是巨大壓力。如何避免龐大人口導致社會崩潰?統治者採取的辦法是加強專制獨裁。這就進一步導致整個社會在政治上,思想上死氣沉沉,從根本上扼殺了從中國社會內部發生變革,邁入近代的可能性。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的堅船利炮把中國拖入近代。

(鴉片戰爭)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586705214937765"} --}

金十七


閉關鎖國不與外面的世界交流,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自得裡,錯過了發展的機會!


乘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管每個朝代的興起或滅亡,都離不開當時的經濟現狀。

明朝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帶來了很多西方的文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得明朝的經濟和政治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與此同時,西方人的不斷輸入,許多明朝的先進技術,火藥,瓷器和一些政治文明,也帶入了西方,西方開始不斷興起和壯大。當西方人把中國的火藥不斷進行改良,做成了火槍,火炮的時候,高高在上的明朝卻把火藥做成鞭炮和花炮,欣賞和玩樂。當西方人不斷把金銀輸入中國的時候,明朝的瓷器和字畫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輸出西方。到明朝中後期,宦官當權,清官被殺,倭寇入侵,經濟落後,農民起義,崇禎上吊。最終自稱強大的明朝凋落,滅亡。

到清朝時期,統治者為吸取明朝的滅國教訓,實行了閉關鎖國。在一段時間內政治經濟穩定,可經濟卻一直止步不前,國家國庫壓力不斷擴大。正在此時,西方的經濟和政治文明得到的飛速發展,強大的殖民者,不斷燒殺搶掠,擴大殖民地,終於盯上了閉關鎖國的大清朝,鴉片戰爭的爆發,辛丑條約的簽定,甲午戰爭的結束,不可一世的大清朝,變得不堪一擊,直至滅亡……

經濟基礎和政治落後,是明清導致滅國的根本原因……


劉半拍


朝廷腐敗成風,農民起義不斷,苛捐雜稅太多,民不聊生!自然災害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