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由来



每逢瘟疫的发生,"隔离″便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因为人类在久远的历史跋涉过程中,遭受过不计其数的各种瘟疫,其中不乏疫情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同时,人们对疫情传播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和积累。并对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过。"隔离"就是人类战胜瘟疫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手段之一,是同疫情抗争的杰作。


那么"隔离″最早出自何时呢?许多历史典籍表明,"隔离″这种方法自古有之。在古代,倘若出现瘟疫传染,会对病人采取什么手段呢?首先就是"隔离″。古人认为,瘟疫是天地间的"邪气″所致,要想避免传染,就必须防止这些"邪气″的侵入。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对瘟疫患者的"隔离″,从而切断传染病的渠道。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隔离的意识。据《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孔子去看望得了传染病的学生,只是在室外"自牖执其手″(孔子从窗户伸手握住伯牛的手)。


"隔离″是阻止瘟疫蔓延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古代就有了"隔离″避疫的制度。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秦汉时期,官方设立了专门的疫所,"隔离″麻风病病人。


然而,"隔离″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到了东晋公元356年,《晋书.王彪之传》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这种有效的"隔离″防控手段,却被当时有人讥讽为"不仁″。这样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南北朝时期,"隔离″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一一六疾馆,以"隔离″收治传染病人。

隋唐时期,设立了"疫人坊",《释道宣续.高僧传》记载:"收养疠病,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自古以来,人们总结出了瘟疫流行的三要素,包括瘟疫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那么,遏制瘟疫传染流行的关键,在于尽快发现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染人群。在这环环相扣的防控措施中,对瘟疫传染病的"隔离"显得尤为重要。并对行之有效的"隔离″方法,做到严密组织和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懈怠。


直到现在"隔离″依然是阻断瘟疫传染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效果颇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