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軍隊之所以要變革,就是要適應戰爭。因此,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軍隊變革的首要推動力就是百年戰爭本身。

百年戰爭期間,英法兩國的戰爭本屬王朝戰爭。兩家族爭王位,搶土地,戰鬥在法國本土進行,英王很難根據軍隊的防衛義務徵召士兵隨同他渡海作戰,因此需要以新的方式徵募軍隊。英格蘭封建軍事實力相比法國差距較大,重騎兵數量更是相形見絀,亟須尋找新的軍事力量和新型戰術策略。

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百年戰爭期間英國最大控制範圍

百年戰爭的特點

百年戰爭自身有著一定的特點,這些特點對英格蘭來說,和以往同威爾士、蘇格蘭的戰爭有著很大不同。

第一個特點是出境作戰令國王徵募軍隊變得困難

戰爭中的主要戰鬥都在法國本土展開,這決定了英格蘭在戰爭中處於進攻的一方。傳統的封建軍役是具有防禦性質的,君主要求騎士服騎士役一般是需要正當理由的。但此時,進攻性質的對法戰爭和防衛性質的傳統軍役體系顯得格格不入,封建騎士和民軍失去了守護領地和家鄉的義務,國王徵募義務軍隊作戰的理由變得不夠充足。

第二個特點是需要跨海作戰

這也使得國王更加難以召集封建騎士軍隊。乘船渡海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跨越海洋也意味著在運輸裝備、補給品以及帶回戰利品和俘虜方面存在著不便,騎士在戰敗後也無法保證能夠逃回到自己的領地。

儘管戰爭初期國王為跨海服役的軍隊提供了更多的工資,但這仍然難以激發騎士階層對於法國戰爭的興趣。在1336年,一些騎兵仍是由騎兵役召集。但在接下來的一年,當戰區轉移至法國時,大量的自願參軍者在軍隊中佔了上風。

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中世紀英國戰船

這就要求英格蘭在軍隊徵募方面,尋找新的實施辦法。

第三個特點是時間跨度長

顧名思義,百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100多年,傳統封建役短暫的服役期不再適應戰爭的要求。按照傳統,封建騎士的服役時間一般是40天,超出服役期限後,如有需要,封君可以提出以更高的報酬,要求延長服役期,這超出了騎士的封建義務,騎士也有權利拒絕。

因此,在曠日持久的對法戰爭中,英格蘭需要擺脫在戰爭中對騎士役的依賴。

英法軍事實力差距大

作為百年戰爭的主角,英法兩國絕對意義上的軍事力量差距很大。在武裝力量、人口、和經濟實力方面,英格蘭之於法國,可謂相形見絀。

武裝力量方面

英格蘭職業軍人的數量遠遜於法國。在百年戰爭時,法國的封建體系強大而繁盛,法國有5個大公國、47個伯爵領、幾十個子爵領和無數其他名義的封土,有數百個城堡,數千個莊園,共有至少5萬個貴族家庭。

而英格蘭主要武裝力量也是以騎士階層為主的重騎兵,但貴族數量相比法國少得可憐,騎士階層共750人,侍從1200人,算上更低的貴族人口,加起來只有4000名貴族。這種條件下,英格蘭封建軍隊數量處於絕對劣勢,按傳統的戰術憑藉重騎兵和法國對攻顯然是不理智的。

因此,英格蘭一方面有必要擴展軍隊徵募的途徑,另一方面,面對與對手實力相差懸殊的事實,英王有必要在兵種設置和戰略戰術上做出改變,尋找在戰場上以少勝多的辦法。

人口數量方面

英國人口要比法國少很多。1328年法國已有1225萬人口。相比之下,英格蘭不到600萬。人口的劣勢決定了潛在兵源的劣勢,在軍隊數量上無法與法國抗衡。

人口差距也使英格蘭在戰爭供給上處於劣勢,如果說英格蘭每60個人供養一名戰士的話,一個法國士兵背後就有至少120人,何況戰鬥還是在法國本土上進行,所以英格蘭需要在戰略上找回供給劣勢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人口數量還決定著戰爭承受能力。法國能夠經歷無數失敗後,在戰爭晚期反敗為勝,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其人口數量之龐大,承受戰爭減員的能力更強,英國人口數量相對較少,這就要求在戰爭中必須儘量避免士兵消耗。

因此,英格蘭需要變革軍隊的兵種配置,找到一種能夠有效打擊敵人並保存自身實力的戰術體系。

經濟實力方面

英法兩國之間也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儘管擁有鉅額的羊毛出口稅用以戰爭,但英格蘭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土地的多寡與好壞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實力。

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羊毛出口稅是英國的經濟支撐之一

英格蘭是島國,其土地不僅在面積上遠少於法國,也很少有法國那樣廣闊而適宜耕種的平原,農業生產力相比法國有著較大差距;土地面積的劣勢加上人口上的差距,使英格蘭在各種稅收上難以和法國相較量。

法國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來組織一支軍隊,法王每年的稅收有26噸白銀,英格蘭每年的稅收只有法國的1/5,還要受到議會的制約,在策動戰爭時非常掣肘,以至於英王在準備軍費時十分依賴借貸。

困頓的經濟情況決定了英格蘭有必要改變軍隊體制,組織廉價而高效的軍事力量。

戰爭進程的推動

英格蘭的軍隊變革是在百年戰爭中發生的,隨著戰爭的進程而不斷推進。戰爭進程本身對變革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英格蘭的重騎兵弓箭手戰術在戰爭早期的勝利,使英格蘭軍隊找到擊敗法國軍隊的方法,明確了軍隊發展得方向;第二,英格蘭在戰爭中的勝利激發了民眾的參軍熱情,推進了契約軍役制的發展。

戰爭初期的勝利,使英格蘭軍隊明確了變革的方向。在戰爭剛剛爆發時,英國國王帶到法國的軍隊中有大量的弓箭手,這並不是預先設計好、針對法國而徵募的,而是由於封建軍役制度的衰落,英格蘭國王難以徵募足夠的騎士,於是募集了大量弓箭手作為補充,他甚至還招募了大批僱傭軍,以填充軍隊。

直到1346的克雷西之戰時,英國軍隊只有法軍的八分之一,因此英軍在見到法國軍隊後一直撤退,這場戰役是英軍在被法國軍隊迎頭趕上時,被迫決定開戰的。然而這場戰役的勝利,卻成為了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軍隊發展的根據。

英軍佔據有利地形,用箭雨戰術打敗了以騎士為主的法國軍隊,這在中世紀戰爭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給絕對軍事實力佔劣勢的英軍帶來了自信和希望,為他們提供了破解法國騎士的方法,為其軍隊變革提供了理論基礎。

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英國長弓手

隨著戰爭的推進,英格蘭在法國戰場上的勝利也鼓舞著英格蘭民眾的參軍熱情,這為英格蘭在百年戰爭期間提供了足夠的士兵,促進了契約軍役制的發展。克雷西和普瓦提埃戰役的勝利,為英格蘭帶來了極大的財富,這些戰利品鼓舞著後繼者的參軍熱情,在戰爭期間引發了幾次戰爭狂熱,更多的平民士兵通過軍事契約的方式加入到軍隊中,使英格蘭契約軍役制保持著良性循環。

自願參軍的人數量增加,參軍者供大於求,這對軍隊建設而言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潛在兵員增加,後備兵力充沛;另一方面,契約軍隊長在徵募士兵時,有更大的選擇餘地,能夠在眾多的士兵中挑選體質和戰鬥素養較高者,軍隊的戰鬥力也隨之增強。

英格蘭軍隊變革的內容

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的軍隊變革是在100多年內逐步發生的。這些變革表現在三個不同的維度,具有不同的特徵:在個體身份上表現出一種平民化;在徵募方式上表現為契約軍役制的普及;在作戰方式上則體現了一種消耗戰理念。

戰爭從一項特權逐漸轉變為一門職業,這種戰爭職業不斷髮展,構成一種規範的軍隊模式,在作戰單位上由弓箭手和下馬重騎兵混合而成,在身份上由契約隨從和契約軍混合而成。弓箭手重騎兵這一戰術體系得到充分發展,在此基礎上實行了騎行劫掠的戰爭策略。

軍隊變革產生了良好效果,幫助英格蘭取得近百年的戰爭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種不足是致命的,使英格蘭在戰爭的最後幾年被法國打敗。

1.弓箭手越來越多

戰爭期間,英格蘭的軍隊兵種結構與士兵階層發生了巨大變化,軍隊中的弓箭手越來越多,在軍隊中的比重由戰爭前夕的50%發展到戰爭末年的91%。同時軍隊中的近戰單位類型越來越少,幾乎全都由重騎兵組成。

百年戰爭推動了英格蘭軍隊變革

百年戰爭中部分部隊組成情況

戰爭前夕,英格蘭軍隊中的弓箭手比例大約在50%。在1334-1335年間,由貴族帶來的軍隊幾乎全部由重騎兵和弓箭手組成,二者人數幾乎相等。在之前的軍隊模式下,還沒有將弓箭手從步兵中分離出來。但到了戰爭的最後的幾年,弓箭手在軍隊中達到極高的比例,己經高於90%。

如果以重騎兵和弓箭手的數量比例為視角,則變化會更加明顯。為方便指揮和協同作戰,各國軍隊都會將不同兵種混合分為不同級別的單位,最小的單位稱為“Lance”。

戰爭初期,英軍的每個Lance中有1名騎士,1名重騎兵和2名騎馬弓箭手。其中騎士也是作為重騎兵存在,與普通重騎兵的差別在於身份而非戰鬥功能。也就是說,在弓箭手佔比50%時,每2名重騎兵,會對應有2名弓箭手協同作戰。

在重騎兵與弓箭手數量比例由1:1逐漸變為1:10的過程中,軍隊的戰鬥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弓箭手逐漸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長弓在英格蘭的勝利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至於法國人對英格蘭弓箭手十分忌禪,法軍曾經揚言要切掉每名弓箭手右手的兩根手指,讓他們再也無法使用弓箭。但這個願望終究沒能實現,法國人又戰敗了。

英國人在戰鬥之後,豎起兩支手指嘲諷法國軍隊的言論,後來這種V字手勢成為勝利的標誌,但沒有流行太久,隱沒數百年,直至在二戰時因丘吉爾使用而被世人重新瞭解,流行至今。

2.軍隊平民化

弓箭手在軍隊中佔比急劇增加,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也是此時軍隊發展的一個總體趨勢:軍隊平民化。原因很明顯,弓箭手幾乎完全由平民組成,弓箭手數量的增加,意味著軍隊中平民數量的增加。

弓箭手除了從農民中招募之外,也會在城鎮工商業者中徵募。包括:醫生、屠夫、裁縫、染工、皮毛商、停放工人、手套商、小販、理髮師、廚師、皮革商、鐵匠、造弓匠、制桶工、店員、盔甲鍛造師、麵包師和獵手。

軍隊平民化還有另一個表現:重騎兵的平民化。例如在愛德華三世圍攻圖爾時,他帶著7名伯爵、8名高級教士、38名男爵、200名騎士、4000名重騎兵和9000名弓箭手,騎士和重騎兵在身份上不再重合,甚至狹義的重騎兵這一概念不再包括騎士,這也反映了重騎兵的平民化。另外在薪資方面,騎馬弓箭手和平民騎兵佣金相仿,也是二者相趨同的一個表現。

戰爭最後幾年,弓箭手在軍隊中的比重超過90%,重騎兵也越來越多地由平民充任。這意味著只有極少數的士兵來自於平民階層之外,由此平民打破了貴族對戰爭事務的壟斷,軍隊平民化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是打破封建體制的重要環節,也是平民身份在政治上提高的一個保證。

3.契約軍役制

在百年戰爭期間,契約軍役制逐漸成為英格蘭的唯一徵募體制,在戰爭中期以後,所有士兵都屬於契約隨從和短期契約軍。在契約軍役制下,士兵之間因其出身、兵種等因素,會簽署不同收入的契約,在社會地位方面也會有所不同。

契約軍役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國王與其主要封臣的契約,或者說是合同,其中寫明國王需要他提供軍隊的數量以及國王支付的金額,也就是國王用金錢換取封臣提供的軍隊;另一部分,是這些主要封臣根據這個契約去徵募士兵,同這些士兵訂立次級條約,其中寫明服役時間、報酬、戰利品分配規則等內容。

後來這種契約的形式不僅限於國王與其主要封臣,凡能夠提供6名士兵以上的人,都可以以隊長的身份同國王簽訂契約,為國王提供一定規模的連隊。

1369年,戰爭到了第二階段,契約軍役製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徵兵方法。1370年代,國王很少直接參與戰爭,正常情況下,即使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軍隊也幾乎完全由混合士兵(契約隨從+短期契約軍)組成,到了15世紀,英格蘭所有在法國服役的軍隊,無論是否由國王親自率領,都是通過戰爭契約的方式組建的,契約軍成為對法戰爭的唯一軍隊來源。

由契約軍役制徵募的英格蘭軍隊具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士兵全部領受薪酬,第二,士兵都是自願參軍。參戰人員以賺錢為戰爭的主要目的。這種社會心態鼓舞了英國人參加對法戰爭的熱情,使越來越多人志願參軍,為百年戰爭提供了大量的兵員。

3. 外國僱傭軍

戰爭初期,英格蘭軍隊需要渡海作戰,而英國通過海峽向法國輸送士兵的能力有限,故而軍隊在短時間內無法集結足夠大規模的軍隊。此時來自大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僱傭軍彌補了軍隊的不足。

英格蘭軍隊中的僱傭軍來自各個地區,包括尼德蘭、加斯科尼、布列塔尼、諾曼底、日耳曼等地。僱傭軍接受英格蘭的薪酬為其作戰。其中作用較大、人數較多的僱傭兵團體,主要來自兩個地區:弗蘭德斯和加斯科尼。這兩個地區雖然一段時間內在名義上臣屬英格蘭,但因其民族、習俗、語言等方面同英格蘭有著較大差異,行政方面又有很大獨立性,一般被看做成一個獨立地區,因此他們提供的軍隊,一般被看做是僱傭軍。

英格蘭進攻法國時採取了分兵推進策略,在西北部戰線,他們僱傭弗蘭德斯士兵用以補充軍隊。同樣是經濟因素,弗蘭德斯也傾向於在戰爭中站在英格蘭一方以保證兩地間的羊毛貿易。百年戰爭初期,弗蘭德斯為英軍也提供了大量僱傭兵,起到了極大的支援作用。愛德華在戰爭早期,甚至在布魯日一座城自己就可以動員7000個民兵。

綜上

英格蘭軍隊的變革,給英格蘭和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契約軍役制導致了英格蘭大貴族因豢養家兵的崛起,軍隊的職業化使得退伍軍人組成自由連隊在法國大肆破壞,戰爭也因新的軍隊模式而變得殘酷。

但歷史是漫長的,不能僅僅看到軍隊變革對當時社會的破壞性,還要注意到這一事件對整條歷史長河流向的引導。軍隊的平民化促使平民階層社會地位提升,契約軍役制的實施清除了軍隊中封建體制的殘餘,把英格蘭軍隊打造成一支以契約關係為基礎、以金錢為紐帶的軍事體系,這些變化對英格蘭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軍事領域構成英格蘭從封建社會向近代邁進的重要推力。

參考文獻:

劉啟戈主編:《中世紀中期的西歐》,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

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81。

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參考資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