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細說大清的那些守陵人,看他們何去何從

在封建社會,帝王的陵寢一般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都是奇珍異寶或者價值連成,為了避免盜墓賊破壞陵墓,盜取陪葬品,守陵人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了。當然他們也會對陵園進行維護和日常的保養,說白了守陵人就是陵園的保安兼物業。

守陵人相傳在始皇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也許會更早。據說守陵人是代代相傳,在史書上對於他們的記載很少,加上現在很多影視劇中對守陵人的描寫,增加了守陵人這個“特殊”職業在我們腦海裡的神秘感。

風雨飄搖——細說大清的那些守陵人,看他們何去何從

清朝守陵人的照片

說回正事!不能扯太遠!

大清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然也會為清朝的皇帝修建陵墓,設立守護陵墓的相關制度和機構,管理好清朝陵墓的守陵人。清朝守陵人可不一般,都是八旗子弟,並不是誰想去都能去的。清朝守陵衛隊最多的時期達到三千多人。他們收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祿為生,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給予守陵人優厚的待遇,使得他們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其盡心盡力為權力者服務。除了對其施以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權利作為優待,還給守陵人安排了獨立的小院居住。

陵寢駐防各官 興京副都統一人。轄永陵翼長各官及護守兵役……總管掌守衛陵寢,翼長以下悉隸之,受副都統節度……東陵所屬盤山總管一人。從五品……西陵所屬黃新莊總管一人——《清史稿》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並非是簡簡單單地看守皇陵,主要職責還包括負責皇陵內的內務、禮儀和祭祀活動。

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以後的皇帝陵墓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座陵園,清東陵位於現在河北遵化市馬蘭峪,是清朝修建最大的陵墓群,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這五位皇帝埋葬在於此,還有慈禧的陵墓也在東陵。清西陵位於河北保定易縣,規模不如東陵,但是也埋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入關以後的十位皇帝都埋葬在關內,清朝在關外還有三座陵墓分別是永陵、福陵和昭陵。

風雨飄搖——細說大清的那些守陵人,看他們何去何從

清東陵平面圖

清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共走過了276個年頭(1636年—1912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那麼清朝已經不復存在了,守護陵墓的那些八旗子弟也紛紛四處尋找“藏身之地”,那些皇家陵墓怎麼辦?

溥儀也想到了這一點,“大清沒了,自個兒家祖墳不能沒人管啊”所以溥儀在退位詔書裡要求由當時政府來管理陵墓,在溥儀頒佈的《清帝遜位詔書》中就明確的說: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在退位詔書裡溥儀提出了很多“清室優待條件”,只有民國政府承認這些條件,溥儀才會心甘情願的退位。這些條件自然得到了民國政府的同意,宣統退位以後,對皇家陵墓的保護依然承襲原來的制度不變。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都駐紮的有少量留下來的八旗兵和綠營作為保護。所以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政府就擔當起了清皇家陵墓的“守陵人”。退位初期,宗人府和禮工部還有遺留的護陵大臣還會參與陵墓的管理和維修,但隨著清室的影響力越來越弱,清室逐漸失去了對這些陵墓的管理權。

時間來到軍閥混戰時期,民國政府自顧不暇,這些護陵隊得不到工資,當然對陵園得保護也就形同虛設,甚至有的護陵隊監守自盜,從陵墓裡偷點寶貝,去黑市上變賣來餬口。後來,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藉口,趕走了形同擺設的守陵人員,進而對清東陵盜挖,主要是乾隆和慈禧兩座陵墓,獲得大量的陪葬珠寶文物。這件事雖然引起當時清朝遺老們的強烈抗議,甚至還上告到蔣介石那裡。但孫殿英經過一番賄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風雨飄搖——細說大清的那些守陵人,看他們何去何從

孫殿英盜挖清東陵

從軍閥混戰到解放戰爭,中國人民飽受戰爭之苦,老百姓想著活命,想著早點結束戰爭。這段時期,守陵人稀稀拉拉有心無心的看管著陵墓。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妥善管理兩座陵園的文物價值,分別在1952年成立清東陵文物管理所,1954年成立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在“不改變原狀”的基本原則下對兩座陵園進行修繕,封存以及保護。(關外三座陵墓不過多介紹)新中國正式接管清朝皇家陵墓。

1961年,清東陵和清西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清朝皇家陵墓不再是愛新覺羅自個兒家的祖墳,而是重點保護的建築文物。

清朝雖然滅亡已經108年了,但是它留下的這些建築,文物是我們當代人瞭解過去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

其實現在也有“守陵人”主要就是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組成,完全是個事業編制,也沒有什麼特殊的。


擴展閱讀:

有幸去過清東陵幾次,翻閱了有關清東陵守陵人的資料,簡單的介紹一下。

守陵人以滿族人為主,主要分四個系統,即內務府、禮部、兵部和工部,由東陵守護大臣(宗室王公)管轄。東陵守護大臣駐在陵區迤東馬蘭峪的王府和公府;各陵寢內務府人員住在相應陵寢的附近,稱“圈”;禮部、兵部人員住在陵區風水牆外的馬蘭峪、南新城等處營房。以上機構俗稱“三鎮、九營、八圈”。陵寢工部衙門在今天的石門鎮。另外,負責陵區外圍安全的綠營總部設在馬蘭關,由總兵官統轄。

至清朝晚期(光緒九年)統計,東陵內務府總人數為1100人左右;禮部總人數約1600人;八旗兵部共有官兵1200多人;石門工部人數有四、五百人;馬蘭鎮綠營有官兵3157名。以上人員加在一起約8500人。

清代守陵人的職業俗稱“鐵桿莊稼”,政治地位高,待遇優越。如陵區所在的遵化,地方主官是七品知縣,後來改為直隸州,主管官升至五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有423名,五品以上官員為273名,五品以上的就有57名,七品以下人員比比皆是。在生活上,守陵人有俸餉,有公房。每家遇有紅白喜事,朝廷還要發紅白賞銀,紅事賞銀2-10兩不等;白事賞銀4-20兩不等,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

清朝統治者很重視對守陵人進行精神控制,不斷對他們灌輸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八旗營房都建有“關帝廟”,在內府各圈建“文昌廟”,向他們宣揚“忠君節孝”思想。家族內的事務和各種糾紛全部由族長調解處理,不得去官府告狀。

每到臘月三十晚上,這些滿族守陵人都要聚集到族長家裡拜祭“索羅杆子”,即滿族祭天用的木杆,通常高13尺,上面盛食物的“鬥”像一個圓盤,直徑7寸、高6寸。屆時,按長幼輩分,面對神杆行三拜九叩禮。遇有婚慶,新人也要去祭拜,表示不忘祖宗。

守陵人的禮節非常嚴格。每天清早,晚輩要向長輩行“請安禮”,也稱見面禮,若出遠門,要向長輩辭行,回來後也要向長輩行磕頭禮。每天晚上,晚輩要到長輩屋裡“站規矩”伺候,特別是當兒媳婦的,要隨時侍奉公婆,如遞煙、獻茶(滿族無論男女,平日習慣吸菸、喝茶)時,菸袋杆必須雙手恭恭敬敬橫向遞過去;端茶不能隨便說話。否則,婆婆就用菸袋鍋刨腦袋,用茶水潑身。

風雨飄搖——細說大清的那些守陵人,看他們何去何從

現在清東陵的“守陵人”

雖然同是看陵的,但等級分明,在稱呼上就很明顯,:對守護大臣稱“王爺”或稱“公爺”,三品總管以上的稱“大人”,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員一律稱“老爺”,長著白鬍子的差役,見著年輕的官員也得稱爺、請安。據當地老人回憶,東陵各陵的重要職位,一直被九家壟斷,早期是郭、張、汪三姓掌權,而後被劉、李、王三姓取代,最後歸沈、邵、黃三姓。


佐意 歷史愛好者/85後/曾經的歷史課代表/講述最接地氣兒的歷史

若喜歡佐意的文章請點關注;歡迎多多評論多多點贊,您的點贊是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