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是如何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的?

宇澤歷史


首先要說一下,日本海軍擴充早在甲午之前已經非常迅猛。在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因為俄國的干涉不得不歸還遼東半島,有意擴軍報復。而通過賠款日本又獲得了擴充海軍的資金,又有英國的支持,擴充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就大力擴充海軍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就有意對外擴張,積極擴軍備戰,而且因為日本是島國,所以非常重視海軍。所以日本新式海軍的起步還早於清政府,遠東第一艘鐵甲艦也是日本海軍所購買的“甲鐵”號。

“甲鐵”號鐵甲艦

1883年日本正式以中國為假想敵,其中海軍以趕超北洋水師為目標,制訂了六次海軍擴張計劃。明治天皇也提出“苟緩一日,或遺百年之悔”,下令從內廷費用中支出30萬日元作為海防補助費。雖然相比擴建海軍的鉅額開支,這30萬日元不過杯水車薪,但是卻顯示了日本擴充海軍的決心。

因為受限於財政收入,日本的六次海軍擴張計劃完成度有限。不過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前,日本海軍總噸位已經達到了61373噸,成功的超過了北洋水師,而且這還沒有計算日本在英國新訂購的“富士”、“八島”兩艘新式戰列艦。

也正是靠著遠遠超過北洋水師的實力,日本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中才得以擊敗北洋水師,取得最終勝利。

“松島”號海防艦

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決意復仇,大力擴充海軍

甲午戰爭以後,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奪取了中國大片領土和鉅額賠款。但是日本奪取遼東半島以後影響了俄國的擴張計劃,俄國糾集了法國、德國以武力威脅,迫使日本交還遼東半島。

日本國內上下對此都感到極為憤怒,認為“戰果丟失了一半”。為了報仇,1895年12月,日本國會以俄國為假想敵,通過了了一個金額高達5億日元的軍備擴張計劃。海軍也制訂了相應的對俄軍備計劃。

“富士”號戰列艦

和之前因為財政壓力多次半途而廢的擴張計劃相比,由於通過《馬關條約》和此後的《遼東半島返還條約》日本獲得了鉅額的賠款,預算要寬鬆的多。根據擴軍計劃,日本從賠款中撥出13925萬日元用於海軍擴充費,3000萬日元用於發展水雷艇,5680萬日元用於擴充日軍。海軍擴充的經費得到了保證。

而另一方面,此時英國有意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因此和日本簽署了《英日同盟》,大力扶持日本對抗俄國。根據《英日同盟》,日本在海軍技術上得到了英國的大力支持。像日本在英國維克斯公司訂購的“三笠”號戰列艦就採用了大量英國戰列艦都沒有使用的新技術,這使得日本的海軍技術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三笠”號戰列艦

有擴軍的動力,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有英國的技術支持,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的海軍規模迅速擴張

到日俄戰爭前,日本海軍組建了以“富士”、“八島”、“敷島”、“朝日”、“初瀨”、“三笠”六艘戰列艦,“淺間、“常磐”、“八雲”、“吾妻”、“出雲”和“磐手”六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的龐大艦隊,足以和俄國遠東海軍一戰。日俄戰爭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不沉的經遠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的迅速崛起可以說當時的清政府功不可沒,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從我國獲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為2.3億兩白銀,摺合日元約為3.9億日元,這筆賠款之中日本拿出了5700萬日元用來發展陸軍建設,1.39億日元用於海軍擴張,7900萬日元作為臨時軍費,補充軍艦魚雷艇為3000萬日元,剩下的則用來設立教育基金以及開辦鋼鐵廠,造船廠以及兵工廠,用來強化侵略戰爭的物質基礎。


微風書房


初瀨號主力戰列艦

淺間號裝甲巡洋艦

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


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海軍在明治維新後首次對外作戰,按照外山三郎在《日本海軍史》中的說法,此戰既大大增強了日本海軍的自信心,也刺激了日本海軍的飛速發展。首先《馬關條約》中清政府的賠款為白銀兩億兩,由於賠款大部分通過外國銀行以英鎊支付,摺合日元為3.6459億元,而1894年度日本政府財政預算也不過8400萬元。這筆鉅款中的1.3925億日元,被當做海軍發展經費

由於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已經將法,德,俄三國的遠東海軍力量當做了下一階段的追趕目標和假想敵。日本海軍艦政局長佐雙左仲在1896年提出了被俗稱為“六六艦隊方案”的“海軍十年發展計劃”,要求日本海軍主力為6艘主力戰列艦和6艘主力裝甲巡洋艦,再配備相同比例的輔助艦隻,包括10艘輕巡洋艦和37艘雷擊艦和魚雷艇等等,把日本海軍軍艦的總噸位擴充到13萬噸,這樣就能超過法德俄三國遠東海軍現存軍艦實力的總和。此時,甲午開戰前從英國訂購的兩艘主力戰列艦富士和八島號已經抵達日本,日本還需要添置4艘主力戰列艦和6艘裝甲巡洋艦。

為此,日本國會分別在1896和1897年通過了"第一期海軍擴張費”預算案和“第二期海軍擴張費”預算案,兩案預算金額總計2.13億日元。

根據甲午戰爭的教訓,1896年日本海軍委託英國著名造艦專家,吉野號的設計者菲利普.瓦茨為自己設計了兩艘全新的大型裝甲快速巡洋艦“淺間”號和“常磐”號,水線部位裝甲最厚處達到7英寸,整船體被分為32個水密區,163個水密隔艙,英國海軍界內人士都驚呼,兩艦的防護能力超越了英國皇家海軍此刻裝備的主力裝甲巡洋艦“王權”級。

另外,日本又向英國訂購了兩艘主力戰列艦“朝日”和“敷島”號,設計者為著名軍艦設計家馬克羅爵士,設計籃本為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莊嚴”級。首位各有一座雙聯裝12英寸艦炮炮塔,裝填技術也由全周固定角度裝填進化為全周全俯仰角度裝填,另外,由於鍊鋼技術的飛速進步,從“朝日”開始,裝甲版由複合軟鋼加鍛鐵,變為新式的哈維鎳合金鋼。

由於此時恰逢海軍由鐵甲艦向戰列艦時代過渡的飛速大發展期,為何避免艦船全部出自一國軍工企業,避免明顯技術短板,以及向其他西方列強示好,日本又向德國,法國各自訂購了一艘大型裝甲巡洋艦,技術參數比照“淺間”,要求排水量9000噸以上,航速20節以上,203毫米炮4門,12至14門150毫米炮。這兩艘軍艦即是“八雲”和“吾妻”號。其中八雲號和定遠鎮遠一樣,來自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吾妻號來自法國盧瓦河船廠。但是為了統一炮械彈藥管理,八雲和吾妻主炮沒有采用德國克虜伯以及法國加納廠所造艦炮,而是統一採用203毫米英國阿姆斯特朗炮。


由於日本在遠東,尤其是中國滿洲境內和朝鮮地區,和俄國的矛盾越來越深重,所以自1897年後,日本海軍遂把俄國定為第一假想敵,以俄國遠東艦隊為目標開始第二期擴軍。首先是繼續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兩艘大型裝甲巡洋艦“磐手”和“出雲”號,裝甲採用更加先進的克虜伯滲碳鋼。另外,為了湊足六六艦隊中六艘主力戰列艦之數,日本向英國繼續訂購兩艘主力艦“初瀨”和“三笠”號,其中三笠號為英國維克斯軍工廠製造,後來成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三笠號的設計者鄧恩爵士,在三笠號上應用了許多處於試驗階段的新技術,包括阿姆斯特朗BVI式炮塔,電/液/人力三重管損控制切換系統,水密艙增加到288間,價格高達109萬英鎊。


另外,日本還自造了防護巡洋艦須磨,明石號,購買了防護巡洋艦高砂號等,進一步充實了海軍艦隊的總體實力。


1902年,三笠號編入現役之後,六六艦隊初步建成,但此刻俄國艦隊的實力依舊在膨脹之中,海軍實力高居世界第三,20年艦齡下軍艦總噸位23萬4千噸,而日本則是14萬五千噸,並且俄國還開工建造了5艘全新的“亞歷山大”級戰列艦(俄國稱為裝甲炮塔艦,另外,亞歷山大級戰列艦四艘都在對馬海戰裡被日軍擊毀,只有最後下水沒有趕上這倒黴事的光榮號倖存)所以日本海軍在當年推出了“三三艦隊”的緊急海軍擴充追加預備案,要求再增添三艘15000噸級戰列艦和三艘10000噸級大型巡洋艦,其中戰列艦“香取”和“鹿島”向英國訂購,“扶桑”號(此扶桑非彼扶桑)以及其他三艘巡洋艦伊吹,榛名,霧島則由橫須賀和吳港造船廠自己製造。但是,根據工程週期,鹿島等三艦進入現役,最早也要1906年,但此時日俄對峙的遠東局勢已經時不我待,所以日本又開始緊急尋求外購軍艦。正好,英國艾爾思維和維克斯廠為智利海軍造了兩艘排水量11400噸級的主力艦,但情況有變,阿根廷與智利關係緩和,所以智利人拒絕履行合同,正在尋求買家,俄國代表團趕緊乘坐橫貫歐亞大陸的快速列車趕緊前往,其速度甩下了乘坐輪船的日本代表團。鑑於日英同盟關係,英國海軍只好把這兩艘軍艦列入自己的軍艦序列,變成了凱旋和敏捷號。

日本代表團當然不甘心一無所獲,此時又傳來好消息,意大利熱那亞船廠為阿根廷製造了裝甲巡洋艦裡瓦爾達威亞號,和莫雷諾號,同樣因為南美外交緩和,阿根廷人也不打算買了,所以日本火速拿下,列入日本海軍艦隊序列,這就是“春日”和“日進”號巡洋艦。另外說一句,春日號的前主炮非常別緻,為一門單裝阿姆斯特朗254毫米炮,雖然為日本海軍的炮械維修和彈藥供應增添了麻煩,但因為開戰在即,也來不及更換了。不過意外的收穫是,在旅順口之戰中,這門大仰角主炮的炮彈能夠越過黃金山,通過間接瞄準,轟擊龜縮在旅順港內的俄國軍艦,也算驚喜。


另外,在甲午戰爭後,到日俄戰爭開始前,日本國內的軍工基礎產業也發展蓬勃,為日本海軍綜合實力的上升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助力。投資1920萬日元的八幡制鐵所於1897年成立,技術更新迅猛,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到了1906年建造安藝號主力艦時,日本海軍軍工業已經實現了鋼材原料全部自給,不用再進口歐美鋼材。海軍工程專家宮原二郎博士,則在此期間設計出了先進的宮原式水管鍋爐,於1903年被定為海軍艦用標準鍋爐。

1895年,吳港海軍軍工廠成立,日本軍艦用速射炮自此實現了國產化,到了1903年,吳港,佐世保,橫須賀港軍工廠陸續成立,152口徑下艦炮全部實現國產。為了促進民間造船技術的突破與發展,1896年日本政府通過《造船獎勵法》對於700噸以上機械船舶建造實行獎勵,1000噸以下,每噸補助12日元,1000噸以上,每噸補助20日元,船舶發動機另行補助,標準為每馬力5日元。


用戶69792950182


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海軍的發展極為重要。一方面是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海軍獲得了極為寶貴的軍事、指揮、管理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則是甲午戰爭清王朝賠償給日本的2億兩賠款中,絕大部分被日本政府用來發展海軍,甲午後日本海軍就開始了極為迅猛的擴張。

第一次大飛躍:甲午戰爭後,艦艇總噸位由6萬噸猛增至26萬噸

(甲午戰爭時的日本海軍一線陣容,戰後很快就被新造艦刷新淘汰)

甲午戰爭結束後的1895年7月,日本海軍即根據戰爭中的實際經驗教訓,以及戰後日本海軍的任務需要,提出了甲午戰爭後的《海軍擴張計畫》。其主要內容,是要改變當時日本海軍以巡洋艦充大王的局面,將日本海軍打造成一支以新銳的鐵甲艦、巡洋艦聯合作為主力的強大力量,方案隨後通過日本國會審查,得以實施。

(甲午戰爭後日本海軍新建的“初瀨”艦)

憑藉《海軍擴張計畫》,日本海軍除了甲午戰爭時期已經在英國建造的“富士”“八島”兩艘鐵甲艦外,新增建造了“敷島”“朝日”“初瀨”“三笠”等4艘鐵甲艦,使日本海軍所擁有的新式鐵甲艦的總數增加到了6艘之多,雄居亞洲第一。此外,又訂造了“八雲”“吾妻”“淺間”“常磐”“出雲”“磐手”等6艘新銳的,排水量為9000噸級的一等巡洋艦。6艘新式鐵甲艦、6艘新式巡洋艦,組成了日本海軍的“六六艦隊”。(作為追加計畫,後又新增了一等巡洋艦“春日”“日進”)

在這一擴張計劃中,日本海軍還添造了二等巡洋艦3艘、三等巡洋艦2艘、通報艦1艘、驅逐艦23艘、炮艦2艘、一等魚雷艇16艘、二等魚雷艇37艘、三等魚雷艇10艘。

總計,甲午戰爭結束後,依靠馬關賠款為主,日本海軍的這次大擴張,總噸位共增加了多達近20萬噸。而日本海軍原有的艦船總噸位才不過6萬噸而已,甲午戰爭後短短時間內新造的軍艦竟然相當於原有軍艦的3倍,確實令人咋舌。

通過這次擴張,日本海軍的艦船裝備實現了質的提升,甲午戰爭中充當主力的三景艦等軍艦全部被刷入了二線。而這次擴張所新增的軍力,也為日本海軍之後進行日俄海戰提供了本錢。


第二次大飛躍:日俄戰爭後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第一次擊敗了一個歐洲強國。日本海軍在海戰中所獲得的戰利艦,總噸位達到14萬噸,幾乎是當時日本海軍自身噸位的一半。這些戰利品的加入,使得日本海軍的艦艇總噸位逼近50萬噸,不僅傲視亞洲諸國,甚至連列強在亞洲的艦隊也都不在話下,乃至可以覬覦歐美列強。

(“八八艦隊”計劃背景下新造的“長門”艦)

為進一步擴充海軍,維持和擴大日本在海上的優勢地位,日本海軍於1906年提出了《次期軍備計畫》,經議會審查修改後,決定新造戰列艦“河內”“攝津”,裝甲巡洋艦“金剛”,以及2艘二等巡洋艦、7艘驅逐艦、2艘潛水艇。總噸位近5萬噸。後又補充《新充實計畫》,追加建造“安芸”“比叡”“鞍馬”等新建。

隨後,日本海軍提出了“八八計劃”,即日本海軍要始終保持8艘艦齡小於8年的戰列艦,以及8艘裝甲巡洋艦,以此作為海軍戰力的核心。

為了維繫一支“八八艦隊”,意味著日本海軍需要不斷建造新的戰列艦,以保證一直有8艘艦齡小於8年的戰列艦在役。在此背景下,又新造了戰列艦“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加賀”“土佐”“紀伊”“尾張”,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榛名”“霧島”“天城”“赤城”“高雄”“愛宕”等。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1年,日本海軍艦艇總噸位達到近90萬噸,成為了排列在英國、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海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全盛時期的日本海軍)

由此,日本海軍的世界地位奠定。此後,日本海軍又經歷了和美國的造艦競賽,以及為了侵華和準備世界大戰而進行的造艦擴張,但總體規模上再無大的飛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仍然是世界第三。以1941年9月30日的統計,當時英國海軍艦船總噸位為147萬噸,美國海軍艦船總噸位136萬噸,日本海軍艦船總噸位94.7萬噸。(指主要艦種: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艇等)。如果加上雜七雜八的各類艦艇,此時,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已經超過100萬噸。從6萬噸到100萬噸,日本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海研會


日本海軍崛起於明治維新之後的幾次戰爭之中。

1870年,日本海軍正式成立,隨後就在1872年入侵臺灣中嚐到了甜頭,晚清政府無能為力。罪惡的日本帝國主義也明白了:大清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至此,第一次以大清海軍為假想敵的軍備競賽在遠東展開,結果在甲午海戰中日軍獲勝,大清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鉅額的戰爭賠款為日本海軍注入大量資本。

從此,日本海軍實現了以整個亞洲的財政為基礎的海軍大擴張,從甲午戰爭時期的三十一艘軍艦擴張到日俄戰爭時期的七十六艘。 日本海軍崛起的第二個關鍵就是日俄對馬海戰,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艦隊全殲俄國遠東太平洋第二艦隊。

這兩次戰爭為日本海軍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這以後日本海軍自主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從完全依靠進口再到組裝再到根據自己需求設計,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 羽翼豐滿的日本海軍漸漸有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野心,儘管一戰後受限於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但此時日本已經有了以美國為假想敵的計劃。

有了這個野心,就開始打造自己的八八艦隊,八艘巡洋艦再加八艘戰列艦,力爭達到美國海軍規模的百分之七十,二戰前日本海軍已經成為世界三大海軍之一,美國、英國、日本三足鼎立。 最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實現了較量,但是日本海軍具有先天的缺陷,即過於強調進攻能力,忽視了防禦能力。

而且,在大炮鉅艦主義影響下,忽視了航空母艦的發展,結果大和號戰列艦還在射程之外就被美軍航母編隊炸沉。二戰後,日本海軍改為自衛隊。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日本海軍的崛起是踩著大清北洋艦隊和俄國太平洋艦隊和遠東艦隊的屍體而上位的,通過甲午戰爭擊敗中國,使得日本在帝國列強之間站穩了腳跟,但是此時的日本海軍,仍然是一隻弱小的存在,沒有本國的工業體系支持那就只能依靠外購軍艦來提升自己的實力這一點和北洋水師一樣。


所以平靜的甲午戰爭的賠款向日本訂購了更多的軍艦的同時也在培養本國的軍事工業體系,使得在甲午戰爭結束的10年時間裡讓日本擁有了扳倒俄國艦隊的實力,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確立了其在遠東地區的霸主地位。但這種嗑藥式的快速成長並不代表著日本海軍就很強悍,因為其國家的工業實力還是很落後,其國民的生活水平比大清好不到哪裡。
金剛級

但是日本海軍扳倒俄國艦隊之後自信滿滿,驕傲自大認為自己實力很強大,但是軍艦的自研建造能力還是很渣,當世界海軍進入無畏艦時代,而日本還是停留在前無畏艦時代,特別是當美國大白艦隊到訪日本的時候將日本從日俄戰爭中的榮耀中澆醒,日本海軍才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此時的日本又開啟了外購軍艦提升實力的道路,這就是日本向英國購買的最後一型軍艦——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除了首艦金剛號在英國造外另外三艘轉交生產圖紙給日本的廠家生產,這樣既可以提升自己海軍實力,又可以培養自己本國的工業體系和造艦能力。除了金剛級遠嫁東洋外還有英國對日本特別定製的14寸艦炮。而日本海軍吃透了金剛級的設計和14寸炮之後就開始自行設計下一級戰列艦——扶桑級和伊勢級,而自行研製具有日本特色的分別為長門級和大和級。



而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日本海軍的地位達到最高,並且積極在航空領域探索,併成為航空組件領域的探索者,這為以後日本擁有能夠與美國想抗衡的力量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