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軍的擲彈筒?

軍武小咖


擲彈筒其實就是超輕型迫擊炮,而且還是簡化版的。沒有底座,沒有瞄準鏡,射程也不算多。看起來沒有什麼優點。

但是,擲彈筒第一優點就是便宜,只有步槍四分之一的價格。第二,就是射程足夠近,擲彈筒最大的優點不是看射程是不是遠,而是看夠不夠近。擲彈筒只有簡單的刻度,全靠士兵經驗瞄準。迫擊炮就有完整的瞄準具。

那是因為迫擊炮射程遠,要打遠距離目標,而擲彈筒則不同。擲彈筒只打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目標。因為,擲彈筒是填補手雷和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白,主要攻擊30-300米距離目標。

而且,雖然擲彈筒小,但是威力還可以。論裝藥量,89式擲彈筒彈的裝藥為145g。蘇德的50迫裝藥量都在75~90g之間,美60迫殺傷彈,裝藥量是113g。

941年產擲彈筒彈產生彈片403片,43年產的擲彈筒彈產生彈片657片。美60迫彈彈體材料是鑄鐵,因此彈丸爆散性能比89擲彈筒彈差,產生彈片500-550片左右。

擲彈筒在日軍在打近戰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還代替了衝鋒槍的作用。日軍使用擲彈筒主要是在近距離槍戰,拼刺刀,阻擋對手衝鋒,自己衝鋒壓制對手和狙擊輕機槍火力點等等場合使用。

美軍的記錄,就有很多,日軍使用擲彈筒打近戰的記錄。日軍的步槍近距離根本壓制不住,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因此,日軍很喜歡,把最小射程只有30米的擲彈筒,帶上去打近戰。


深度軍事


我軍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在回憶錄中說:日軍的擲彈筒反應極其迅速,即使面對伏擊一分鐘之內必然開火!

在我看來,侵略中國的日軍有三大神器:三八大蓋,九二步炮,和擲彈筒!

三八式步槍,又名三八大蓋,這是一件讓我軍嚮往的神器。我們一直說日本人拼刺刀厲害,步槍打得準,都要歸功於三八大蓋的優秀性能。其實,我們沒有抓住日軍火力的關鍵點!三八式步槍再厲害,也不是日軍火力的中心。

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13人,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但是,日軍每次出戰,最小的單位是一個小隊,共54人,包括三個分隊和一個擲彈筒分隊(三個擲彈筒)。如果是單獨一個分隊出站,必須要加強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進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軍基層的火力中心應該是(輕)機槍和擲彈筒!而三八大蓋的作用,就是掩護機槍和擲彈筒!

日軍打仗時,分隊先以機槍為中心,建立陣線。輕機槍依靠超遠射程負責火力輸出,剩下的步兵負責拿槍警戒掩護。當日軍遇到我軍輕機槍還擊時,就會拿出擲彈筒。

日軍最初的擲彈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後的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可達500米,殺傷半徑在5米左右。這個射程和威力,可以輕易點掉我軍火力點。而我軍要想解決日軍擲彈筒,就要找重機槍幫忙。而我軍在抗戰時使用重機槍的戰術死板,經常剛開火,就被日軍擲彈筒“照顧”了。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18軍14師42旅下屬的36挺重機槍,被日軍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軍還有九二步炮!日軍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隊(比我軍營級單位大,小於我軍團級單位。)而我軍要想壓制日軍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擊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擊炮那是我軍團以上才有的裝備。而我軍的協調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擊炮調過來了,我軍陣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槍八路”這樣的部隊,五人分一支槍,團一級也不一定有迫擊炮!八路軍偶爾繳獲日本一門九二步炮,炮彈還少的可憐。所以,日軍的擲彈筒,可以輕易解決掉我軍的所有火力點。

八路軍山東軍區曾繳獲日軍一門九二步兵炮和3發炮彈。日軍急的不行,甚至派漢奸和八路軍談判:提出用三挺重機槍和子彈換九二步炮。八路軍沒有同意,因為,八路軍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東地區的所有日軍據點都不在是銅牆鐵壁了。

擲彈筒作為日軍排一級的支援武器,對日軍特別重要。

日軍擲彈筒重量輕,不超過3公斤,比步槍還輕。一個彈藥袋裝彈8發也不過3.6公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不到7公斤。不過,一般一個兩人擲彈筒小組可攜帶16發彈。也是因為如此輕便,擲彈筒成了日軍“出行”必帶的。抗戰時期,基本上不管我軍在哪裡遇到日軍,都會遭到擲彈筒襲擊。

而且,擲彈筒的射程遠,威力大。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可達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殺傷半徑5米到8米!日軍有這樣的神器在,國軍除非用團級以上單位抵禦日軍,否則只有捱打的份。

擲彈筒再小,它也是迫擊炮!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日軍制造這種武器,其實也是為了節省資源。日軍要是有錢給連排部隊都分兩門九二步炮,每個排搞兩個“巴祖卡”,誰還費勁弄擲彈筒啊。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的設計目的,就是加強步兵班的火力,補充手榴彈和中型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檔。日軍班排級單位能夠熟練運用擲彈筒,壓制我軍火力點和衝鋒陣型,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

而且,我覺得日軍擲彈筒的熟練應用,反過來又證明了日軍士兵的戰術素養高!擲彈筒沒有複雜的瞄準設備,基本就靠手感和經驗。但是,日軍擲彈筒不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達每分鐘20發。正是優秀的戰術素養,日軍在面對裝備佔盡優勢的美軍時,也打的很出色。

總之,日軍有了擲彈筒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國戰場上橫行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抗戰期間,日軍使用的擲彈筒為“八九式”擲彈筒,該擲彈筒於192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因其為日本的神武紀年2589年,故名叫“八九式”擲彈筒。


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口徑為50毫米,重量為4.7千克,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700米。中國軍民將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稱為“手炮”,主要是因為其體積小,長短和人的小臂差不多。由於擲彈筒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其射程正好彌補了日軍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加上它可以由單兵攜帶,特別適用於山地作戰。連美軍都評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八九式重擲彈筒是在日本陸軍中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任何武器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也不例外。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最大的缺點就是精度,由於沒有安裝瞄準鏡,射擊時主要依靠的是射手的感覺和經驗。

八九式擲彈筒的威力和殺傷力不如同口徑的迫擊炮,在二戰中只有日軍使用擲彈筒。與歐美的軍隊相比,日軍的火力較弱,日軍採用擲彈筒也是為了彌補活力的不足。為了消滅敵人的機槍陣地或碉堡,美軍有巴祖卡火箭筒、德軍有鐵拳,而日軍就沒有類似的武器。因此,二戰之後,擲彈筒很快就被淘汰了。


歷史軍魂


二戰中,日軍步兵部隊(以一個大隊為例)出鏡最多的武器裝備為;三八步槍,香瓜手雷,歪把子輕機槍,89式擲彈筒,92式重機槍,92式步兵炮。

擲彈筒在日軍中的編制

先來看一下日軍編制:

日軍一個54人的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輕機槍兩挺),一個擲彈筒組(擲彈筒二具),兩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1,射手1,副射手2)。每具擲彈筒編制2人。



日軍一個181人的中隊包含19人的中隊部及三個小隊。

日軍一個1100人左右的大隊包含:一個30人的大隊部;四個步兵中隊;一個110人的後勤運輸中隊;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三個機槍小隊,一個彈藥小隊),編有12挺重機槍;一個55人大隊炮小隊(步兵炮兩門)。

往上不再累述。

可以看出,在日軍基層部隊中,擲彈筒的裝備數量與輕機槍是1:1的配置,折射出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



抗戰時,日軍一個大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經常出現日軍一個大隊攆著國軍一個師追著打的情形。在敵後抗戰中,八路軍一個團的人數往往與日軍大隊人數相當,但是裝備落後很多,因此,一個團的八路軍很難抵擋住日軍一個大隊發起的進攻。而要想挫敗它,往往要集中數個團的兵力圍攻。

相比較日軍被詬病較多的三八步槍,歪把子輕機槍,92重機槍,日軍裝備較多的擲彈筒少有的受到較多好評。

產生和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軍總結了大戰時的塹壕戰,結合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決定研製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那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

日軍主要裝備有兩款擲彈筒。一種是大正十年式(1921年),一種是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八九式(1929年)重擲彈筒。二戰中日軍使用最多的是八九式。



八九式全重4.7公斤,口徑50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射速20發/分鐘。除可以發射殺傷榴彈外,還能發射燃燒彈,白磷發煙彈,毒氣彈,手榴彈。各項性能接近或超過同時期蘇德同口徑的迫擊炮。

德軍的輕型迫擊炮,實戰效果不如擲彈筒



實戰表現和作用

擲彈筒在日軍中廣泛使用,裝備量很大。在日軍歷次侵略戰爭中充當了急先鋒角色。

日軍早期的常備師團中,一個聯隊裝備76具擲彈筒,備彈7200發,而全聯隊裝備的手榴彈只有3800枚。可見擲彈筒在日軍中的重視程度。

在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作戰中,日軍根據我軍特點,專門組建了一批輕裝部隊,加強裝備了擲彈筒。如“益子挺進殺人隊”,就是那個亮劍中李雲龍拉出來意大利炮要打的那群鬼子,其每個四十人的小隊竟然配備了四具擲彈筒,每具備彈40發。

我軍繳獲的日軍擲彈筒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在進攻和防禦戰鬥中擔負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

進攻時,擲彈筒通常用來壓制對日軍威脅最大的機槍陣地,有時也用來攻擊我方前沿指揮部。

一般是在偵知我軍(國軍和八路)機槍陣地後,由日軍機槍展開對射吸引我軍火力。擲彈筒組前出,有時會再配備兩三個神槍手掩護。進入有效距離後,發射榴摧毀我軍機槍。隨後日軍再發起衝鋒一舉攻入陣地。



日軍的這一戰法非常簡單,但是在抗戰中卻屢試不爽。特別是在抗戰前期,由於日軍訓練有素,榴彈發射既快又準。往往是在我軍機槍還未打完一個彈夾,日軍擲彈筒的榴彈就打了過來。當時不得已的應付手段就是不停地轉移機槍陣地。

在防禦作戰時,日軍往往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配合,攔阻我軍衝鋒,將對方壓制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對於缺乏重火力掩護,主要依賴近戰,白刃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來說非常有效。關家堖之戰我軍為此就吃了大虧。

在村落,城鎮近距離巷戰中,日軍發揮其射擊技術嫻熟的優勢,隔著一條街或者幾座房屋,用擲彈筒向我軍佔據的房屋院落做超近距離攻擊,對我軍威脅很大。

根據八路軍冀中軍區的統計,在1940----1941年間,擲彈筒破片傷佔到我軍戰傷總數的32.5%。

可以說,直到抗戰結束,我軍(包括國軍)對日軍擲彈筒都沒有有效應對辦法。

太平洋戰場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擲彈筒也是對黴菌威脅最大的裝備,令黴菌頭疼不已。不過,相對於日軍來說,黴菌裝備更精良。

以美軍陸戰隊一個連的編制來看:

人員193人,三個步兵排和一個火器排。火器排編制30口徑機槍兩挺,50機槍一挺,60迫擊炮三門,巴祖卡火箭筒三具。黴菌每個步兵排編三個班,一個12人的班編有一挺勃朗寧輕機槍,一支1903式狙擊步槍,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班長有時會再帶一支M1衝鋒槍。搜洞時會再配一具火焰噴射器。

美軍火力支援組



與日軍一箇中隊相比,黴菌一個連無論步槍還是機槍(還有日軍沒有的自動步槍,衝鋒槍),火力上都具有壓倒優勢。而且日軍中隊沒有重機槍,擲彈筒與美軍的迫擊炮相比無論射程還是精準度還是炮彈的威力上都相差太遠。特別到戰爭後期,日軍的小隊往往只能編一具擲彈筒。

重火力上,日軍一個聯隊與美軍一個團的差距就更大了。越往上到旅團,師團,軍,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別說黴菌還具有制空權,制海權。

擲彈筒在我軍的使用

擲彈筒在我國仿製較早。1934年漢陽兵工廠就仿製了日本十年式擲彈筒和彈藥,但是批量很小。抗戰全面爆發後,面對日軍擲彈筒的猛烈攻擊國軍無有效抵禦方法,於是在1938年底,以江元方為主的研究人員在日軍擲彈筒的基礎上試製出一種新式擲彈筒,射程比日軍十式擲彈筒還遠達220米,定名二七式擲彈筒。1939年1月開始生產,至1945年生產出40909具,擲彈筒道156萬發。



敵後根據地方面。我軍在早期使用的擲彈筒依靠繳獲。在八路軍首戰平型關時就繳獲了擲彈筒,百團大戰繳獲了57具擲彈筒。使用方面主要靠俘虜的日本兵來教八路使用擲彈筒。



由於我軍作戰頻繁,依靠繳獲來獲得擲彈筒和彈藥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來源不穩定,打壞了沒補充或者炮彈沒了還不如一根燒火棍。特別是關家堖戰鬥後,深感我軍火力不足的彭總要求我軍工部門儘快開展擲彈筒的研製工作。

八路軍鍊鋼



根據地都在偏遠山區和農村,沒有一點工業基礎,設備材料奇缺。但是,我軍的軍工人員克服困難,群策群力用土辦法一邊試製一邊改進。

比如沒有製造炮筒的鋼管。軍工人員就利用鐵路的鐵軌鍛成板條再捲起來。由於沒有電焊,就用鍛接粘合。但是這樣的炮筒經受不住高壓,打幾炮就炸裂開。

後來就使用熱墩加工,將鐵軌燒紅後再用大錘墩成一個實心圓柱體,然後再掏空做成炮筒。雖然解決了脹裂問題,但是這樣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每天僅能加工出一兩根炮筒。1941年上半年共生產出225根炮筒。後來研製出一些專用設備,製造炮筒效率才大幅度提高。

八路通過日軍俘虜學習擲彈筒使用



軍工部門生產出擲彈筒後馬上就送進部隊,部隊使用後提出改進意見,軍工部門再根據反饋回來的意見加以改進。這樣來來往往,我軍的擲彈筒,擲彈筒炮彈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從1940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八路軍總部各兵工廠生產出2500多具擲彈筒,擲彈筒彈達到198020發。

根據實戰反饋回來的信息,我軍工人員不斷摸索試驗,先從解決有無開始,逐步提高質量和產量,最遠射程從300米到500米,最後竟然最遠打到950米,比日軍八九式打的還遠。這一種依靠現有技術,一切為了實戰,從無到有,穩步提高的精神,一直影響到現在,使得我軍的軍事裝備水平穩定的上臺階,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八路在研究擲彈筒



相比較八路軍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晉綏根據地在抗戰中製造了各種擲彈筒1806具。

在新四軍中,四師生產了300具擲彈筒,擲彈筒彈2.3萬發。七師生產了11具擲彈筒50發擲彈筒彈。

由於新四軍地處華中,距離上海等工業城市較近,容易搞到無縫鋼管,因此,新四軍主要生產的是槍榴彈筒和小口徑迫擊炮。這一點可以看看電影《51號兵站》以及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的回憶錄《把一切獻給黨》。

比如吳運鐸曾經試製出了槍榴彈,在部隊第一次實戰使用時,新四軍戰士對這種新式武器使用還不熟練,槍口抬的過高。但是太巧了,由於日軍是讓偽軍在前面打頭陣,結果新四軍發射的槍榴彈躍過偽軍頭頂竟然剛好落在日軍隊伍中爆炸。這一仗消滅了八十多日軍,指揮戰鬥的成鈞旅長高興得獎勵了吳運鐸一把日軍指揮刀。

八路繳獲日軍武器



沒落和“重生”

擲彈筒可以稱為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是一款非常有創意的武器。相比較同口徑的迫擊炮,日式擲彈筒在重量上具備很大優勢。並且可以由單兵操作,由行軍轉為射擊的準備工作也較為簡便。

但是,它發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戰鬥射速也不及迫擊炮。而且,由於發射角度靠手掌握,射擊精度自然比不上迫擊炮(抗戰初期日軍打的準那是因為日軍前期多為老兵,訓練有素)。

在二戰中,只有日本和中國軍隊大量使用擲彈筒。二戰後,擲彈筒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擲彈筒的所採用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又逐步在其他武器上獲得重生。如蘇聯的GP-25榴彈發射器,比利時,法國的榴彈發射器。在我國,軍工部門研製出了QLT-89式“三無彈射器”(無煙,無焰,無聲),總體結構上也借鑑了擲彈筒的設計並優先裝備瞭解放軍駐港部隊。



世界其他各國也多有仿製比如越南。2010年,裝備中式武器的柬埔寨王軍與美式裝備的泰軍在柏威夏寺展開激戰並獲得勝利,控制了柏威夏寺,後經國際法庭判決柏威夏寺歸屬柬埔寨,從而使得柬埔寨又獲得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援助下修建了吳哥窟---柏威夏寺的公路,極大的發展了旅遊業。

在柏威夏寺的柬埔寨王軍


我淡如菊


兔哥回答:我們經常會從一些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或記錄二戰的影視資料中,看到二戰時日本軍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這種小火炮和迫擊炮類似,只不過並沒有迫擊炮大,而且也沒有迫擊炮的一些支架。發射時左手握持,右手拉動一個小繩索“嗵”的一聲,炮彈就出膛了,這就是二戰時日本裝備的擲彈筒;擲彈筒其實就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二戰中日本軍隊曾大量裝備,並有多個型號,這種擲彈筒的口徑約50毫米以下,由單兵負責攜帶,在日本軍隊中通常並不佔編制。日本在侵華戰場上的擲彈筒多為口徑25.4毫米的,中後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徑的。



二戰日本擲彈筒的裝備使用情況: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先進,步槍,歪把子機槍,王八盒子手槍,九二重機槍構成了步兵武器系列,這些步兵武器性能無法和歐美國家的武器裝備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隨日本人小模小樣的,什麼“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負我們當時軍事力量落後。不過日本陸軍使用的擲彈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戰中使用過兩種主要的擲彈筒。一種是“大正十年式”,這款擲彈筒不怎麼樣,口徑50毫米,重約2.6公斤左右,這是很輕了,射程最大能達170多米。該型擲彈筒重量雖然輕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處於單兵武器的射程之內,可惜當時我們沒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殺傷力約5~8米左右。在當時來說,屬於尚可。這款擲彈筒並非是二戰時生產的,二戰前十多年日本就開始裝備它了;






第二種是八九式:由於大正十年式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好,於是日本開始進行改制,於是八九式就出來了,口徑沒變還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長了,重量2.7公斤,射程達到最遠700米,有效射程500米,這個射程足夠用了。這樣完全可以填補機槍和迫擊炮的射擊的部分空白區。這個射程基本上能打滿當時的抗日部隊的前沿陣地防禦帶。


擲彈筒的發射原理:鬼子的擲彈筒通常的拆卸分開攜帶,使用時把炮筒和底座及擲彈筒支撐杆組和起來,發射前發射手先將擊發杆後拉,就像拉槍機掛機待發原理一樣,彈藥手把炮彈從筒口裝入筒內,發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轉動炮筒下部的距離調節器,使調節杆達到對應的長度,擲彈筒有簡單的瞄準缺口,只能概略瞄準,說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後右手拉栓在擊發機上的小繩子,“嗵”就發射了。擲彈筒的炮彈原理和迫擊炮彈相同,由彈頭碰炸引信,裝藥的爆炸彈體,底部發射藥筒組成,發射藥底部有類似子彈底火的火藥帽。射擊原理:擲彈筒擊針在彈簧作用下撞擊炮彈底火,使起爆藥發火,火焰氣體沿導火孔引燃發射藥,發射藥筒並不會脫離彈體而是從發射藥筒底部的8個洩壓孔噴出,推動整個炮彈連同發射藥筒一起射出擲彈筒,飛向目標。見下圖,注意8個洩壓孔,就是這8個孔推動炮彈出炮筒的。

擲彈筒的優劣性:(1)擲彈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優勢:一個擲彈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蓋還輕,同時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長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裝入武器袋攜帶非常方便。一顆炮彈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鐘30發的射速連續射擊,殺傷半徑可達5~8米。也可以發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彈,手榴彈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槍的重量。因此,能多數量攜帶,日本通常兩人一組攜帶16發;

(2)價格低是它第二個優勢:戰爭就是打錢,沒錢別打仗,擲彈筒技術性低,便於大量製造,而且價格也低,和當時日本的三八大蓋價格差不多。榴彈也只比手榴彈價格高點,主要是好生產;(3)適應的彈種比較全:日本的擲彈筒彈種除了常規的專用榴彈,還可以發射九一式手榴彈,只不過射程會因手榴彈體彈槽損失膛壓,射程比較近而已。另外,鬼子經常違反《日內瓦公約》使用化學彈,擲彈筒也能發射;



(4)缺點:擲彈筒的精度比較差,雖然有簡易瞄準照門,但屬於概略性質,無法作到精準對點目標打擊,而且對射手的經驗要求高,能否做到準確射擊,取決於射手的感覺,這樣一來,戰場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擊精準度就會直線下降,嚴重降低擲彈筒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應出,對訓練強度要求高,只適合經過嚴格訓練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廣性差。


以上觀點屬於兔哥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網絡平臺的觀點,歡迎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鬼子的89式擲彈筒就長滴這個樣子,它基本上屬於超輕型迫擊炮範疇,口徑50毫米,圖片裡可以看見它的兩種彈藥,像酒瓶那個是它的專用彈、像手雷那個就是91式手雷。

日本陸軍絕大多數裝備在二戰期間沒啥值得稱讚的!但是,有兩種武器在“亞洲-太平洋戰場”還是給包括我軍在內的盟軍帶來很大麻煩,一種是92式輕型山炮(屬輕型榴彈炮)、另外一種就是89式擲彈筒,它重量僅為4.7公斤,一個人攜帶一支和8枚炮彈。這種擲彈筒在鬼子部隊編制當中屬小隊級別(相當於“排”,有50-70人)的火力支援武器。


這些“歪把子”和89式擲彈筒是當時日寇中隊(連)所有的火力支援裝備,火力密度和打擊能力遠遠高於我軍連隊。

日寇一個小隊有一個炮班,一個班配備3具擲彈筒。 89式擲彈筒別看“其貌不揚”,最遠射程也僅500米,但它在抗日期間卻是 我抗日軍民的大敵!其威脅僅次於92式步兵炮!

根據參加過抗戰是老前輩所講:由於它可以採用:臥姿和跪姿發射,加上重量又輕,經常是一個炮手潛伏在低窪地或者草叢中,突然間發射打掉我軍的民24重機槍、ZB-26輕機槍!失去了這兩種機槍的掩護,我軍陣地沒有了火力支援經常性大片的丟失,從而使整個防禦陣地瓦解。


這個面目猙獰的鬼子(頭盔上有錨的標誌,可能是鬼子的海軍陸戰隊)就採用跪姿發射。

八九式擲彈筒雖然口徑小,但是50㎜炮彈威力可不小,使用的榴彈內裝63克炸藥,鑄鐵的彈體在製造時就有刻槽,爆炸後可形成50塊殺傷單片,爆炸威力要比一般手榴彈大的多。


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美軍也繳獲了不少鬼子的擲彈筒。

89式擲彈筒也跟隨鬼子到了“太平洋”戰場,由於它使用起來非常的隱蔽,同樣也給美軍登陸部隊帶來了不小的傷亡,戰後統計89式擲彈筒與和92步兵炮一起造成的傷亡人數,佔到了美軍總傷亡人數的10%左右,

由於,鬼子的技術裝備與美軍的裝備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困獸之鬥的鬼子仍然逃脫不了被全殲的命運。
圖片上是抗戰時期我八路軍的兵工廠(可能是黃崖洞)正在維修繳獲日寇的89式。

和所有鬼子的武器一樣,89式擲彈筒也和三八槍、歪把子、92式…一起被我抗日軍民大量繳獲,在抗日軍民手裡它們成了消滅鬼子的利器!


皇家橡樹1972


侵華日軍有三大量身打造的作戰神器,分別三八大蓋、九二步炮和不起眼的擲彈筒,這三款武器體現了日本小國的作戰理念,可謂是他們量身打造的作戰利器。

三八大蓋不用說,幾乎是人手一把,這款帶上刺刀長達170cm的步槍,在14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日軍士兵的標配。

而仔細分析日本陸軍就能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日軍的火力,追求的不是大火力覆蓋,而是追求的精準、機動,適合山地作戰。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其實只有歐洲國家的一戰水平,其裝備和作戰理念,都像是一個資源小國的理念。

首先三八大蓋設計中,就格外強調穩定性和精準度,因為日軍理念就是一人百發百中勝過百人百發一中。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實在是裝備不起自動化武器,像是輕重機槍這樣的武器,日軍也是捉襟見肘。

而且日軍酷愛拼刺刀,雖然說這是日軍重要的技能,但是隻要是強大一點的工業國就能明白,拼刺刀實在是蠢蛋做法。

九二步炮同樣是設計追求機動性和準度,其威力口徑都不如同時期的步兵炮。到了抗日後期,日軍就被國軍的美製155mm榴彈炮碾壓。

但是九二步炮唯一的優點就是機動性強,適合行軍作戰,這也和日軍機械化程度低有關。

像履帶式的突擊炮,日軍就一直是沒有生產,並不是生產不了,而是日本資源實在難以支撐。

所以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機動除了火車之外,基本就是靠大腿了。這樣的情況之下,日軍難以攜帶大量的重武器。

為了彌補炮火的不足,日軍便發明了擲彈筒,其實也算不上發明,一戰時期的德軍就生產過類似的裝備,只不過後來捨棄了罷了。

但是這種擲彈筒對於日軍而言,絕對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因為擲彈筒反應快,遭遇到伏擊,一分鐘之內就能做出反應。

而且射程可以達到800多米,甚至稍微改裝之後,可以達到一千米以外。這不是扔手榴彈可以比的。

這種擲彈筒也成為了日軍火力支援的重要手段,而且造價十分低廉,實在是為日本量身定做。

即便是我軍,前期在戰場上也最渴望繳獲擲彈筒,因為這種武器可以彌補炮火缺乏的困境。

到了後來,八路軍還成功仿製了這種擲彈筒,成為了打擊日軍的重要手段。而且這種裝備簡直是游擊戰的天作之合。

往往戰士們都是提著擲彈筒伏擊途徑的日軍,一陣打擊之後便快速轉移,打的日軍疲於奔命!


小司馬遷論史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嚴格意義來說算是迫擊炮的一種。其口徑,通常在50mm以下,射程通常不超過200米。當然,有一種擲彈筒,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為500米。二戰期間,日軍裝備了不計其數的擲彈筒,通常一個步兵小隊有兩挺輕機槍和兩具擲彈筒。後來,改為一個小隊有一挺輕機槍和一具擲彈筒。擲彈筒,算是日軍的主要裝備之一,威力不錯,性價比高。

擲彈筒的優點很多,主要在於:比較輕便,容易攜帶,加上彈藥也不超過10公斤。擲彈筒小組,可以隨時跟隨步兵發起進攻,並且轟擊敵軍;威力不錯,殺傷半徑在5-8米之間,一發榴彈落在敵軍的陣地,輕則殺傷幾個人,重則殺傷幾十人。何況,一個彈藥袋可以裝8枚榴彈;造價比較低,在日本,一具擲彈筒的造價甚至低於一支步槍,至於榴彈的造價和普通的手榴彈差不多。

補充一點,擲彈筒不僅可以發射專用榴彈,還可以發射制式手榴彈,甚至可以發射化學武器,也就是裝了化學彈頭的炮彈。在二戰中,日軍屢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化學彈,殺傷了無數我國軍民。擲彈筒作為小隊(排)一級的一線支援武器,可以隨時根據戰場的需求,釋放化學武器,對敵軍發起戰術打擊。擲彈筒的攻擊範圍,個人以為,介於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

至於它的缺點主要是,射程有限,彈道彎曲,所以打擊範圍或者殺傷範圍,遠不如迫擊炮。威力呢,也比迫擊炮差了許多。擲彈筒沒有瞄準機構,訓練難度比較大。二戰期間,國軍先後仿製了幾萬具擲彈筒,八路軍或者新四軍也仿製了不少擲彈筒。當然,仿製的要比日軍的擲彈筒差了許多。直到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都還在使用擲彈筒,東北野戰軍入關攜帶了3000多具擲彈筒。

根據一些抗戰老兵的回憶,日軍通常在戰鬥中利用偽裝,匍匐前進到距離我軍陣地不到百米的位置。接著他們用擲彈筒向我軍發射無數榴彈或者化學彈,專打我軍的機槍和步兵。我軍損失慘重,機槍也啞火了。炮擊過後,大批日軍衝上了我軍陣地。由此可見,擲彈筒的威力和效果。在朝鮮我軍還在使用擲彈筒,據說在老山前線,越軍還有人使用擲彈筒,不時攻擊我軍。


鐵木禛


日軍的擲彈筒幾乎是二戰時期日軍為數不多的可以稱道的的輕武器,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這些武器都是被人詬病的,而日軍的擲彈筒則是比較成功的一款。

擲彈筒呢,其實就是一個輕型迫擊炮,射程小於迫擊炮,但是要比手榴彈投擲遠得多,非常好的彌補了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真空區,我國各個軍隊對於擲彈筒的印象其實要比迫擊炮深。擲彈筒和迫擊炮一樣,都是在天上打出一個拋物線,然後炮彈直接落到工事裡面。

日軍常用的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式的擲彈筒其實算是個原始版本,射程不到200米,而且威力較小。而後期日軍主要使用的擲彈筒是八九式擲彈筒,這個版本的擲彈筒,各個方面都要好於大正十年式。而日軍後期還裝備了北支一九式擲彈筒,還有53式和54式擲彈筒。

日軍主要的擲彈筒還是八九式擲彈筒,50毫米的口徑,最大射程能打到700米。而這個擲彈筒的重量也僅僅只有4.7公斤,日軍的三八大蓋重量才4.1公斤,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輕型迫擊炮,重量和一把步槍差不多。而且,長度短,非常便於攜帶,一般一個日軍步兵小隊幾十人,就有三個擲彈筒。


擲彈筒這個東西,造價很便宜,和三八大概差不多,發射的榴彈和手榴彈差不多,而且還可以發射日軍的九一式手雷。這個東西非常適合戰爭需要,生產方便,而且威力不俗,使用同樣方便。

日軍步兵作戰中,本身輕重機槍的火力上就優於國軍,再加上擲彈筒的大量使用,這就使得日軍火力非常兇猛。這個東西缺點就在於不好瞄準,至於打哪,全靠士兵的經驗去彌補。在日軍的作戰中,擲彈筒可以在適當的距離上發揮非常好的作用,畢竟使用擲彈筒的距離,對方的手榴彈夠不到,迫擊炮又太近。尤其是當時國軍的部隊中,很多部隊壓根就沒迫擊炮。而日軍的擲彈筒就發揮了巨大優勢。


鑑於日軍擲彈筒在戰場上的優勢,當時國軍和八路都進行過大量仿製生產。漢陽兵工廠曾經仿製過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後來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性能上也是比較出色。八路的兵工廠也仿製過,不過受限於材料技術等原因,生產出來的擲彈筒性能一般,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新四軍生產的擲彈筒

可以說,擲彈筒非常符合日本的國情,日軍步兵武器中,真正厲害的就是這個擲彈筒,造價便宜、結構簡單,大規模生產裝備非常容易。


軍武文齋


雖然歸類於迫擊炮家族,擲彈筒的結構卻和典型的迫擊炮有些差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擲彈筒有膛線,屬於線膛炮 而典型的迫擊炮是滑膛炮。,因此擲彈筒才有了優秀的精準度。它的炮彈也和普通的尾翼穩定迫擊炮彈不同,擲彈筒的炮彈使用的是高低壓發射原理,和迫擊炮並不一樣,倒是今日的步兵榴彈發射器繼承了這個原理。在發射時,射手拉動擊發機,擊針打擊底火,點燃發射藥。發射藥燃燒產生一定壓力後衝破彈體底部排氣孔的密封紙片,進入擲彈筒底和彈底之間的空間裡推動炮彈運動。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這樣輕的重量相當容易攜帶,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普通的火力。在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就有繳獲到大正十年擲彈筒,它的發射類似於輕迫擊炮,但重量卻大大減少,同時還有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的特點,對近距離支援作戰相當有效。為了配合當時同步研製的大正10年式擲彈筒使用,日軍還研製了大正10年式手擲與擲彈筒雙用型手榴彈,使用慣性引信,用擲彈筒發射時,拔下引信保險銷,裝入擲彈筒,發射時靠加速度啟動引信發火,這種也可以手擲,手擲時在撞擊了慣性後,應停留3-4秒再投擲出去,否則引信延期時間太長,敵人有充足的時間把手榴彈撿起來反擲。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而後來日軍在大正十年擲彈筒基礎上改良了一款擲彈筒就是有名的89式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由於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發射時先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杆,然後由彈藥手將彈藥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藥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杆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將榴彈射出。

日軍這兩款擲彈筒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我國軍民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後來我國民黨軍隊也仿製過日軍擲彈筒,但是沒有大量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