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戴的這首詩,寫在落日西沉之時,深情悠遠,意蘊綿長,撼人心魄


馬戴的詩非常耐讀,餘韻深長,令人回味。他寫的詩大多是五律,且以此見長,他的詩主要以贈與、羈旅及田園為主題所作。他的詩入選《全唐詩》的有170餘篇。

馬戴,字虞臣,生卒年為799年和869年,享年70歲,屬晚唐詩人,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才子。馬戴的出生地有定州現河北省曲陽縣一說,也有華州現陝西一說。

馬戴的人生經歷非常坎坷,青少年時期屢試不順,多次落第,直到844年才終於登第,847年開始做太原幕府掌書記,馬戴的性格豪爽,但卻因耿直上言遭貶,馬戴的仕途充滿坎坷。

馬戴的詩極具特色,被稱為“凝練秀良,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他與賈島交情甚好,時常互相切磋詩文。馬戴的邊塞詩文,是晚唐激昂振奮風格的代表。

馬戴的這首詩,寫在落日西沉之時,深情悠遠,意蘊綿長,撼人心魄


馬戴非常著名的詩作有:《落日悵望》《楚江懷古》《送人遊蜀》《灞上秋居》等,其中的詩句“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霜落蒹葭白,山昏霧露生”等流傳千古。

落日悵望

唐代:馬戴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今天與大家一同分享馬戴的這首《落日悵望》。這首詩是馬戴創作的五言律詩,詩人在落日西沉之時,油然生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內心感慨萬千,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馬戴的這首詩,寫在落日西沉之時,深情悠遠,意蘊綿長,撼人心魄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首聯中的“片”,指片刻。詩人抬目,向天而望,只見片片孤雲與歸林的鳥兒,頃刻間就已飛出千里之外,詩人將這瞬間景觀輕鬆的以十個字概括完成,看似即景而作,實則是為後面的詩句埋下伏筆。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這兩句詩人開始寫自己內心的感受,句中的“何”在這裡是多麼的意思。詩人悵然的望著天空上的孤雲與歸鳥,不覺內心頓生悽然,想我自己滯留在異鄉已經很長時間了,離開故土後一直都沒有回去。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頸聯中的“微陽”,指斜陽,“喬木”指樹幹高大的植物,在這裡作者指松、柏、楊等樹木。詩人這兩句同前面的首聯一樣,再次落筆實景,只見斜陽的餘暉灑落在高大的樹木之上,秋山之上的落日好似火焰在燃燒。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尾聯中的“驚”,指因面容的變化而嚇到的意思。“平昔”指曾經,往昔。詩人從頸聯寫景,尾聯再次寫出心中的感慨,詩人稱,不敢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擔心自己已非曾經的容顏。久不歸鄉,詩人除了深深的思念,還感嘆歲月的無情。


馬戴的這首詩,寫在落日西沉之時,深情悠遠,意蘊綿長,撼人心魄

馬戴的這首《落日悵望》,語言簡樸,用詞直白,景情相交,首聯寫景,頷聯寫情,頸聯寫景,尾聯再寫情,將情感的波瀾由平至深,把詩人的落寞與鄉愁寫到了極至,有著一種撼人心魄的魅力。細細品味之中,有著極高的藝術享受。

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對馬戴的這首《落日悵望》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盛讚“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群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