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故事要從一部電視劇說起,名字叫《原鄉》,2014年一部由張國立和陳寶國老師主演的電視劇。剛開始看是因為在演員表裡看到了國立老師,後來看著看著記住了故事和角色,反而把演員是誰給忘了。這部劇是這些年國立老師難得的佳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一下。

故事主人公是一幫由於歷史原因原籍大陸旅居臺灣的老兵,情節是在臺灣還沒開放大陸探親的日子裡一幫四五十歲的男人天天想著辦法躲開臺灣警總(警察局)的跟蹤和調查回大陸探親的故事。雖然很久沒有看過這部劇了,但是人物情節都還歷歷在目。

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原鄉

第一,劇中人物的名字都透露著中華文化的根基。洪根生、杜守正、路長功,每一個名字讓我想起了古代的私塾先生踱步授課的場景。這一個個名字就像一根線,貫穿了整個故事情節。

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洪根生和杜守正

第二,劇中每個人的老家都交代的很清晰,在臺生活的每一個老兵對老家的細節記得很清晰,無時無刻不透露著回大陸、想家和思念。

第三,寶國老師演的是一個反派,但是這個反派和配角演的是有血有肉、蕩氣迴腸。作為警總的頭頭,

從一開始,天天盯著這幫老兵,尋找他們叛逃的證據,到後來被感化,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故事的曲折婉轉,耐人尋味讓人看了欲罷不能。

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路長功和嶽知春

第四,電視劇的最後一集有一幕讓人直達內心,戳的心窩子都疼,就是那幫老兵集體遊行請願,衣服上寫著:我要回家!我要見媽媽!!有的人一輩子活著唯一的念想就是回大陸看老孃,這是怎樣一種情感!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哭了!

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我要回家

這部劇中,鄉愁兩個字表達的太深刻太戳心了,深刻的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知不覺讓人回想起那段歷史:

1987年10月15日,中國臺灣當局通過了《臺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童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

至此,38年的隔絕終於被衝破。

僅在開放當年,申請大陸探親的臺灣同胞就超過了100000人。

很久以後再看這部電視劇,才注意到那首韓磊的歌《望故鄉》。歌詞雄渾壯闊中透露著悲憫,由於右任老先生詩詞《望大陸》改編而來,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又想到了小時候語文課本上余光中老師的《鄉愁》。

于右任老先生,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望故鄉》、《國殤》)。

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兩首詩一部劇背後的那段歷史讓我淚流滿面

望大陸手跡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生平跨越1個多世紀的兩位老人,用兩首短詩解讀了中華民族千百年遺留下來的思鄉離愁。

這段歷史印證了一句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萬眾一心,我們就能跨越千難萬險。

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永遠是頭仰的最高的那一個;

蒼穹浩瀚,中國人永遠是在災難面前戰鬥到最後的那一個,

八年抗戰我們都過來了,一場小小的疫情還算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