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情書》是由巖井俊二指導的電影,講述了藤井樹與渡邊博子,之間的浪漫悲情故事。影片自1995年首映後,先後在加拿大、美國、韓國贏得了廣泛好評。在中國,這部影片的評分,也達到了8.9分。而巖井俊二更是憑藉這部電影處女作,摘得了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第20屆報知電影賞導演獎。

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十分獨特。混淆了現實與想象的情景意識,根據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讓觀眾不僅有了鏡像上的體驗,還通過主人公的成長,明白了一個道理:即真正的成長,就是接受所有的不完美,努力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1. 我們習慣通過“他人”的目光,認識“鏡子”內外的自己

雅克·拉康認為:剛開始,嬰兒認為鏡子裡的是他人,後來才認識到鏡子裡的就是自己。也就是說,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到了“他人是誰”、“自己是誰”。

我們總是習慣通過“他人”的目光和評價,來認識和約束自己。巖井俊二在影片中,通過雙重鏡像的手法,將名字一樣的兩個人、完全一樣的兩張臉,放到一起,讓他們猶如照鏡子般認識自己。

因為擁有同樣的名字,男女藤井樹,也慢慢開始注意到了彼此。就像是這世上的另一個我一樣,明明陌生的兩個人,卻因為名字符號的相同,而莫名覺得熟悉。也正是在默默觀察對方的時候,男女藤井樹才得以認識到了鏡子裡的自己,並慢慢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

巖井俊二用“鏡像”的手法,講述了一段朦朧曖昧的青澀故事,讓觀眾不再止步於感嘆愛情的美好,而是看懂背後,從“他人”來認識自我的內核。

另一邊,男樹的現女友渡邊博子,因為無法接受男友的離去,在2週年的掃墓儀式上,悲痛欲絕。隨準婆婆回到家後,記下了男樹中學時的住址,並向天國寄出了一封滿懷哀思的信件。

男樹早已離世、中學時的住址,也早已修成國道,這封信註定不會有迴音的信件,卻在冥冥之中,寄到了女樹的手中。而在她們通信的過程中,不僅勾起了女樹多年前的回憶,也讓博人驚奇的發現,她們擁有一樣的容貌。影片中,擁有相同容貌的女樹和博子,是另一組映像。

女樹一直覺得,同名同姓的男樹,給自己的是糟糕的回憶。嘴上也只是把他當作同學,而不願意坦誠地面對自己與男樹之間的愛戀。博子的來信,讓她不僅讓她回憶起了與男樹的過往,還讓她在發現男樹暗戀自己的秘密後,也認識到了自己內心對男樹的傾慕。

其實,早在她刻意躲避男樹、砸掉同學放在男樹桌上的菊花時,女樹就已經對男樹有了好感,只是她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罷了。而與渡邊博子通信的過程中,這件塵封已久的青澀之戀,撣去了歲月的浮塵後,在“鏡子裡”的博子的提示下,她也終於明白了男樹的感情,也認識到了自己內心的悸動。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2. 純真的“他戀”,其實對理想自己的“自戀”

雅克·拉康在“鏡像理論”中提到:只有在“他者”的注視下,自我的鏡像達成完美,才能達到理想的自我,並形成“自戀”。

當我們通過“他人”的評價,完成了對自我的認識後,我們便想要不斷地修正自己,以達到理想的自我。而那份青澀的“他戀”,就像是愛上了鏡子中的自己一樣。在日漸“完美”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自戀”。

然而,人生中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完美”,任何人、事、物都存在缺陷。而留有遺憾的“他戀”,也註定是我們的宿命。男樹始終沒有將“喜歡”會說出口,他只是用他的方式,在表達自己對女樹的喜歡。因為一樣的名字,男樹可以在借書卡上,正大光明地寫下“藤井樹”三個字。

因為一樣的名字,一向對英語不感興趣的男樹,在拿錯英語試卷後,竟然會一一比對、並修正自己試卷上的錯誤。因為懷著對女樹最純真的“他戀”,男樹默默修正自己。所以,一向不善言辭的他,才會在得知女樹父親去世時,說出了讓女樹暖心的“節哀”寒暄;才會不想繼續給女樹帶來困擾,而選擇了轉學。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他戀”就是我想成為你眼中最美好的樣子,不想成為你的負擔。就是,我努力在“喜歡你”的過程中,變成自己理想的“完美”樣子。

然而,虛幻的“鏡像”是嬰兒理想中的自我,讓他也與鏡中的自己,形成了一種競爭的關係。

對於渡邊博子而言,女樹就是鏡中的自己,而這個“自己”,早早就認識了男樹。自己則更像是她的影子,才會得到男樹的一見鍾情。博子以女樹為“完美”的標杆,同時又與她產生了競爭關係。雖然男樹已經去世,但她還是無法原諒,男樹是源於對女樹的愛,才會對自己移情。

但死者已矣,那一段屬於男樹的心意,終究是無解的。所以,影片的最後,渡邊博子還是選擇了放下。她在雪上的呼喊:“你好嗎?我很好。”,隔空傳遞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女樹的腦海裡,那一刻她們不僅是對過往的釋然,也是對彼此的問候和鼓勵。

在別人的眼中,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樣子;因為“他戀”,我變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樣。雖然理想中的自我,猶如鏡像般虛幻,而我也曾在這過程中,想與鏡中的自己“一戰高下”,但我們卻依然會為自己的成長而吶喊,依然會感激那個通過愛別人,而接受一切的自己;依然會慶幸,擁有繼續活好當下的勇氣。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3. 所謂成長,就是接受一切的“不完美”,並努力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影片的開始,渡邊博子一直耿耿於懷男友的死;而通過博子對男樹過去的瞭解,慢慢地她也接受了男樹的死。人生原本就是一場“不完美”的旅程,註定會充滿遺憾。就像當年男樹和女樹,只留下了青澀的暗戀一樣。但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去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然後努力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想見你》,也是一部基於“鏡像”理論,使主人公在真實與虛幻中穿梭,然後走出死亡的陰影,對一切“不完美”釋然,並努力生活的故事。與渡邊博子一樣,女主人公黃雨萱,一直沒辦法接受男友王詮勝的離世。一個普通的收音機,讓黃雨萱的靈魂,穿越到了10年前,另一個自己陳韻如的身上。

黃雨萱與陳韻如擁有一樣的容貌,他們就像鏡子中的你我一樣。但,她們的性格卻並不相同。內向的陳韻如,每天像活在地獄中痛苦,她不止一次想要從這個世上消失,但外向、果敢的黃雨萱,卻讓陳韻如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在陳韻如的眼中,黃雨萱是“完美”的,儘管她心嚮往之,但她們卻依然存在著競爭性。

所以,當陳韻如決心改變時,她拒絕讓黃雨萱再借用自己的身體,並試圖冒充黃雨萱,與李子維相愛。但鏡子中的自己,始終是虛幻的。正如陳韻如,永遠不可能變成黃雨萱一樣。她們人生的重疊,註定只是一場偶然。當陳韻如發現自己終究取代不了黃雨萱,得到大家的愛時,她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幸運的是,在掙扎的過程中,她接受了一切的“不完美”,並重拾了活下去的勇氣。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榮格曾問,“你究竟願意做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完整的人?”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願意觸碰的一面一一陰暗面,親人朋友不願意接受,連我們自己也無法面對。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而所謂的成長,就是要接受這些“不完美”。或許,從“他人”的眼中,你看到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想要努力修正自己,變成理想中的自己,贏得“他人”的喜歡,這並沒有錯。但是,你也要清楚的是,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而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執著於自己的不完美,而放棄了努力活好當下的權利。

渡邊博子接受了藤井樹的死,也不再去探尋藤井樹愛上自己的緣由;陳韻如接受了自己現有的一切,也不再想要靠死亡,來逃避自己的悲哀。所以,她們的人生也被重新點亮,也能夠繼續過好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無論是《情書》,還是《想見你》,都想要傳遞給大家一種接受“不完美”,勇敢活下去的正能量。而紫陌也相信,生活的苦難不會停止,接受和勇敢,終將是我們好好過活的主旋律。

“鏡像理論”的緣分,讓日本電影《情書》25年後,遇到《想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