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如懿傳》裡的乾隆平個反

自看了《如懿傳》這部號稱嚴格遵循歷史的宮鬥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我就被第一集的各種槽點雷得銷魂,後來強撐著繼續觀看,一直等待各大營銷號預言的“翻轉”可能性的出現。結果撐到75集,不但未見“翻轉”,反而被霍建華演的油膩冷血到六親不愛的乾隆震住了……

  眾所周知,乾隆愛面子,無論野史還是正史都有所宣揚。他在晚年自詡自己為“十全老人”。雖是大話,但他著實創造出過多個“世界之最”:

  比如他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他二十五歲登基,八十六歲禪位,又做了三年掌握實權的太上皇,整整把持朝政六十四年,全地球無人出其右。

  比如他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君王之一——古今封建王朝的君主裡邊,除了古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到了整整九十歲,享年八十九歲的乾隆與他大差不差,都是在壽命方面讓歷國曆代的皇帝拿安利當飯吃也攆不上的厲害。

  比如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懂得享受的君王之一——乾隆登基時,國庫僅有6000萬兩白銀。到了乾隆四十二年,整個國庫存銀總數高達8182萬兩!乾隆在此基礎上超會享受,超懂生活,他喝水必須用“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他吃飯的餐具不是金的就是銀的,或者用玉石與象牙。

  比如他是世界上統治成績最輝煌的君王之一——乾隆統治期間,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一舉拓土二萬餘里,帝國的疆域由此鞏固。威震遐邇,口碑爆棚。“通譯四方,舉踵來王”。以前從來和清朝沒有交往的國家也紛紛遣使來朝,“以亙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僕,稽之以牒,實為未有之盛事”。

  比如他是世界上才華最多的君王之一——明明可以靠顏值和皇位吃飯,他偏偏要用才華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語言能力超群,不但掌握著滿語、漢語和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也達到“能之”的程度;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一生作詩41863首,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他兼具學者、畫家、史學家多個身份,他在位期間,完成了《明史》;他懂得鑑賞文物與收藏古董,幾乎中國所有名畫古帖的極品都經過他的閱目,大量被蓋章和題跋;他精通音律,可以設計唱腔,戲中串戲,還涉足陶藝,造出了“農家樂”系列的各種釉彩大瓶……

  同時,他也是世界上子孫最多的君王之一——別看兒子只有十七個(還夭折了好幾個),他的孫子輩就有一百多人,重孫玄孫不計其數。在歷代帝王中,身親七代,五世同堂,得見玄孫者,他是獨一無二者。

  好事都被乾隆趕上了,他依然懂得節制。乾隆的智商、情商不但超高,他的自制力與行動力也超出世人想象:乾隆通常五點起床,洗漱、更衣、用膳、讀書,七點準備再早朝接見群臣。此外一天大部分時間要處理各項國家事務,要對大量的奏摺和公文進行批覆。處理完公務還要召見一些官員,如果發生重大軍事行動,乾隆及其軍機重臣會比往常更加忙碌。在這種緊張的日程裡,乾隆還不忘積極充電,學習各種文化來提升自己的知識面。在這種以身作則的影響下,乾隆的兒子們也紛紛效仿。

為《如懿傳》裡的乾隆平個反


  乾隆的皇五子永琪,就是我們從幼年就心心念唸的“五阿哥”。天資聰穎,博覽群書,能熟練使用滿漢蒙三種語言;精通天文曆法和算數之學,有專著《蕉桐賸稿》傳世;武藝高強、騎馬射箭不在話下。

  乾隆的皇八子永璇,書法學自趙孟頫,繪畫能畫平遠山水。為人專情守信,一生痴戀出身寒微的側福晉王箬筠,在王氏病逝之後恪守承諾,絕不再娶。他活了87歲,卻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王氏所生的長子。

  乾隆的皇十一子永瑆,與永璇一樣,生母就是《如懿傳》裡懟天懟地的嘉妃金玉妍。他詩文出彩,尤工書法,獨創“撥鐙法”。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當時代書法屆的四大家。

  就連乾隆的皇十五子永琰,兒子裡面看上去最平庸的,也“以勤學出名”,三九寒冬,深更半夜,常常苦讀不倦。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年長後,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

  除了乾隆的言傳身教,滿清皇室也把精心培養有可能治理國家的皇子皇孫放在首位。清朝建立後,為了江山永固,長治久安,大力提倡“稽古興文,崇儒興學”,對教育非常重視。皇子們年方六歲,必須進入上書房讀書。無論冬夏,每天要在寅時(3~5時)進入書房,一直到下午3點才放學。擔任皇室家教的老師,必須擁有皇室期許的有助皇子接班的能力,又必須具備才學卓越、品行端正的能力。教授皇子的老師有文有武,漢文老師稱之為師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滿文、蒙古文及騎射的老師稱之為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嫻熟滿語、蒙語的人充任。所以清朝從雍正開始,乾隆、嘉慶、道光乃至咸豐等幾代皇帝,都是在皇室教育之下,具有了豐富的學識與閱歷之後才登基稱帝的。

  現在話題轉回來,《如懿傳》裡年僅九歲遭遇歹人挾持的永璂,他的歷史真身是否真因幼稚膽怯而遭到乾隆的厭棄呢?

  首先,《清史稿》對於永璂的記錄寥寥,只提到他是“高宗第十二子。乾隆四十一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貝勒。以成親王子綿偲為後,初封鎮國將軍,再進封貝子。道光十八年正月,諭曰:‘綿偲逮事皇祖,昔同朕在上書房讀書者只綿偲一人。’進貝勒。二十八年,卒,子奕縉,襲貝子。卒,弟奕繕,襲鎮國公。”看起來著實不受重視。但是他的不受重視,不是在於他本身資質不夠出色,而是在於他有一個寶貝“坑媽”,即《如懿傳》裡精分嚴重,時而佛系,時而清高,時而腹黑善鬥,時而任人穿小鞋的烏拉那拉氏不受乾隆待見所致。

為《如懿傳》裡的乾隆平個反


  乾隆一生有過兩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出身名門、秀外慧中。她聰明乖巧又天真爛漫,溫柔婉約又善於處事,深得乾隆的喜愛。乾隆為了表達自己對富察氏的心意,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跟她生孩子,生了孩子第一時間立太子。康熙與雍正都是秘密立儲,而乾隆是公開建儲。可見他對富察皇后的深情厚愛。可惜富察皇后運氣不好,前後生了兩個皇子都早早夭折,富察皇后深受打擊,後來在東巡途中病情加重,不幸逝世。皇后離開人世,後宮不能無主,在太后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只得隨從母親的心意,立“嫻妃”烏拉那拉氏為繼後。

  可惜,乾隆對烏拉那拉氏,基本就沒產生過什麼愛意,更別談情義。

  不能說她不夠美,關鍵是乾隆對於記憶裡的“白月光”太眷念,咋看眼前的紅玫瑰咋像一抹蚊子血。富察皇后死了三週年,乾隆依然無法真正的接納烏拉那拉氏,他在詩裡自我剖析: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難道是新人真的不如舊人嗎?其實是因為與舊人相投日久)。在繼後陪伴乾隆的時候,乾隆也頻頻想起舊人:“勸餐非昔侶,舉案是新緣",並自注:“丙寅年來此孝賢皇后相隨”。在當時,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太監記錄的,這詩傳到繼後眼睛裡,自然讓她窩了一肚子氣。而皇帝對繼後的不夠重視,也讓後宮中人對她不如對富察皇后那般敬畏與愛戴。同理,繼後的兒子雖為嫡子,也遠遠得不到自己渴望的受重視與被尊重。

  再者,烏拉那拉氏的管理能力也著實不強。作為後宮最大的CEO,她不能保護妃嬪們順順利利的生下孩子、養大孩子。不談25歲英年早逝的永琪,也不談富察皇后膝下留不住的永璉、永琮,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成了幼殤。這在階級森嚴,妃嬪不可能逾越過皇后濫用《如懿傳》裡殺嬰技術的清宮,確實屬於皇后工作方面的監管不力與看顧不周。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富察皇后崇尚節儉,知書識禮,她管理後宮井井有條,宮中上下對她心悅誠服,各級妃嬪向她學習效仿。包括乾隆的起居,富察皇后也是事必躬親。乾隆有一年身上長了疥瘡,太醫叮囑百日之內必須經常換藥。富察皇后特意搬入乾隆寢宮的側室,衣不解帶悉心照料,直到乾隆完全康復,才回到自己的長春宮(這一節史料被《延禧攻略》照搬)。所以,乾隆對繼後更加冷落,就連純妃、嘉嬪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她。純妃接連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嬪接連生育皇四子、皇八子,而烏拉那拉氏到了35歲,才生下了唯一的兒子永璂。

  加上繼後後來約束不住自己的負面情緒,當了皇帝的面先是抗旨,後是賭氣剪了頭髮(《清史稿•列傳•后妃》:“(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激怒了乾隆,收回了給烏拉那拉氏的所有冊封(皇后、皇貴妃、嫻妃),烏拉那拉氏等於被打入了冷宮,從此再未亮相眾人前。永璂也因此受到連累,再無資格被列為皇儲之選。

為《如懿傳》裡的乾隆平個反


  綜上所述,乾隆並非是流瀲紫筆下薄情寡義到沒人性的渣龍。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家,又是涉獵廣泛的文藝大家與常使任感受到“藹然有春風和氣”的一代帝王,他性格豐富,注重禮法,勤政愛民,日理萬機,承接康熙與雍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對待太后,他極為孝順,無論是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對待原配發妻,他不負盟約,追念終生;對待女兒,他慈祥寬厚,盡力為她們安排最好的歸宿;對待兒子,他管束嚴格,處處壓制他們的政治野心,防止歷朝奪位之爭再現。

  當乾隆發現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富察皇后的喪禮上不夠悲慟,二話不說進行嚴斥,斷了他們的立儲可能性。也導致了皇長子驚懼成疾,抑鬱而死;皇三子也鬱鬱寡歡,不到三十歲離開人世。但是乾隆絕對不是“渣爹”,他所有的兒子裡,由令妃所生的永琰雖不是最優秀的,卻是缺點最少的。而在權力交接的過程裡,乾隆沒有遭遇康熙時期的“傳位疑雲”,也沒有經歷雍正的“暴斃迷案”,安然妥貼,平穩過渡,足以稱得上是古今罕見的牛X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