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近日《延禧攻略》非常紅火,氣勢輾壓被視作《甄嬛傳》續集的《如懿傳》。以清孝儀純皇后為原型改編的魏瓔珞,在戲中過關斬將、火力全開,被視作是有異於柔弱女主角設定的“爽”劇,引來戲迷熱烈追捧。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截圖自《延禧攻略》

該戲監製於正一反先前拍戲的美學,考究道具細節,將畫面彩度大幅調降,製造出宛如古畫一般的古典質地,又增添了這部宮鬥劇許多話題。

《延禧攻略》的時代背景是清宮戲最愛的乾隆年間,這位名聞遐邇的“蓋章boy”是今天兩岸故宮藏品最重要的奠基者。也因為如此,在文化層面,他的評價頗為兩極,持正面看法的,有稱許他建立體系、詳加考訂,他時常在自己的收藏上寫下品評的詩文,雖然後見視之不見得高明,但可看得出他頗用心在此。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截圖自《延禧攻略》

對一位日理萬機的帝王而言,他對自己的閒暇愛好可謂相當投入,清宮收藏的完整度更有助於後世學者建構中國美術史。但也因為太投入了,兩岸乃至世界各地收藏的古代書畫,都有他“染指”的痕跡。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心寫治平圖·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局部

比如他最初為了整理宮中書畫作品命人編纂的《石渠寶笈》,對評定為“上等”的古書畫,均會蓋上五印璽:“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宜子孫”、“三希堂精鑑璽”。為了省事,書裡直接寫“五璽全”,而後更出現“七璽全”、“八璽全”的寫法,就知道這位“蓋章boy”有多勤奮。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乾隆寶藪》局部


但也因為這樣,許多珍貴的古畫便充斥著他的“存在證明”,甚至部分他青睞有加的作品寫滿了大批詩文,站在現今的眼光,實在是破壞文物的一大元兇。

《延禧攻略》為了點出乾隆皇帝雅好書畫的形象,特地在劇情裡穿插跟書畫有關的情節,但這位“蓋章boy”擾亂後世太甚,讓《延禧攻略》屢屢在附庸風雅的場面出包。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比如高貴妃獻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給乾隆皇帝的一幕,乾隆皇帝緩緩打開經摺頁,煞有其事評點王羲之的書風,畫面卻赫然出現自己題寫的“龍跳天門虎臥鳳隔”,上面還蓋著大大的“乾”、“隆”兩方璽印,忽地間成了穿越劇,《快雪時晴帖》本體反而毫無蹤影。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劇中高貴妃獻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給乾隆皇帝一幕,畫面卻出現自己題寫的“龍跳天門虛臥鳳隔”,上面還蓋著大大的“乾”、“隆”兩方璽印,忽地間成了穿越劇。(截圖自《延禧攻略》)

又比如劇中演到皇太后向皇帝展示她新得的《鵲華秋色圖》,還轉贈給皇帝,鏡頭特寫畫作,卻蓋滿乾隆皇帝的印璽與御題詩,看在內行人眼中,實在是莞爾失笑。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不過劇中也調侃了乾隆皇帝的“蓋章boy”身分。戲到後面演到皇帝偕已經是貴妃身份的魏瓔珞評斷兩卷《富春山居圖》孰真孰假,兩人像小夫妻一樣拌嘴。原來真假之辯,只是貴妃怕皇帝興致大發,又開始“蓋蓋樂”來毀畫,以今度古,又有幾分“穿越”感。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傳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次美術組倒是相當警醒,兩卷畫都沒有乾隆皇帝的詩文印璽,但可能是工作人員想偷懶,或者是能力有限,劇中的兩卷《富春山居圖》,實際上都是現在被認為真跡的“無用師卷”。“無用師卷”被乾隆皇帝當成假貨,整卷畫面乾乾淨淨,劇組人員樂得輕鬆。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皇帝偕已經是貴妃身分的魏瓔珞評斷兩卷《富春山居圖》孰真孰假。(影片截圖自《延禧攻略》)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皇帝偕已經是貴妃身分的魏瓔珞評斷兩卷《富春山居圖》孰真孰假。(影片截圖自《延禧攻略》)

實際上被乾隆皇帝看作真跡的“子明卷”,空白處被“蓋章boy”寫的密密麻麻,連南巡時都要帶在身邊不時題詠,最後索性大咧咧寫著“以後再也沒地方寫了”,工作人員若要後製還原,恐怕要做到哭出來。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上面講到這些作品,剛好都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原本神聖藝術殿堂中的經典之作,藉由連續劇這樣一演繹,忽然就與一般民眾拉近了幾分。就算當中的使用錯得離譜,好歹有這樣一個亮相的機會,跟我們尋常生活看似毫不相關的故宮文物,好像也變得不那麼高高在上。


乾隆:這些畫朕都看過了,有證據!


《延禧攻略》劇照。(截圖自《延禧攻略》)

影像傳播的渲染力不容小覷,之前一部賀歲商業片,就讓郭雪湖的作品《南街殷賑圖》變得街知巷聞,原本只是美術史的經典,一變而為社會群眾的共同視覺記憶。臺北故宮博物院過去也曾有過嘗試,拍攝電影、卡通動畫等,希望透過影音媒介去傳播,但實際的影響力似乎有限。《延禧攻略》的作法,不啻是個可資參考的方式。

當代藝術好雲“跨領域”,但實際上鮮少有人真正脫離自己習慣的舒適圈,古代藝術得以取用到當紅的連續劇當中,反而更切合“跨領域”的真諦。更深一層論,若能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到戲劇製作,讓離我們很遠的古典有著當代意義,豈不也是一種“讓文物活起來”?

文|李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