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千古絕聯,幾人能對?

三生石位於杭州天竺寺,傳說唐代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並住在寺裡修行。

寺裡的住持圓澤禪師(一說"圓觀"),很會經營寺產,而且很懂音樂,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促膝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但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什麼。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遊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於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孕婦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註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一塊大石頭處等我,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

三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遊山,就回到惠林寺,寺裡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

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石頭處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慚愧讓你跑這麼遠來探訪我,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後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裡去了。

再過三年,大臣李德裕啟奏皇上,推薦李源是忠臣的兒子又很孝順,請給予官職。於是皇帝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這時的李源早已徹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裡死去,活到八十歲。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後人稱其為"三生石"。

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千古絕聯,幾人能對?


某人根據這個三生石的傳說而出句:三生石,三生誓,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因為這個出句21個字的聲母都帶“S”“石、誓、世、是”四個字古聲相同。生、聲同音。而且“誓”字可名可動,“三、生、石、誓”幾個字多次復出,“三生石”又是專名,還含數目字。若想工對,實在不易!難怪多少年來無人能對。

出句:三生石,三生誓,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佚 名】

對句:九卷經,九卷旌,九卷經間旌九卷,卷卷精精,絹絹競旌。【平凡鳥】

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千古絕聯,幾人能對?


【注】

1、《九卷經》是書名。

2、旌:名詞是指古代旗子的總稱,動詞是表彰,表揚。前面的旌是動詞,後面的旌字可名可動。(誓,名詞指誓言,動詞指發誓,前面的誓動詞,後面的誓可名可動。)

3、:一種薄而堅韌的絲織物。古代沒有紙,字都寫在絲綢之上的。

4、對句21個字聲母都是“J”.

5、經、旌、精、競四字同音,卷、絹同音。

三生石上誓三生,生生世世,聲聲是誓。千古絕聯,幾人能對?


三生石的傳說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質亦屬虛幻之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關於"三生石"的傳說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於生命永恆的看法和真性不朽的觀點,正是透過這種"輪迴"與"轉世"的觀念,中國人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乃至於宇宙永恆發展變化的理念。這種理念對我們的思想意識,乃至於日常生活影響至深。

有人說,這是因為歷代中國人都十分重情義,守信用。圓澤和尚以"三生"酬報李源的友誼,其情之高,其義之厚,無法衡量,真可謂情天義地。

"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迴學說,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徵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這個故事之所以持續流傳,反映的正是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要想實現這種美好的願望那就天天唸經頌揚“三生石”的精神吧,將“三生石”的理念作為旗幟去指引人生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