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導語:宮怨詩自古以來便存在,這些詩詞往往表達出閨中婦女的仇怨。

正是因為詩中表達的往往是婦女的情感變化,所以很難有過人的意象,所以在明清之前這類詩詞是屬於極小眾的類型。當然寫這類詩詞的也不缺乏名家,如李清照。原本這類詩詞要有婦女自己撰寫,因為只有她們自己才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然而由於古代婦女讀書識字的人數過於稀少,所以這類詩多由男詩人撰寫。

昭君宮怨詩是以王昭君出塞為原型而創作的一類詩詞,但是由於古代詩歌的"言志"傳統,所以就直接導致了昭君宮怨遲遲未能納入文人詩歌創作的視野,即使偶有涉及,也是批判現實政治、寄託人生慨嘆的詠史之作。只不過這種情況再明清之際被打破,一系列以昭君宮怨為題材的宮怨詩興起,昭君宮怨詩由此發展。

一、昭君典故的由來

1、史書對昭君出塞的記載

關於昭君出塞和親的史實,我們最早可以在《漢書·元帝紀》中看到:"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韓邪單于來朝",元帝"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匈奴傳》也有著類似的記載:"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這些都只是簡單記載昭君出塞的經過,對於昭君個人的情感則沒有詳細記載。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王昭君

而范曄的《後書》對出塞之事的記載卻大有不同:"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勅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昭君出塞

這不僅對昭君的儀容、舉止和元帝的心理作了生動描寫,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元帝以王檣(嬙)賜單于為昭君自請和親的主動行為,並解釋其緣由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後漢書》對於昭君出塞經過的描寫明顯更為詳細,甚至不像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昭君的小說。

2、昭君宮怨詩發展概況

因為宮怨詩趨於小眾,所以是發展很難被把握。宮怨詩是如此,作為宮怨詩的一個分枝的昭君宮怨詩就更不用說了。索性在《歷代吟詠昭君詩詞曲》中將吟詠昭君詩詞曲較全的記載了下來,從這本著作之中我們可以發展,明清之前的許多昭君宮怨詩大都表現出邊塞路途的艱辛以及昭君對故鄉的思念,而且數量稀少。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歷代吟詠昭君詩詞曲》

只不過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很快就發生了改變,不僅是數量的急劇上升,連內容之上也有著不小變化。尤其是昭君宮怨詩對於"怨情"的描寫更加多樣,甚至出現了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來反映現實情況。昭君宮怨詩的這種發展,完全是呈現出一種野草式的瘋漲。

二、昭君宮怨題材地位的變化

1、漢至唐昭君宮怨詩的主題

宮怨詩本就難以進入文人們的視野,昭君宮怨作為其中一個分枝就更難被人們重視了。所以昭君宮怨詩進入古代文人的視野絕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開始,詩人們都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只是著重描寫昭君在出塞的途中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以及對昭君艱苦生活的刻畫。如沈約的《昭君辭》、陳叔寶的《明君辭》等。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劉繪女的《昭君怨》、沈滿願的《昭君嘆》,這些並不是著墨於昭君出塞之後,而是著重描寫昭君出塞之前的遭遇。由於昭君的經歷著實過於傳奇,加上《後漢書》對於昭君的描寫又過於小說化,所以這類昭君宮怨詩的出現也是符合常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思想認識的提高,致使他們創作出了大量的昭君詩,而且其內容較之以前內容更為豐富,主題則趨於多元化。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昭君怨》

昭君去世本就有思念成疾的的因素在裡面,而後世的文人之中在外漂泊的更是不計其數,思鄉的遊子他們在創作昭君宮怨詩的時候所表達的情感就自然是表達鄉國之思。如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梁獻的《王昭君》,他們在詩中摻雜了對於家國思念的情感,使得昭君宮怨詩的內涵更為廣闊。

2、宋代宮怨詩的"失語"

漢至唐,昭君宮怨詩的發展都處於繁盛階段,然而到了宋朝卻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本宋朝就一直盛行重文輕武的風氣,可以說這個時期絕對是文人的天堂。許多的文學在這個時期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然而宮怨題材的詩詞創作相較於唐代就要顯得黯然失色。其實宮怨題材在這個時候的這種囧境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是前面說過的古代詩歌的"言志"傳統。古代詩歌在創作的時候存在著兩個重要的理論:"

詩言志"與"詩緣情"。根據《尚書·堯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可以知道詩歌創作需要表現出作者的抱負和志向。而從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中也揭示了詩歌創作之中必須由感、由情而發。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尚書·堯典》

由於古代才女少之又少,所以宮怨題材的詩歌創作大多由男性文人創作。正是因為這樣,在詩詞"言志"傳統的束縛之下,許多的文人對於這類題材的詩歌就感覺無從下手。這就導致了宮怨詩在這個時期的"失語"。

其次,從古代詩人創作詩歌的實踐來看,詩歌往往會成為社會之中流行文化的一面鏡子。從許多詩歌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那個時期社會的倫理道德。而宋朝是理學盛行的時代,理學對於婦女極其的不友好,所以在這個時候關於昭君的宮怨詩就大量的減少,畢竟道學家的批判是文人們絕對不想聽到的。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詠懷古蹟》

還有就是昭君宮怨題材涉及面太過狹窄,涉及到的方面大多都被前人寫過,很難寫出所謂的新意。但凡是歷史興亡、懷才不遇、建功立業、忠君報國、抨擊時弊、悲天憫人等等題材的,前人寫下的詩詞多不勝數,如杜甫的《詠懷古蹟》。所以面對昭君宮怨題材,宋朝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感覺無從下手,更加不知道如何抒發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新意。因此,在這幾個方面的影響之下,昭君宮怨題材的詩歌在宋代呈現出一種"失語"。

三、明清宮怨詩的濫觴

1、宮怨在明朝的重新崛起

在明朝雖然理學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社會之中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思想受到影響,文人對於宮怨詩的創作多了起來。而且其切入的角度也從原本描寫塞外的變成了在漢宮之內。

尤其是到了明中後期,描寫昭君在漢宮之中的幽怨的昭君詩驟然多了起來。如顧雲鴻《

昭君怨》:"一閉昭陽二十春,才瞻天表已胡塵。由來錯認君王棄,過眼何曾屈一人。"表現出皇帝昏庸的批判。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羅洪先

又如羅洪先《昭君辭》:"行人駐馬莫驚嗟,處處溪流有落花。不待今朝悲遠嫁,長門風雨即天涯。

"他將昭君在漢宮受到冷落和她出塞的情景結合,這種寫作方式打破了長期以來寫昭君宮怨題材的貫例,可以說是一種創新。

2、宮怨詩在清朝的發展

從明朝發展過來,清代宮怨詩進一步發展。同時,清朝詩人對昭君出塞故事上半部分,也就是昭君在漢宮的經歷比前人更加關注。如張爾庚《明妃》:"掖庭咫尺棄長門,豈獨穹廬足斷魂。金屋何人煙草沒,得名千載亦君恩。" 等。

而清朝時,昭君宮怨詩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明朝是純為未承皇恩的怨情的表達,其中未摻雜對於皇帝的批判。如明代胡韶《明妃》:"傾國姿容冷漢宮,羅衣染盡淚痕紅。自知命薄難承寵,不敢人前怨畫工。"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明妃曲》

而清朝則是借歷史上失寵后妃的典故來抒發怨情。詩人們往往用一些詞彙描繪漢宮之內的情形,以圖將昭君在漢宮中生存狀態的如實描寫出來,同時在詩中添加一些表達昭君心中所想。讓昭君的形象更加多變,從昭君的形象之中再表現出作為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清朝文人在寫昭君宮怨詩的時候總是批判君王和同情昭君的遭遇。

儘管明清兩代在描寫昭君宮怨的角度和批判的對象上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明清兩代由於文人們在昭君宮怨這一領域加大了筆墨,的確是促進了昭君宮怨詩在這兩個朝代的濫觴。

四、昭君宮怨詩發展變化的意義

1、反映官方的思想

明清昭君宮怨詩的發生,在昭君詩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一是言說立場與價值取向的變化。

在之前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昭君題材的詩歌有著三個不同的立場,這三個不同的立場也代表了社會之中的三個階級。(官方、文人和市井)。

一般來說從官方立場出發,昭君出塞決定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因為從這個階級立場出發,昭君出塞促進的是國家的和平。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展開創作,是人們往往展現的是昭君出塞之後,兩族的和睦相處,如"娥眉一笑塞塵清"。當然這會對昭君這種為這種為國獻身和對皇帝忠心品德的讚美。

/2、體現文人的失意與無奈

如果站在文人言立場來撰寫昭君相關的詩詞,那麼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因為許多文人在現實生活之中往往是不得志的,所以他們會把矛頭直指使得昭君不得皇帝恩寵的畫功,以畫工喻小人,以昭君喻賢臣,如"畫工誤妾何足算,世有妨賢病國人"。

當然,文人一般都是自喻"天涯何處覓知音"的,所以藉助昭君也有表達知音難覓的,如"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貴在相知心"。可以說,文人對於昭君的描寫其實就是他們心中所想,在文人的立場下,昭君的渴求也就是文人們的渴求。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王昭君

文人們建功立業之志、忠君報國之情、懷才不遇之慨、歷史興亡之嘆、悲天憫人之懷等等,都成為了昭君宮怨詩創作的時候可能被注入的情感。這也是最為廣泛的一種,從古至今,文人數量何其多,不得志的文人又何其多,所以自然站在文人的角度來創作與昭君相關的詩歌就最為多了。

3、反映市井的酸甜苦辣

最後一個角度,也是最為一千的一個角度。許多人都只是看見了昭君遠嫁塞外,換來的是和平,是為國獻身,從昭君悲慘的遭遇中只看見不受重視,小人迫害。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或者說是忽略了,昭君其實這只是個普通人,她也有普通人所擁有的一切情感,所以第三個角度其實就是從昭君個人出發,反映是人性的一面。如蘇轍《昭君村》:"去家離俗慕榮華,富貴終身獨可嗟。不及故鄉山上女,夜從東舍嫁西家。"

古代詩詞內容的變更,明清昭君宮怨詩的興起與發展

湯顯祖

尤其是明朝中葉以來,重""輕""思潮的出現,以徐渭、馮夢龍、湯顯祖等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更加關注昭君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在描寫昭君宮怨的時候,不再著重表現國家和士人的情感,反倒是對於昭君個人的情感全面表現,這種轉變其實也就是體現出了那個時期人們對於解放被理學壓抑的人性的渴望。

4、表現出文人視點的轉移

在明清以前,對於昭君的故事和詩歌都著重描寫其中的曲折,但是總體上總是離不開家國的構架。無論是故事編寫者還是詩歌的創作者,他們都喜歡將昭君的情感與家國情懷相結合,而且總是在家國情懷面前將昭君的個人情感掩蓋,可以說文人們的創作視點只是僅僅停留在家國的體制之中。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從眾多的昭君宮怨詩中,我們看見不再是被賦予政治的、審美的、道德的詩歌,相反,從對昭君在塞外的描寫轉向漢宮內生活的描寫。可以看出文人們的視點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已經從龐大的家國體系轉到了個人,這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結語:宮怨詩因為其存在的特殊性,所以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文人們有意識的遺忘,有時候甚至連詩詞題材都算不上。昭君宮怨詩作為其中的一個小分支,處境要更加的尷尬,因為詩詞創作傳統和創作內容被前人運用缺乏新意等因素,昭君宮怨詩一度沉淪。

直到明清,由於世人創作視野和社會文化的變化,昭君宮怨詩呈現濫觴的趨勢。在這些文人的筆下,昭君的形象一點點的豐富,同時以昭君宮怨作為題材的詩詞作品也得到極大的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塊巨大的寶藏。

參考文獻:

《漢書》;《後漢書》;《歷代吟詠昭君詩詞曲》;《論曹雪芹的詠昭君詩》;《宮怨詩範疇辨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