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丹:《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走——大寫的家國情懷

《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同於好萊塢科幻風格的電影,它有著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中國科幻。片中的英雄不畏艱險、日夜奮戰,最終護衛人類生命安全。而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我們也借這部影片祝願奮戰一線的英雄早日凱旋。


現實和影像雙雙進入太空競賽時代

去年春節檔《流浪地球》上映時,曾有美國媒體較為客觀地對電影進行報道,並給予很高評價。這篇文章的標題令我記憶深刻:《中國電影也進入到了太空競賽的時代》。這一標題的邏輯在於,電影出現時恰好趕上嫦娥四號火箭升空,證明中國有探索太空的能力。我想,這和我們的電影之間產生了非常有趣的關聯。現實中的中國有走向太空的科學實踐,而中國電影也進入了硬科幻時代,如果沒有現實依託,我們恐怕也拍不出這類電影。所以說,電影產業發展實際上和國運緊密相關。

《流浪地球》探索著中國式的科幻敘事,同時,它還非常順利地被引入其他國家流媒體網絡進行播放,這也成為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沙丹:《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走——大寫的家國情懷

用東方智慧探索未來世界

《流浪地球》中體現的中國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故土情結和國際合作理念,電影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類共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理念,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敘事套路的突破,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拓展了人類憧憬美好未來的視野。

“我們帶著地球一起走”——這是東方集體主義對“家庭概念”的呼應。實際上這一概念在東西方價值體系中都存在。好萊塢電影中對家庭觀念的維護也是奧斯卡非常重要的價值評判標準。雖然科幻片本身是一個向外拓展的思路,但是如果大家去看《星球大戰》等影片,難道不覺得它們本身就是太空中的家庭情節劇嗎?只不過是把它放到了一個更加瑰麗無窮的太空大世界中進行安置。

以往東西方文化資源和歷史傳統的不同,造成了我們對於電影故事理解的差異。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重新觀看以前的西方太空電影、科幻電影,我們反而能夠理解其中的共通之處。

中國的科幻電影不能僅以《流浪地球》作為案例來說明所有例證,因為我們的科學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找出真正具有民族心理的共性。這是中國電影未來能不能具有這一片種中話語權的決定因素。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樣的影片不斷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第二十一期

主講人:沙丹


沙丹:《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走——大寫的家國情懷

沙丹,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影評人,長期從事藝術影院管理和節目策劃工作,連續五年負責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工作。著有《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曾受邀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評委。


探尋藝術之美,擴展文化新知,

增加理性思考,感悟生命力量。


《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

總監製:趙薇 魏勝利 尹亦誠

總策劃:莫曉芳

策劃統籌:王菲 張昊

片花錄製:張潔 小釗 大迪

片花製作:張昊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