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剛學瓷器時,我師父天天畫一種日式青花茶杯,紋飾繁密,色澤濃豔,底款寫“五良大甫吳祥瑞”,他對我講了這種瓷的來歷:明代時日本人五良大甫到景德鎮學習制瓷,取漢名吳祥瑞,回國後在有田縣首創日本瓷器,底款“五良大甫吳祥瑞”,風格獨特,中國多有仿造。

幾年前我在日本佐賀遇到個當地瓷工,便打聽五良大甫的遺蹟,對方一臉驚詫地說:納尼?吳桑不是中國人嗎?然後他講述了吳祥瑞的事蹟:明代時景德鎮人吳祥瑞到有田縣制瓷,取日本名五良大甫,底款“五良大甫吳祥瑞”,風格獨特,日本多有仿造。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景德鎮制五良大甫杯,有泉堂制

我沒有告訴日本同行吳祥瑞在中國的傳說,到此為止吧,不要再追究所謂真相了。不管五良大甫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總歸是一個絕妙的誤會,還留下了美豔的青花。日本人公認的瓷器鼻祖並不是吳祥瑞,而是朝鮮人李參平。

海外發現的最早的中國瓷器在韓國,數量還不少,南朝的青瓷羊形尊、虎子、鳳首壺等等,史學界據此認為中國瓷器出口始於晉魏南北朝。述說歷史的本質就是解釋現在,其實對當時的南朝來說,瓷器賣到北魏和朝鮮是一樣的,都是外國,都是出口。那時還沒有大運河,南方的瓷器運到長安洛陽要走陸路,成本太高。而到朝鮮半島就便利許多,可以走海路,帆船從明州(寧波)出發,趁春天的南風去,秋天的北風返。

中國瓷器在唐代開始大宗出口,到五代出現了瓷器貿易的一個小高峰。那時越窯正在吳越國境內,吳越又注重海上貿易,國君錢鏐有“海龍王”之稱。吳越國憑藉海上交通便利,把越窯瓷器賣到許多國家,最遠到了埃及,還有東南亞和朝鮮。也就在此時,有一支越窯工匠遷徙到了朝鮮半島,是中國瓷器技術第一次外傳。越窯是最早成熟的窯口,其技術啟發了耀州窯、龍泉窯、汝窯,還有高麗窯,很偉大。

大概在公元918年,朝鮮在康津燒成瓷器,世稱高麗青瓷、又叫高麗秘色瓷、翡色瓷。早期的高麗窯是龍窯,幾乎是全盤照搬了越窯的技術,這一點韓國人也承認,難得。高麗青瓷在誕生伊始就表現出很高的水準,釉色青綠,類似龍泉梅子青,以鏤空雕、刻花和堆雕裝飾,手法很像耀州窯。北宋徐兢出使高麗,在開城居住了一個月,回國後寫成《奉使高麗圖經》,記載了當時高麗的風俗:“高麗燕飲器皿多塗金銀,而以青陶器為貴……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作者把高麗青瓷與汝窯並列,算是很高的評價了。徐兢還特別描述了高麗香爐;“陶爐狻猊(音酸泥,龍生九子之一)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高麗青瓷香爐,12世紀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高麗青瓷香爐,12世紀

高麗青瓷在十二到十三世紀發展到巔峰,形成獨特的風格,主要有模仿動植特的象形青瓷、釉下黑白圖案的象嵌青瓷,還有少量釉下銅紅紋飾的辰砂青瓷。十四世紀開始衰落,演變成一種青灰色的刻花瓷器,叫粉青沙器,類似鎮窯的青白釉。而後粉青沙器又順理成章地演變出白瓷,又出現了青花和五彩瓷,這時的器形以梅瓶居多,韓國人特別喜歡梅瓶。

唐宋航海技術還不成熟,船隻出海基本就是隨風漂流。日本只有南部的博多地區在夏天有吹向中國的西北風,遣唐使就趁這時從唐津港出發,一次發船四艘,只要有一艘漂到中國就算贏。回程的選擇就多一些,風大部分時間是吹向日本的,也很險惡,比如晁衡(阿倍仲麻呂)回國時船隻遇颱風失事,李白誤以為晁遇難了,還作詩悼念。

中朝之間的交通就容易些,明州到半島的風向穩定,而且一直沿陸地航行,相對安全。此外還可以從山東半島出海,跨黃海到朝鮮。時局太平時,還能走陸路,北宋時日本遣唐使和僧人就是從朝鮮走陸路到中國的。日朝之間的交通就更容易了,只需跨過狹窄的對馬海峽,只有46公里寬,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是中日交流貿易的跳板。許多中國文化從朝鮮傳到日本的,唐朝的三彩陶技術傳入半島,稱為新羅三彩,後來又傳到日本,叫奈良三彩。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日本繩紋陶,公元前2000-3000年

唐三彩在中國衰落後,日本才開始製作奈良三彩,所以其技術很可能來自新羅三彩,而且是日本第一種釉陶。日本在一萬年前就出現了無釉陶器,用泥條盤築法,以繩子在陶坯表面按壓出紋飾。這種陶器被稱為繩文陶,就是日本最早的繩文時代。大概在公元前3-4世紀,彌生人(又叫渡來人)經朝鮮半島遷入日本,把日本從石器時代帶入鐵器時代。寬臉的繩文人和窄臉的彌生人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基因和語系都和漢人不同,就是說,沒徐福什麼事。

朝鮮不但對日輸出中國瓷器,還把高麗瓷賣到日本。15世紀開始在釜山沿海出現了許多瓷窯,專門生產售日瓷器。管理這些窯口的衙門叫“工曹”,李氏朝鮮模仿中國的三省六部制度,工曹相當於工部。工曹的管理很嚴格,瓷工的身份都是半奴隸性質,嚴禁遷徙,目的就是防止日本人學會制瓷。朝鮮青瓷在日本也是奢侈品,日本人當然想掌握這門技術。那時的歐洲人也渴望瓷器技術,就派傳教士到景德鎮偷師,日本人直接搶,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戰爭。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熱衷對外貿易,接納了歐洲傳教士和商人,買了許多葡萄牙火器。他按明朝的要求收拾了境內的海盜,然後要求開展中日貿易,結果明神宗壓根就沒理他。憤怒的秀吉誓言遷都北京,把中國分成十塊,賞賜給下屬。大概人在得意的時候總要膨脹,比如秀吉曾要求羅馬教皇每年進貢,還要和中國公主結婚。他派人和朝鮮商量,借路伐明,朝鮮人當然不同意,於是開戰。

1592到1598年在朝鮮半島的兩次大戰,明軍和朝軍聯手擊退了日軍,改變了東北亞的政治格局。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叫壬辰倭亂,日本叫文祿慶長之役,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瓷器之戰。日軍撤退時擄走了幾百名(一說千餘人)朝鮮瓷器工匠。如果只綁架三五個瓷工,還能算臨時起意,幾百人就明顯是有預謀有組織了。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坐落於伊萬里的陶祖李參平碑

那些朝鮮工匠本來就是奴隸身份,到日本還是奴隸,也就隨遇而安了。因為沒有瓷土,瓷工都改作陶器,其中有一個叫李參平的工匠不甘心,四處尋找瓷土,終於在有田縣的泉山發現了高嶺土,使日本瓷器成為可能。那批朝鮮工匠隨後建成了能燒到1400度的龍窯,後來又出現了分段燒製的階級窯。1616年,日本第一次燒成瓷器,李參平功不可沒。後來他改名金之江三兵衛,被後世瓷工奉為“陶祖”,現在日本有田縣還有“陶祖李參平碑”。

日本人燒成瓷器之時,中國卻局勢大壞。先是李自成造反,然後滿軍入關,直到康熙早期的吳三桂起事,中國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戰亂,陶瓷生產幾乎停頓。忙於戰爭的官府無暇顧及海禁,一些失業的漳州窯和景德鎮窯瓷工便偷渡到日本謀生,如果真有吳祥瑞其人,應該就混跡其中。還有另一種猜測,明代海禁後青花料緊缺昂貴,有宦官偷出官窯存貨賣給民窯,民窯怕官府追查,便杜撰出“五良大甫吳祥瑞”之底款冒充外國瓷器。

中國工匠帶去了克拉克風格的青花技術,日本稱為芙蓉手,以及五彩和紅綠彩,演變成日本的赤繪。1643年,有田縣的酒井田喜三衛門燒成彩繪瓷器,標誌著日本瓷器的成熟,這種瓷器被稱為柿右衛門燒。日語中的“燒”相當於中文的“窯”,指窯口,還可以指窯口的產品。

中國陶瓷產業的停頓給日本另一個機遇。當時主導亞歐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買不到中國瓷器了,曾委託越南和泰國生產瓷器,不靈,只好把大量的訂單砸向日本。起初日本的瓷窯跟不上,做出許多炻器應付了事,很快就發展出巨大的產能,質量與景德鎮瓷器不相上下,幾乎壟斷了亞歐陶瓷貿易。這時在有田縣出現了史上最大的瓷窯,長達160米。以至於官府擔心山上的森林被砍光,一度禁止陶瓷產業,後來採取了折衷辦法,禁陶不禁瓷。日本瓷器核心產地是有田縣,後來輻射到整個肥前地區,今天的佐賀、長崎兩縣。因為在伊萬里港出海,歐洲人稱有田瓷器為伊萬里燒,主要類型有青花瓷、釉上五彩和粉彩瓷,但日本人不會做高溫顏色釉,好像現在也不會。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有田燒彩繪香爐,描繪源氏物語的故事

早期有田瓷器帶有濃郁的中國風格,比如喜上眉梢(喜鵲和梅花)、連升三級(三支戟和蓮花)一類只有中國人才能看懂的圖案,日本人也照抄不誤。經常有人把伊萬里燒和中國瓷混淆,我一朋友在加拿大買了個清代五彩瓶,底款卻是“有田町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認識小篆很重要。

中日瓷器細看也有不同,有田釉是偏暖的奶白色,景德鎮是偏冷的骨白色;有田瓷的畫面勾線比中國實,用色比中國濃,圖案比中國密,類似浮世繪和中國畫的區別,這叫“伊萬里風格”。清代時又反過來影響中國瓷器,德國梅森瓷廠早期也模仿伊萬里風格。

15世紀末,鍋島家族掌控佐賀番,在有田建立了私人瓷窯,稱為鍋島燒。鍋島燒是第一種擺脫中國風格的日本瓷器,其紋飾來自於日本的紡織品和繪畫,還使用了琺琅技術。鍋島燒不出口,被視為有田瓷器中的極品。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京燒炻器,釉上彩繪18世紀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鍋島燒琺琅彩碗,18世紀

景德鎮在康熙中期恢復元氣,大概在1720年開始接受歐洲訂單,並且按西洋人的要求,生產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似乎要出現中日瓷器爭霸的局面了,日本官府力挽狂瀾,在1740年宣佈海禁,嚴禁瓷器出口,拱手把市場還給了中國——任何國家都有犯傻的時候。然而景德鎮也沒能高興多久,真正的挑戰在遙遠的英國,約西亞·韋奇伍德正在謀劃一場顛覆性的瓷器革命。

山川異域,瓷藝東傳

樂燒茶碗,17世紀

彷彿日本人喜歡極致的性格,日本瓷器也有兩個極端,幾乎沒有中間地帶。第一個極端以有田燒為代表,還有京燒、九穀燒等等,這些瓷器源自中國明清彩繪瓷,表現出華麗、外向、世俗的審美取向。下篇介紹另一個極端,源自中國宋代黑釉茶盞,服務於茶道和禪宗的,以樂燒為代表的侘寂瓷器。

——————————————————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