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導讀:

哈密地處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自古就是是中國通向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地中海各地的陸上門戶,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的“西域咽喉”,2000多年前,這裡就是漢朝與匈奴人爭奪爭霸的戰略要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地區的文化,顯的格外耀眼。

哈密是我國古老的音樂舞蹈之鄉,哈密民間流傳至今的各種舞蹈如《皮勒舞》、《雞舞》、《熊舞》、《車輪舞》、《黑燈舞》則將哈密多樣的文化,生動形象的呈現在大眾眼前。

而《黑燈舞》作為哈密眾多民間的舞的一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還活躍在中國民間,但在八十年代末,最後一位《黑燈舞》的民間表演大師尼亞孜.買買提去世後,《黑燈舞》就成為了歷史的絕響。現今新疆的表演者演繹的《黑燈舞》與原本的《黑燈舞》多少有點差距,但是它依然還是展現了古哈密地區歷史文化底蘊。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現今的哈密黑燈舞

翻看《黑燈舞》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黑燈舞》原本是哈密的宮廷舞,隨著時間的推移,《黑燈舞》不知道經歷了怎麼樣的時代變遷,隨後就成為了哈密民間舞的一支,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闡述分析《黑燈舞》的成因,以及黑燈舞是如何從一支宮廷舞演變成為民間舞蹈的。


第一,《黑燈舞》的產生。

黑燈舞產生的時間是在七世回王伯錫爾時代,它的產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流域的山區中,有一處地方有十條河,另一個地方有九條河,在古代的回紇諸部的駐地就在這些河流沿岸,山裡和草原上,沿著十條河居溫(十)畏兀兒,而居住在九河地區的稱為脫忽思(九)畏兀兒,這個《黑燈舞》就是為了紀念居住在九河地區的脫忽思(九)畏兀兒的九個可汗,才創造出來九蕊燈舞,也就是《黑燈舞》的前身。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七世回王伯錫爾時代

還有一種說法是默罕默德在創造伊斯蘭教的時候,曾向世界各地派了九位使者,不料這九位使者在傳教的途中,全部殉職,為了紀念這幾位傳教士,後來的穆斯林就創造出了九蕊燈舞,也就是《黑燈舞》。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默罕默德的傳教士們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黑燈舞》是帶有濃烈宗教色彩的一支舞蹈,它的作用就是為了紀念已故做出貢獻的少數民族領袖。


第二,黑燈舞的文化含義。

《黑燈舞》之所以要在前面加上一個"黑”的前綴字,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展現哈密民族對於文明長河中偉大可汗的無比思念與敬仰,古哈密地區的喀喇汗王朝又稱“黑汗”王朝,“喀喇”就是黑的意思,而“黑“這裡的寓意就是偉大的意思。

《黑燈舞》資深學者艾買提.吉力力先生曾經說過:

黑燈舞的表演大師大尼亞孜曾將之稱為最偉大的燈!

而大尼亞孜作為《黑燈舞》的傳承者,在這方面是最有發言權的。所以我們在看《黑燈舞》的“黑”字,就能發現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顏色”而是具有“天”,“大”,“偉大”的含義。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喀喇汗王朝遺址

《黑燈舞》的“燈”字,依據史料記載,可能是與歷史文明中的“祆教”有關聯,因為祆教信火,頂火而舞則是一種宗教的祭禮儀式。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祆教人士

文中先前說過《黑燈舞》產生的兩個說法,這個“九蕊燈”剛好對應了這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為了紀念逝去的九位可汗,九個燈蕊分別代表著九位可汗的靈魂,第二個是為了為了紀念九位逝去的傳教士,著九個燈蕊也分表代表著九位傳教士的靈魂。

所以,我們將《黑燈舞》整體的文化含義解析出來,它的文化含義就是紀念九位偉大可汗或者紀念九位偉大的使者的舞蹈。


第三,《黑燈舞》的表演工具以及服飾

《黑燈舞》的表演工具主要是“瓷燈”,和“羊骨”,瓷燈到了後來發展成為了金屬的鐵燈,右手所持一定要是羊骨,表演的時候身上佩刀,短靴,我們都知道陶瓷是中原文明的典型象徵,而對羊的喜愛以及佩刀、穿靴,這些都是典型的遊牧文化象徵,所以我們不僅能得出《黑燈舞》有中原文化的成分。並且是這兩中文化互相溝通的“產物”。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黑燈舞》用的瓷碗

《黑燈舞》,舞者身上穿著當地男子的長袖、無領、裸露頸脖、開襟襯衫,胸前有哈密地區傳統圖案,色彩鮮豔,腰繫寬邊,繡有大量圖案,紋飾的腰帶,左右兩側分別跨一布錢袋和帶鞘短刀,下身穿多為深色的寬檔布褲,便於舞者頂燈做出各種艱難動作。


第四,《黑燈舞》的音樂,唱詞,以及舞蹈。

在音樂上,《黑燈舞》的音樂主要要是採用哈密木卡姆中的《夏扎代霍伽木》曲譜,音起即唱,整個曲譜可分為四個部分,初始音樂節奏,旋律較為舒緩,其後慢慢加快,後進入整個曲子的高潮,通常在高潮聲、音都戛然而止。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聽著《夏扎代霍伽木》而舞的少數民族舞者

在唱詞上,哈密黑燈是典型的“歌、舞、樂“一體的綜合表演形態,其歌詞以當地民歌、民謠為體,兼有少量的古典詩歌和諺語,其創作者都是當地的勞苦大眾,內容主要表現男女的情愛和封建奴役下百姓心中的苦悶,由於源於民間,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所以哈密黑燈舞的唱詞具有隨意性,口語化的特點,是哈密少數名族處於“無意識”的自然產物。譬如說:

祖籍本在哈密鄉,世世代代做牛羊,只因居住此土中,血汗滴滴付東流,長夜慢慢不見曉,不遂人意任煎熬。暴雨來打可憐人,猶如野兔落荒郊。

在舞蹈上,表演剛開始,舞者以大二位腳姿態,立於麥西來普的中央,或者從麥西來普場地之外隨著演奏者的節奏,左手扶持燈狀,右手為挑燈姿態,緩步踏節奏舞入麥西來普場中,開始隨著音樂聲跳舞而起,有時舞者也會走到某位觀眾跟前,手插腰間,前後微微動肩,慢慢單腿跪在觀眾面前、互動。


第五,哈密《黑燈舞》從宮廷傳入民間

在經過哈密《黑燈舞》藝人們的不斷探索和創造下,《黑燈舞》不僅僅在宮中為回王進行表演,他們也開始進入到民間進行表演,並且在回到民間後,這些藝人又開始進行自我的藝術創造,《黑燈舞》作為藝人謀生的一種方式,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因藝人自身的謀生方式發生了轉變,哈密《黑燈舞》逐漸從宮廷舞蹈轉變成為民間舞蹈,在如今的表演中,哈密《黑燈舞》使臺上和臺下都洋溢成歡樂的海洋。

哈密《黑燈舞》,一支來自於西域的宮廷舞蹈

古哈藝人



總結:哈密是哈密漫長曆史文化流變的一個縮影,在整個新疆多元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歷史價值和地域情感,對它的表演形態和文化清源,是為現實舞蹈舞臺表演藝術創作提供妥帖的文化依據,是為了找到舞蹈藝術創作真實的文化母體,是為了讓我們重新反思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舞臺藝術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粗暴背離,對民族情感的簡單理解,對傳統舞蹈、現代舞蹈的一味混淆、雜糅,致使傳統面目不清,因此,我們要繼續將《黑燈舞》傳承下去。


參考:(黑燈舞——流傳到民間的哈密回王宮廷舞蹈,黃適遠)

( 哈密《黑燈舞》清源分析 ,吳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