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本書:《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著述此書,想要幫助更多的人們,正確面對缺陷,處理人生問題,避免人生失敗。他認為人生問題都可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而對這三類問題的錯誤回應,是由於人們對人生意義的錯誤解讀,從而樹立了不恰當的人生態度,最終導致不當行為。作者指出,人類從出生就開始對人生意義探索,從出生就想弄清楚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成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是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對人生意義形成正確認識,並讓這種錯誤一直髮展。之所以沒有對人生意義形成正確認識,樹立正確人生態度,是因為人們為了擺脫與生俱來的自卑感走上了歧路,不是通過發展與人合作的精神,而是追求不合理的優越感,如戰勝假想敵,詆譭別人或自我中心。

推演至此,作者進一步十分明確指出,只有學會與人合作,為人類發展貢獻自己力量,才能形成正確人生態度,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即“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這其中與人合作在童年時期就要得到培養。如果沒有在童年時期養成良好合作精神,容易誤解人生意義,不會發展責任感和獨立性,就無法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

家庭和學校是培養合作精神的重要場所。在家庭,母親首先要讓孩子信賴她,然後將這種信賴延伸到父親身上,再延伸到整個社會。父親要關心妻子,與妻子合作,共同承擔養育孩子任務。父母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寵溺或冷落任何一個孩子。在學校,教師不僅要教會孩子謀生的本領,還要教育孩子有為社會作貢獻的思想。教師要和學生親密相處,警惕自己對孩子思想的限制。總而言之,家庭和學校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中的一員,讓其成為人類平等中的一員。這樣,孩子今後才有勇氣和信心面對人生的挫折,處理好職業,交際和婚姻三大事情,才可以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自身就不再有自卑和挫敗感。

掩卷而思,有些想法不禁湧上。一,人的精神為肉體運動指明方向,肉體反過來會影響精神。那麼,對待孩子的行為要謹慎。當孩子行為出現錯誤,不要急於否定,而是要想方設法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它有什麼目標,承載什麼情感。只有越瞭解行為背後的目標,才能越容易和孩子發生共情,從而更好幫助孩子改正自己思想上的錯誤,最終引起行為的真正改變。二,作者提供了兩條理解一個人的途徑,早期記憶和夢境。夢的解析,對於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比較難操作,但我門可以通過自己或他人的早期記憶,更好覺知自己和理解他人。因為“記憶都不是偶然存在,每個人都是記憶認為有用的東西,並用記憶告訴或提醒自己。”我門可以依據早期記憶,嘗試判斷人對自己地位的認識,如是否弱勢,是否安全,是否受到重視等。(以後孩子談對象,可以給他建議多多瞭解對方兒童時期的早期記憶,呵呵)三,我門的文化氛圍從學校開始就是基於競爭。自卑心理的產生往往是由於不恰當的比較,家長的焦慮也往往因此而起。超越自卑,關鍵調整價值尺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價值,只要我們所做的事情不影響他人,我們有承擔起我們自己的人生責任,我們就可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