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朝鮮古代服飾

在世界外交歷史的舞臺上,中國從古至今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令人耳熟能詳的包括新中國的乒乓外交夫人外交熊貓外交。在古代中國,外交方式也是不計其數。秦漢時期,有國與國之間互送質子和消弭大會的出現;隋唐時期實行和親和番政策;明清時期存在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而鮮為人知的是其與朝鮮的服飾外交。

從古至今,衣冠文化是任何一個民族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此對衣冠方面的認可也是對文化認可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所以明朝與朝鮮的服飾外交實際上也是兩國之間的文化上的交流。那麼今天就一起跟著小編的步伐,從《明實錄》朝鮮賜服看明朝與朝鮮之間的服飾外交吧。

一.明朝與朝鮮進行服飾外交的原因

1.禮儀文化在外交中的需求

中國素來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禮儀無疑佔了大部分比重,而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上交際的必須品。在中國內部,禮儀文化從宗教傳統、社會道德和家庭風俗為出發點,影響著中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而這最初源自於封建社會。

在封建社會中,古代帝王通過禮儀文化,來間接控制著人民的思想、言論和行為,從而使國家安定,社會有序,並使得人們存在著一種尊卑和貴賤的差別。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不僅在國內以禮治國,且在對外交往方面同樣奉行“夷狄奉中國,禮之常經;以小事大,古今一理”的“華夷一統”思想,《明實錄》中提及:“惜帝王之治,天下凡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尊安,四方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失綱,天下兵徵者十有七年,四方暇遠,信好不通”。

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了冠服制度,而明朝之時,又一次對冠服制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與限制。因此對外國君臣的服裝做出規定能體現明朝極強的統治力,從禮儀上來體現對外關係上明朝的地位,這是禮所包含的中國傳統觀念在對外交往上的體現,更是明對朝鮮賜以冠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朱元璋

2.對前朝冠服給賜制度的傳承

在明朝之前,已有多個朝代存在著對朝鮮族賜贈冠服的先例。這段關於冠服制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北魏435年間,高麗曾經向北魏皇帝“奉表進貢方物”,而作為賞賜,太武帝賞封高麗王璉為高麗王,並且獎勵高麗皇室貴族一些冠服和車騎等物品以代表中華文化。而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贈賜冠服逐漸開始成為中國與朝鮮國之間的一個重要的往來方式。

時至元朝,便開始加強了對高麗的控制。元朝統治者開始要求元朝的附屬國度必須按照元朝的模式來對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其中包括文化習俗、國家相關制度等方面。於是,除了對高麗繼續進行冠服給賜制度外,元朝要求高麗國民必須身著胡服,嚴禁穿戴本國服飾,以便於加強對其的控制。

以至於明朝之時,出於傳承前朝傳統的原因,明朝繼續對朝鮮國實施服飾外交的手段,並能夠幫助王朝體現其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和威嚴,以便吸引更多的國家前來朝貢成為其附屬國,擴大自身實力。

3.為了獎勵朝鮮的朝貢

明朝與朝鮮之間的來往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的斷絕,再次恢復藩屬國和宗主國關係的時期為李氏朝鮮時期。而自李氏朝鮮成為其進貢國之後,其進貢的次數與派遣的人數都要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根據史料的統計,在22年的時間內,李氏朝鮮的進貢次數為89次,平均下來每年四次。

從這簡單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氏朝鮮對明朝的進貢次數之多,而又從側面反映出朝鮮對明朝的信賴與肯定,體現明朝在這一時期的繁榮發達與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確不可小覷。

由於在所有藩屬國中朝鮮是進貢次數最多的國家,因此明朝對其皇室人員以及使者大臣所賞賜的冠服也是最多的,

作為回賜或賞賜其來明朝朝貢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其實換個角度看,不僅僅是“禮尚往來”如此簡單,更是表達此時的明朝對朝鮮的尊重與重視,並且作為鼓勵其繼續與明朝保持友好關係的重要方法。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朝貢

二.明朝與朝鮮進行服飾外交的時機

1.明朝對朝鮮進行賞賜

明朝與朝鮮進行服飾外交的一種情況即為明朝作為“宗主”,為了擴大它的威嚴,會定期主動向朝鮮進行各種宣告,同時對其贈與一些冠服。而在這種情況下,具體又可以分為昭告、賞賜、酬、嘉獎等等七大類情況。

明朝在這些情況下對朝鮮進行賞賜,一方面體現了明王朝對朝鮮等國的友好態度能起到平定朝鮮平民內心中對明的波動和不滿的作用,從而驗證古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幫助明代帝王更好地“控制”朝鮮;而另一方面由於會在中國傳統節日時期對其進行賞賜,因此能夠更好地傳播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提高影響力。

2.明朝對朝鮮“被動”地進行賜服

這裡所說的“被動”,實為受到朝鮮使者的禮贈而賜服表示回敬。

而一般來講,作為明王朝的附屬國,朝鮮派遣使者的原因一般可以分為貢獻、賀和請乞等五大類。首先所謂貢獻,顧名思義是每到一定時期便必須嚮明朝進獻交納一定具有本國特色的相關物品,例如人參、文魚、犀象等等。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而明朝為了彰顯它的大國風範,制定了有關於此的

“有貢必定有賞”的原則,對主動進獻貢品的國家給予獎賞。根據有關記載記錄:“朝鮮國王李芳遠遣陪臣趙狷來朝,貢方物。賜金織文綺襲衣鈔幣表裡”。

而所謂的賀,顧名思義可判斷為祝賀。實際是每逢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以及朝廷的重大事件都會派遣使者前往明朝進行祝賀,而一般包括冬至、皇子誕生、立太子等等一系列對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意義較大的節日和事件。例如根據史料記載:“朝鮮國王李隆遣陪臣議政府右議政慎守勤等貢方物馬匹,入賀即位” 在上述的情況下,由於受到朝鮮國的主動來訪,明朝藉此機會以一些冠服作為代表明文化的禮品進行饋贈,從而藉此達到賜服的目的。

三.明朝的賜服外交的特點

1.體現出嚴格的階級性質

這種階級性質,是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特點的完美體現。

儘管明朝進行賜服的對象範圍十分廣泛,但是縱觀整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有較大部分是國王以及其皇親貴族和高級官員。並且不但如此,在這些貴族的賜服之中,又根據不同的身份,賜服的服裝有著較大的差別,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中的等級制度。

根據史料記載:“永樂間,給國王冕服九章、圭玉等,王妃珠翠七翟冠,紅絲大衫,素寧絲圓領霞皮金墜,又給綾絹茄藍香帽珠等物”,對國王和王妃如此珍貴的嘉獎便足以說明其嚴格的階級性質。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明朝官服

2.對朝鮮皇室人員的冠服制度與冊封制度結合

何為冊封制度呢?即為對附屬國的新王進行認可與冊封。每逢朝鮮新王要繼承王位,必先向大明王朝派遣使者請求冊封,若是明朝君王認可,則會派遣使者到朝鮮送達詔書並且贈予相應的冠服,以表示宗主對其的認同。

根據史料記載,“景泰三年秋七月丙辰,朝鮮國王李珦卒,遣使來告哀。命內官金興、金宥往弔祭,賜珦諡恭順。遂封棋世子弘暐為朝鮮國王,賜冕服、誥命”。在這樣的特點下,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也隨之流傳到了朝鮮,對朝鮮的政治方向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在朝鮮文化中表現出文化認可性

朝鮮與明朝兩國在交往過程中可謂有起有落,這從《明實錄》中不同君王對朝鮮進行冠服給賜的次數能輕易看出,但在這種

“過山車”式的交往過程中,隨著明朝服飾的逐漸向朝鮮傳播,朝鮮也由開始的不認可演變為後來的強烈的認同感,並且在未得到明朝冊封的情況下已經使用在前期獲得的明朝的衣冠服飾。這便是所說的“文化認可性”。而在隨後的一次冊封之後,朝鮮王朝國王冠服體系已基本完備。由此可以看出,這段服飾外交在歷史上對朝鮮的傳統服飾文化有著不言而喻的影響。

古代服飾交流:透過《明實錄》,聊聊明朝與朝鮮的“賜服”外交

朝鮮官服

四.總結

中國與朝鮮從古至今都比肩而立,在歷史的舞臺上更是有著不少相互交流的互動,而服飾外交正是這其中十分閃耀的一個畫面。明朝通過對朝鮮進行服飾外交,不僅擴大了自身在世界範圍內的威信,增強了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而且將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和傳統政治理念帶到了朝鮮地區,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向朝鮮人民群眾表達了中國的深切友善之心,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而對朝鮮來說,作為附屬藩國,他們在接受中國文化薰陶的過程中也豐富了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併為他們自身文化的塑造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基礎和外來文化的交融,對朝鮮本國的服飾習慣有著不言而喻的影響。總的說來,兩國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借鑑必定是中國乃至世界外交史上的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

參考文獻:《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