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出門三件寶:幹饢、葫蘆、大皮襖。一隻普通的葫蘆,有著非凡的實用價值。

過去,維吾爾老鄉們把整個的葫蘆曬乾後,在頂部打一個小孔,用玉米芯做成塞子,就成了天然的“保溫瓶”。出門時把一隻裝水的葫蘆掛在腰裡,密封性能很強的葫蘆,冬天能保溫,夏天即使外面的氣溫再高,葫蘆裡的水卻依然清涼。當地人認為喝裝在葫蘆裡的水不僅解渴,還能強身健體。他們將葫蘆視為天然容器,它們的密封性好,潮氣不易進入,存放東西不會變質,因此,萬能的葫蘆又成了鹽罐、油壺、煙具、保存谷種等的容器。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上個世紀的維吾爾族婦女揹著葫蘆去打水。(資料照片)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1987年新疆塔里木綠洲的巴紮上,小商販們用葫蘆做容器兜售酸奶。


葫蘆在我國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並將成熟以後發黃的葫蘆一剖為二,就成了兩個水瓢,放在水缸裡還不會沉底兒。葫蘆被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百姓廣泛應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在7000多年前人類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而且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

在新疆的廣闊綠洲中,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有在各家庭院裡種植葫蘆的傳統。葫蘆在大大小小的院落裡留下了一片陰涼,葫蘆藤蔓還能發出一種特有的氣味,驅使蚊蠅遠離庭院。現在在喀什老城一棟棟土黃色的民居的屋頂上,也常常能見到蜿蜒的藤蔓下掛滿了葫蘆,給這片單調而又擁擠的老區增添了綠色的生機。

過去在喀什巴紮上還有專門的“葫蘆巴扎”,人們將自家種植的葫蘆拿到巴紮上亮相,還要舉行有趣的葫蘆“選美”活動,比比誰家的葫蘆三個肚兒,誰家的葫蘆脖子長,誰家的葫蘆肚子大……只有那些形狀奇特、與眾不同的葫蘆才能獲得當年“葫蘆王”稱號。新疆維吾爾族庭院中種植的葫蘆多為亞腰葫蘆、吊葫蘆等,體積很大,最大的直徑可達40cm以上,高度可達到50cm以上。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在各種金屬、陶瓷等容器琳琅滿目的今天,葫蘆作為生活用品逐漸退出了塔里木人的生活。舊情難忘的維吾爾人請來能工巧匠們,經過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濃彩重抹的繪畫,有一些葫蘆不作任何修飾,就作為精美的藝術品葫蘆擺放在了民族手工藝品的店鋪裡。新疆的葫蘆從古樸的生活用品,一躍登上了民族手工藝品的殿堂。

在喀什老城,買買提依明•阿巴拜克每天一大早都會打開那個斑駁老舊的店門,拿出一把用犛牛尾巴製作成的毛撣子,邊撣去樂器和葫蘆上的塵土,邊迎接著趕早進店的客人。顧客進門帶進的微風,乾透了的葫蘆便開始在空中輕輕地搖晃,為這間不大的樂器商鋪增添了幾分韻律。在他的樂器商鋪裡,除了掛滿房間的各種民族樂器外,吊掛的各種葫蘆也隨處可見。葫蘆有精心烙燙刻出裝飾紋樣的,有濃彩重彩繪出花卉造型的,也有保持原汁原味不做修飾的。

老城的另一家店裡,努爾·買買提坐在一隻葫蘆前,一把電烙鐵在一隻乾透了的葫蘆上游走,冒出一絲青煙。這裡是喀什老城改造後新闢的畫廊街,一群土生土長的維吾爾族藝術家,用他們的畫筆和烙鐵裝飾著葫蘆。如今,經過不斷地創新,新疆葫蘆手工藝品已經形成鮮明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也凸顯出新疆特有的多元文化的審美情趣。加之新疆的葫蘆本身獨特的造型,為葫蘆工藝品提供了上好的原料,新疆的葫蘆手工藝品具有了明顯的地緣文化特色,造型、內容、技法等各方面都體現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反映出新疆多元文化融合的地緣特色。在喀什老城許多民族工藝品小店裡的顯眼位置,都懸掛著幾隻這樣的葫蘆。新疆的葫蘆手工藝品表現內容廣泛、文化內涵寓意深遠,造型獨特、民族特點鮮明,藝術表現形式、技法多樣,裝飾性強、藝術特點鮮明。但不論怎樣雕飾,這些葫蘆依然透著古樸,總讓人想起在塔里木綠洲、荒漠間那些關於葫蘆的故事。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掛在喀什老城的葫蘆,從生活用品變身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