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讓自己慢慢變富

有個朋友跟我講了他最近的遭遇,前幾年在大公司上班,工作穩定福利好,還有名企的光環。本以為會一直這樣下去,誰知道公司突然砍了一個業務,於是他被裁員了。他算了一下自己的車貸房貸,再想想臨近年關本來各項花費就多,於是投了簡歷試試運氣。

照理說自己這麼資深應該工作不難找,誰知最後,他竟然被一個剛畢業一兩年的小夥子比下去了,最本質的原因是,那個剛畢業的小夥子工資比自己便宜太多。

他這才悟出一個殘酷真相——在職場,從來都不是你越老越值錢,大部分沒有核心資源的職場人,只會越老越不值錢。人到中年的你,拿什麼跟那些精力旺盛還比你便宜的年輕人拼?

國內近期公佈的宏觀數據都不及預期,10月份的PMI數據也是在50的榮枯線以下,前幾年還講全民創業,現在大家都不敢隨便辭職了。

數據顯示,今年有400多家房地產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可想而知,就連互聯網大廠京東、滴滴等也頻頻爆出裁員的新聞。

美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學會讓自己慢慢變富

紀錄片《美國工廠》裡也提到,因為經濟效益不好,通用撤掉了在美國俄亥俄的工廠,導致當地大量工人失業,其中有些工人因為還不上貸款,房子被銀行收回,只能寄居朋友家。

目之所及,全世界都處在經濟下行的通道。因此,絕對沒有你以為的鐵飯碗,沒有你認為的永遠穩定上升。

如果你的收入還只靠死工資,那麼基本上就處於危險邊緣。一旦失業,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相反,如果你掌握了投資理財的技能,在工作之外擁有可觀的被動收入,那麼生活將擁有更多選擇。

就像前段時間大熱美劇《致命女人》性感尤物劉玉玲,她有一個“fuck you money"理論,意思她會一直努力掙錢存錢,碰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者被老闆解僱的時候,她可以大膽地說一句,fuck you 。

說到理財,你可能會有說“等我有錢了再理財”——這是對理財最常見的誤解。

其實每個靠理財致富的人,一開始的本金並不多,但長期下來收益卻超出你的想象。

假設你在28歲的時候,每個月定投2000元,每年收益按7%的複利計算(這個收益率並不難)——在你38歲,48歲,58歲的時候,你將分別擁有35萬,105萬,242萬。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10萬塊,每年投資收益率達到10%,不到25年,這10萬就能變成100萬。這就是複利的神奇。

反面教材是深圳白石洲的拆遷戶暴富,獲得數億的拆遷款,但卻用幾天內在澳門輸了個精光,最後落得跳樓的境地。可見,一個人如果缺乏理財的思維和能力,有再多的錢最後也不是自己的。

賺錢,本質上是認知的變現。不是你沒錢,而是你不懂理財的奧秘。

理財,說簡單也簡單,也難,也很難,最重要的是從當下開始執行。每天花一點點的時間,學習一些理財的知識,哪怕嘗試從基金定投開始做起。一點點的,學會讓自己慢慢變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