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公司:疫情之下幾乎沒什麼損失

像《孤單的美食家》。男主五郎不僅是美食家,同時也是“企業家”。一家小公司,一個工作室,一人談生意。過著孤獨但愜意的生活。

疫情期間,對於這類小老闆來說,損失是微乎其微的。沒有高昂的房租,員工工資。不會擔心復工,不用採購大量防護物資。雖然發展有限,但風險可控,壓力可控。一個人的公司,挺香!

一個人公司:疫情之下幾乎沒什麼損失

圖片來源互聯網

王偉(化名)

一位10歲開始就拿著相機到處拍的90後。大學畢業後就職一家知名的攝影機構。5年打拼下來小有名氣,小有積蓄。

有一段時間由於沉迷遊戲而耽誤了工作被老闆“忍痛割愛”。還好這些年積累了不少客戶資源,離職出來以後也沒閒著。圖片拍攝、視頻攝影、後期製作全是他獨自完成。沒人發工資只能靠自己。遊戲不沉迷了改沉迷工作了。

在朋友的建議下,19年個人獨資成立了一家傳媒公司,準備發展壯大。可是至今公司還是他一個人。

問他如何能耐得住寂寞?他的回答是:不想再被約束,也沒能力約束他人。業務技術是把好手,但管理還差點火候。就這樣一個人挺好。

一個人公司:疫情之下幾乎沒什麼損失

圖片來源互聯網

張莉(化名)

專業是酒店管理,從北京實習回來後就沒再碰過酒店行業。一個女孩子,形象還不錯,不想再拋頭露面。回到家鄉後呆過報社、商貿物流、家居公司、培訓機構。做的都是基層行政工作。無聊又輕鬆,她也樂在其中。14年又跳到一家建材公司做辦公室主任。職位上了檔次,工資也有小幅提升。但乾的還是她“拿手”的行政工作。

因為公司銷售崗位流動過於頻繁。老闆準備給這位辦公室主任加加擔子,兼任銷售經理。平時她也留意到銷售的收入還不錯就答應了。而這樣一個普通的職位調整,卻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轉折點。

現在看來她拿手的並不是行政,而是銷售。不卑不亢、口齒伶俐、勤奮好學、業績拔尖。老闆為了留住這位人才還給了公司股份。不過因為年終分紅老闆出爾反爾。最終分道揚鑣。

離職後她註冊了一家個體工商戶。靠著之前的人脈和必要的廣告,就把生意做起來了。客戶聯繫她要貨,她聯繫廠家發貨。當起了一箇中間商。疫情期間雖然沒有了業務。但除了吃喝幾乎沒支出。疫情過後要各地要搞大基建,她正盤算如何抓住這波紅利。

陳丹(化名)

家境條件不好,幸得心靈手巧。初中剛畢業就拜了師傅學裁縫。一干就是十年。

她和師傅的裁縫店在鎮上。剛開始那會有街坊鄰居照顧,手藝口碑都不錯,生意也還馬馬虎虎。後來,電商下沉,便宜實惠。而小店只能做簡單的衣褲和縫縫補補。一直處在艱難維持狀態。還好姑娘年輕,接受新事物快,漸漸地再嘗試創新改變。

在新聞聯播和短視頻哪裡,姑娘發現‘中國風’開始被大家所關注。旗袍漢服很多年輕人都在追捧。決定嘗試‘中國風’服飾定製。局外人都很懷疑,看似風口,但受眾極小。大街上幾時見過身著這樣服飾的人?但姑娘明白。有,還不少。

邊學邊幹,但非閉門造車。利用短視頻平臺,把學習經驗、製作過程、選料選材等內容進行分享。慢慢的就有了流量並開始形成轉化。線上來了生意,小店和她也就踏實下來。

18年鎮裡開發的旅遊項目正式運營,迎來大量線下人流。小店的獨特引起了大家的圍觀,還成了當地的一個“打卡地”。不敢稱為“網紅”的她,心裡肯定是火紅的。

春節訂單剛做完,線上又轉化了幾個。別人為復工著急上火。而她就壓根沒停過工。

一個人公司:疫情之下幾乎沒什麼損失

圖片來源互聯網

陳飛(化名)

41歲的職場老油條,在單位除了會拍領導馬屁啥也不會。17年因為單位業績不好被優化了。

出來以後正事不幹,整天拉著朋友大談創業論,致富經。每天都有新想法新思路,談得入骨三分頗有道理。這位“嘴上的王者,腳底的青銅”之前沒做創業導師,成功學家真是太可惜。

去年終於下定決心開始搗鼓智能家居。在某個高端建材市場旁邊的寫字樓租了個小單位。展廳和公司都搞起來了。他負責業務和技術,老婆當財務。

幹起正事來倒也勤奮。樓上樓下的家裝公司,賣場裡的家居店面挨家挨戶的跑。三個月後還是被他跑出不少別墅洋房的大客戶。也難怪,他嘴上那一套一套的東西,人家挺愛聽。雖然公司只有兩個人,可大小是個老闆,也招人待見。和這些大客戶私底下還成了朋友。

這幾個月陪老婆、陪孩子、陪父母。和朋友闊論疫情過後的行業發展。不亦樂乎。

一個人公司:疫情之下幾乎沒什麼損失

以上都是作者身邊的真人真事。相信這樣的“一個人公司”應該不在少數。可能有人會對他們不屑一顧。但擁有一技之長,手握人脈資源,背靠廠家支持。未來不敢說,起碼現在而言他們擁有自己的立足之處。

無論大企業還是小公司,都應時刻清醒,量力而行。即使面對危機也能從容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