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終有報”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嗎?如果是,你還會行善嗎?

無論我們是說人性本善也好,本惡也罷,善惡總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

我們說一個人是善良的,總是因為他做了什麼具體的事情,體現了他的善良。如果你認為性本善也無妨,你完全可以把這行為認作為善的發揮。

從而相信性本善的信念和行為表現的善相輔相成,沒有後者很難形成我們相信性本善的信念。

當然這是我們普通人而言,有些人可完全不需要這些媒介就有了性本善或性本惡的信念,比如哲學家們。

善有善報的直接體現就是,我們在行善事的時候獲得了良心的嘉許,感受到的輕鬆之感,特別是面對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所給予的善行。

而當我們善性是功利性的,比如扶老人過馬路,只為了俘獲傍邊的女朋友的心,或者看衣著那老人不是一般人。

這種企圖獲得別人的回報或意圖,就直接抵消了良心的肯定,即使做了善事也不是來自於良心肯定而有輕鬆愉快,只是假象得到回報之後自己的心裡滿足。

“善惡終有報”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嗎?如果是,你還會行善嗎?

這裡又不得不說良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雖然我們總是用這個詞。在我看來,良心就是我們記憶中對過去的行為是否會造成他人痛苦的一種感受。

比如還是扶老人過馬路這件事,帶有功利性的目的使得這種行為被看成是一種交換,即我助人人,人人助我,並且是否能夠實現功利性目的取決於別人是否有回報之心和一些偶然因素。

甚至也有這樣一種情況,扶了嚴重的老人,並送到了醫院,還提前支付了醫藥費,而事後得知老人真是個富人,就多方面暗示老人應該加倍回報自己。

這時候良心就會介入,告訴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主動索取意味著強迫,使得之前的善行變成了惡行而受到良心的譴責。

也就是說,好人在行善事的時候,並不是以期待得到回報為目的,而只是為了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因此良心的嘉許就是對這種善行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報,通俗一點也可以說叫做心安理得。

“善惡終有報”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嗎?如果是,你還會行善嗎?

對於惡,如果直接造成了別人的痛苦,那麼會直接受到良心的譴責,使得心神不寧,因此會變得痛苦,這就被看作是惡有惡報。甚至如果看到別人有難而無動於衷,也是如此。

有些人之所以無惡不作,因為他們覺得戰勝良心的譴責是一種勝利,畢竟良心的譴責是否定我們的行為。甚至行惡之人通常並不覺得同等程度的惡行並不會帶來同等程度的惡報。

而那些聖人,不斷為善,到最後是為了善而行善,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就像一開始所說的那樣,我們相信性本善的信念是和我們做出善行是相互促進的,做的善事越多,得到良心的嘉許的頻率就越高,從中體會到的輕鬆和快樂就會越頻繁,而這種感覺就被看作是純粹的善有善報。

“善惡終有報”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嗎?如果是,你還會行善嗎?

不過無論你持何種信念,對於什麼樣的行為是善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惡的,並沒有一個標準。

有人認為善惡取決於行為的動機和意圖,有人覺得是行為本身,有人覺得是行為的結果。

還是拿扶老人這件事來說吧,如果行事之前就抱有對回報的期待,通常被看作不是善行,這就是認為善惡取決於行為的動機和意圖。而有的人不在乎別的,就看你有沒有扶老人。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老人摔倒了就適合立刻扶起來,有時扶起來會適得其反,加重老人摔倒的痛苦,甚至造成死亡,以至於找來指責,就是常說的好心辦壞事。

總的來說,只有非功利性的善行,才會得到良心的嘉許。在我看來,這才是善有善報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