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清朝皇帝卻是瘦子?

謝鑫


說明朝的皇帝大多數是胖子,這話其實也並不客觀,因為明朝的皇帝並不都是胖子,胖子是少數,但是明朝的皇帝中,確實有幾位實在是胖的出名,雖然朱元璋是個典型的瘦子,但是他的子孫在習慣了皇家養尊處優的生活後,就開始如同自己的姓氏一樣,胖的一發而不可收拾了。明朝的皇帝要說最胖的前三位,應該要數明仁宗朱高熾、明神宗朱翊鈞和福王朱常洵以及其子弘光帝朱由崧了。清朝的皇帝雖然普遍偏瘦,但是有一位確實非常胖的,那就是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那麼明朝額這幾位胖子有什麼故事呢?清朝皇帝為何偏瘦呢?下面我們就來淺談一下。

大明史上的“三胖皇帝”:

要說明朝歷史上的第一位胖子皇帝那明仁宗朱高熾就絕對是首當其衝了,明仁宗的肥胖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這一點《明史》和《明仁宗實錄》都是毫不諱言的,明仁宗也因為這一點而不被其父明成祖朱棣所喜愛,明仁宗朱高熾因為肥胖,所以無法騎馬,並且還患有“足疾”,根據記載,他的所謂“足疾”就應該是現代疾病中的痛風。這樣的身體狀況讓他無法隨同其父朱棣外出征戰,反而漢王朱高煦成為了明成祖隨行出征的兒子,朱高熾的肥胖讓其儲君的地位一直岌岌可危,就連他的太子妃張氏也深感憂心,張氏最終決定用“減膳”、“多動”等方式幫助朱高熾減肥。由此可見朱高熾的肥胖程度有多麼嚴重,我們從流傳至今的畫像上也不難看出朱高熾的肥胖。明永樂二十二年九月,公元1424年九月,朱高熾在戰戰兢兢的做了20多年儲君後終於登上皇位,史稱明仁宗洪熙帝,但是明仁宗登基後僅過了八個月時間便病逝了,其實這都與其過度肥胖不無關係。

除了明仁宗朱高熾之外,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的肥胖也是非常出名的,萬曆帝喜歡大吃大喝,因又是個非常懶惰的人,因此其肥胖就在所難免了,據說萬曆帝的肚子非常大,以至於走路都需要兩個太監拖著肚子才能夠前行。這個傳言雖然有些誇張,但是這確實從側面反映了萬曆帝的肥胖。萬曆帝還將他的肥胖基因完整的遺傳給了他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這位以貪婪、昏聵、肥胖並稱的福王最終則被李自成的農民軍俘獲,將其殺害後與鹿肉一起烹食,稱其為“福祿宴”。萬曆皇帝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慘死,不知作何感想。明朝滅亡後,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在馬士英等人的擁立下於南京宣告繼承大明帝位,這便是歷史上的南明弘光朝廷。弘光朝廷。這位曇花一現的弘光帝也是出了名的肥胖。

清朝最胖的皇帝嘉慶帝:

清朝的皇帝可以說肥胖的很少,最多就只能算作魁梧,但是清朝有一位皇帝確實非常胖的,他就是乾隆皇帝再三抉擇選出來的繼承人--嘉慶皇帝,從流傳至今的畫像我們可以看出,嘉慶皇帝確實是一位非常肥胖的皇帝,據說嘉慶皇帝在夏天時非常難過,尤其是在召見大臣奏對之時,經常汗流浹背,但是嘉慶皇帝作為一位皇帝來說,個人修養非常不錯,儘管因為肥胖而大汗淋漓,但是面對大臣,他總是正襟危坐,也不讓侍從為其扇扇子,直到大臣奏對完畢退出後,嘉慶皇帝才會讓太監侍從等為其扇扇子降溫,沒到炎炎夏日。嘉慶皇帝也和很多清朝皇帝一樣,或是去圓明園避暑,或是去避暑山莊納涼,總之,悶熱的紫禁城,嘉慶皇帝夏天很少在。

公元1820年9月2日,61歲的嘉慶皇帝突然去世在熱河避暑山莊,關於嘉慶皇帝的死,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但是在眾多原因之中,最為靠譜的就是嘉慶皇帝的“中暑去世說”當時正值夏日炎炎,年邁的嘉慶皇帝在長途勞頓後,突然中暑去世,這也與其肥胖不無關係。

清朝皇帝普遍偏瘦的原因:

清朝皇帝除了嘉慶皇帝之外,基本上是屬於普遍偏瘦的,太祖、太宗兩位皇帝虎背熊腰,長相魁梧,但是絕對不屬於肥胖之列,因為常年的隨軍出征作戰,讓清朝的這兩位開國君主保持了強健壯碩的身材後世君主中,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也都不胖,屬於中等身材,道光以及之後的清朝君主身材都是非常清瘦的了,尤其是道光皇帝,根據留存下來的照片不難看到,道光皇帝瘦的雙頰上顴骨凸顯,道光皇帝的清瘦既與其體質有關,更重要的是其刻薄節儉的生活作風習慣所導致。那麼清朝皇帝為何偏瘦呢?

主要是因為清朝皇帝們的出身,清朝皇族都是滿洲貴族出身,滿洲人善於騎射,也熱愛騎射,戰爭年代自然不必說,到了入關統一中國後,為了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清朝皇帝幾乎年年舉行名為“木蘭秋獮”的皇家圍獵活動,清朝的皇帝們在這些活動中獵獲的獵物數量也是非常可觀的。此外,清朝皇帝對於自身要求也非常嚴格,常年的勤政勞作也讓他們的身體難以胖的起來,運動量大加上工作強度大,兩個原因造成了清朝皇帝身體普遍偏瘦。


歷史微書


因為沒有兩朝皇帝的身體健康數據,只能根據已知的歷史事實來推測,我認為明朝皇帝比較胖,清朝皇帝比較瘦,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遺傳因素。兩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相比,朱元璋就此努爾哈赤胖!關於朱元璋真實長相,我認為北京故宮收藏的朱元璋畫像,不是真正的朱元璋本人,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朱元璋畫像,才是朱元璋本人。在此不作過多論述。遍觀兩朝帝王畫像,很明顯看得出來,明朝皇帝是比清朝皇帝胖的,這是其一。另外之所以說是遺傳因素,還有一個年齡可以用來佐證,明朝皇帝年齡最大的是朱元璋,活了71歲,請注意朱元璋是壽寢正終老死的!而努爾哈赤活了68歲,卻是被袁崇煥的大炮打傷致死的!清朝皇帝年齡最大的是乾隆,活了89歲。明朝壽命最短的是天啟朱由校,活了23歲。天啟可不是貪女色折了壽數,天啟不愛女色,愛做木工活,按說這個愛好不至於對身體有害,但是他卻只活了23歲。再看清朝最短壽的皇帝,是清穆宗同治,愛新覺羅載淳,眾所周知同治是嫖娼染上梅毒而死,只活了20歲。明朝共16位皇帝,平均年齡為53.5歲。清朝共12位皇帝,平均年齡為42.2歲。所以據此得知,明朝皇帝比清朝皇帝胖,是遺傳所致,胖子一般容易得三高,從而引發各種病症,所以壽命較短。

第二,生活習俗不同,大家知道明朝皇帝是漢族人,而清朝皇帝是滿族,在當今社會生活習慣沒有多大差別。可是在幾百年前差別是很大的,就好比現在生活在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大山深處的窮苦地區之差別,中原漢族是靠耕種維持生活,而幾百年前的滿族卻是靠狩獵維生的,儘管後來清朝得了天下,但是騎射的習俗還是要比明朝皇族要強很多的。運動肯定不容易發胖,反之,胖子也不愛運動。這也應該是明朝皇帝比較胖,而清朝皇帝比較瘦的原因之一。

第三,皇位之爭所致,愛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帝位之爭,是不能和清朝比的。看過清宮電視劇的都能說上幾段,四阿哥,十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等等,都是為了爭奪繼承皇位,明朝沒有這麼多的爭鬥,即便爭,也是文爭,而清朝皇子們除了暗爭,還要比試騎射的,話又回到運動和胖瘦的關係上來了,為了帝位,練好騎射肯定是有幫助的!說到底還是生活習慣吧。











JSDD


我來回答。

首先說一下,這個題目有點偏頗,歷史上明朝的皇帝不全是胖子,比如武宗朱垕照、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而清朝的皇帝也不全是瘦子,比如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高宗弘曆、仁宗顒琰。當然,從明朝皇帝胖子比例高、清朝皇帝瘦子比例高的角度說,題目也沒有錯。

看過去的皇帝模樣,完全是依照畫像來的,但畫像不是照片,其寫真程度真的不敢恭維。以明朝為例,朱元璋被畫成了地包天,不管他本人是不是,畫成這樣子也算是畫師活膩味了(肯定是後面補畫的,或者民間畫像,朱老大本人絕對沒看過)。不過,明朝皇帝懶政者多,又喜歡錶現為雍容華貴,畫師刻意畫的胖一點,略顯富貴罷了。反過來說,清朝皇帝勤政者多,這個時期畫師的風格與明朝相比,寫真度提高不少(跟現在比還是有差距),從人物畫像上看,更接近人物本身。




洪歌


中華五千年曆史,朝代更替,遵循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理念。在明清兩個朝代的比較中,從表面上就可以看出很大的差異。為什麼明朝大多數都是胖子?為什麼清朝大多都是瘦猴子?為什麼又這麼大的差異呢?我看來至這三點原因來。

明朝皇帝多少胖子,而清朝皇帝多少廋子這是為何?

第一點

朱元璋是通過起義而建立的明朝,貧民出身,大多數情況吃不飽。當上皇帝后就不同了,雖然說提倡節儉,但是有了吃飽的能力,自然會每餐吃的飽飽的,餓怕了嘛。所以明朝在飲食方面上不是很講究、很隨意,有什麼可以吃什麼,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胡吃胡喝容易發胖。


清朝雖說吃飯時候菜品多,但不意味會大吃大喝。他們在飲食上是有不少規矩的,他們不會吃飽,總會留有餘地。菜雖多,但是每樣菜只夾幾次,不管喜不喜歡吃,營養很均衡。




第二點

明代皇帝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培養。明代沒有嚴格的皇帝培養制度,同時也沒有皇帝的競爭機制,所以作為皇帝的候選人那種兢兢業業的精神氣遠不如清代。而清代自從康熙後,不再立太子,將來誰做皇帝,看皇子的表現,這樣的引入競爭機制之後,清代的皇帝更加勤奮,在加上清朝重視騎射,所以清代瘦子皇帝多。


第三點

明代作為一個漢人政權,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但遺憾的會出意外。這個意外往往會涉及不止一個皇帝。明代有好幾個皇帝幾乎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但鬼使神差的當上了,比如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就是大胖子。作為明代的皇家制度,皇族成員最好啥都不會,否則會被懷疑謀反,所以只好長肉了。而清代到同治皇帝才開始沒有直系繼承人的。


不過,明朝皇帝懶政者多,又喜歡錶現為雍容華貴,畫師刻意畫的胖一點,略顯富貴罷了。反過來說,清朝皇帝勤政者多,這個時期畫師的風格與明朝相比,寫真度提高不少(跟現在比還是有差距),從人物畫像上看,更接近人物本身。

而清朝皇帝大多都是勤於政事,雖然中後期沒有什麼優秀的皇帝,但是他們勤於政,也不昏庸。所以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也難怪清朝皇帝都很瘦。


歷史早知道


從明朝和清朝皇帝的畫像看出來,明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大胖子,只有朱厚照、朱由檢看上去沒那麼富態。從清朝皇帝的畫像來看,努爾哈赤,皇太極稍微胖一點,其他人看上去都十分清瘦。為什麼明朝皇帝大多數是胖子,清朝皇帝卻是瘦子?

  • 吃的好,自然就發胖

從明朝和清朝的民族組成成分看來,明朝的皇帝是漢族,當時居住的是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所以每天吃的好,睡的好。大魚大肉使勁兒往上補,山珍海味都吃膩了。想吃什麼有什麼,從現代人的觀念來看,明朝時期的皇帝大多數吃的都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天天這麼吃肯定就胖了。

  • 光吃不動,怎麼瘦

清朝的皇帝大多數基本上活動的區域都是在紫禁城,而且明朝的那幫朱理學影響深厚的大臣們天天屁股後邊跟著皇帝,稍微出了紫禁城一點就害怕出事。那麼天天不運動,那天身邊還有一幫人盯著你,這怎麼能瘦呢?還有明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坐著的,每天也不出去騎個馬散個步,發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 愛運動肯定身材好

清朝的大多數皇帝基本上都是愛騎馬愛活動的。清朝的先祖曾經是建州女真,他們是在馬背上打的天下,平時又十分崇尚打獵和武力,所以各個皇帝都是有名的運動健將。時清朝的每一個皇帝,每一年都要舉行獵場圍獵,這樣一場鍛鍊自身體能的運動,肯定會讓自己保持完美的體型。

總結評價

明朝的皇帝們天天想的都是吃了睡睡了吃,而且大多數皇帝上朝的次數是有限的。像明朝的萬曆皇帝,在位幾十年,竟然有23年沒有上過早朝。這麼一個貪睡的皇帝,他不發胖才怪呢?除了他之外,明朝的大多數皇帝,似乎對吃有一種格外的偏愛。

反過來去看清朝的皇帝,除了自身熱愛運動之外,為了跟大臣們交流感情,時不時的會舉行一場狩獵活動,這樣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維持身材。所以這就是明朝皇帝都是大腹便便的胖子,清朝的皇帝都是清減瘦子的重要原因。


熟史明智


總體來說,明朝皇帝還真多是“重量級”的,但其中的四位例外,自幼喪母的弘治皇帝、英年早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遊龍戲鳳那個)、木匠皇帝明熹宗、與北京城共存亡的天啟皇帝。不過,按多數算,還是偏向於肥頭大耳的畫風,個個腆著大肚子。

當然,鞋拔子臉的太祖朱元璋除外。

甚至,明仁宗朱高熾還是“胖”死的,魂斷於肥胖引起的併發症;還有著名的“宅男”,幾十年都不上朝的萬里皇帝,很大程度也是因為身體過於臃腫,糖尿病導致腿部潰爛,真是行動不便。

然而,接班的清朝皇帝,則是另一種畫風了。還記得小時候跟我媽看電視劇,我媽媽經常說——“這些演皇帝的,一點都像,按照故宮裡的老畫像,除了開國的那兩位,其他的皇帝,都長得像小老鼠”。

客觀看,對比28年不上朝,40年間只出過一次紫禁城的萬曆、閉門修行煉丹的嘉靖,就工作量和運動量而言,清朝的皇帝也很難發胖。

作為中央集權的頂峰,大清國把所謂的“朕即朝廷”,發展到了極致,當皇帝的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控制的極其細微。畢竟,在滿族人口不佔優勢的情形下,一旦控制的不夠到位,漢人隨時可能伺機造反.....一想起這個,真是又緊張又缺乏安全感,就怕監視的不到位,一下子被轟出山海關。

比如,清代雖然有軍機處和內閣大學士,但是他們沒有權力發出命令,只是負責提供諮詢和建議,草擬口諭的“御用工具”,沒實權。此情此景下,大小事都需要皇帝親自做決斷、下指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會癱瘓。

清朝的皇帝全年只有4天的假期——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端午、中秋、萬壽(皇帝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是個工作日。

所以,皇帝凌晨四點就起床,每天還是有管不完的事兒。尤其像雍正這種”工作狂”,還經常自己帶頭,強迫大臣們跟著一起加班,有時候回覆的硃批,寫的比奏摺本身都長,想想就累得慌。

(乾隆皇帝的硃批,很認真的領導工作作風,並非只是全天花心思,跟後宮的各族妹子們鬥智鬥勇)

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換了誰也很難做到“心寬體胖”。

而且,這種“勤政”的工作作風,也是從小開始養成的。皇子們自打青少年開始,就被從早到晚的折騰,給成年後的高強度工作量鍛鍊適應力。

清朝吸取明亡教訓,加上自己少數民族出身,自尊特別強,生怕給個扣個沒文化的帽子,所以特別重視皇家子女教育。

整個封建社會,清代皇子算是課業負擔最重的一個群體。

他們學年齡開始早、學習時間長、規矩嚴、課程多。清朝皇子從6歲起,每天早上4,5點就出動,去上書房“學文化”,直到下午3點,全天學習時間一直保持在10個小時左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京凌晨4、5點的冬天,寒風凜冽,離天亮還有3個多小時,幾歲的小孩就被無情的拎起來,準備去上課了。

學習內容,除了傳統的儒家經典,滿,漢文學習,還被培訓詩文書畫。

每週會再加開“體育課”,學習騎射、摔跤等“武藝”。此外,課堂規矩還特別多,罰抄500遍這種都算是毛毛雨。而且,一年僅僅放5天假,跟皇帝爸爸/爺爺比,多了個自壽(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要正常上課....

根據康熙皇帝自己的回憶,他從五歲開始就這麼過的,從不間斷,被學業曾經累得咳血。他老人家坐了龍庭後,堅持每天下早朝去檢查皇子們的功課,拿出書來隨便一點,讓皇子們挨個輪流背誦所學內容。背的不捋順的後果十分嚴重,這種家長查作業的形式,一直傳承到了慈禧,她作為“親爸爸”,就經常去檢查少年光緒的課業。

很顯然,年少時在上書房經歷的高強度學業壓力,加上坐龍廷後的工作量,要想發胖,還是很難的。

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清朝皇帝非常推崇戶外活動。光是康熙、乾隆、嘉慶三帝就先後來圍場舉行“木蘭秋獮”105 次之多,期間只有雍正皇帝工作實在太忙,沒等騰出時間,就駕崩了。不過,他老人家卻在遺囑中特別強調了“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

直到清朝後期,道光為了“節約”,秋獮之禮逐漸廢止。

那麼問題來了,從道光開始,皇帝不鍛鍊了,怎麼還是沒發胖呢?

可以說,道光前的皇帝瘦,是鍛煉出來的“精瘦”;之後的呢,多是營養不良,餓瘦的。

像道光穿補丁衣服,捨不得吃雞蛋,皇后生日殺了一口豬給上千人做“肉絲打滷麵”等膾炙人口的傳聞,這裡就不多贅述。就說光緒和溥儀,這兩位比較近的。比如,《宮女談往錄和溥儀自己寫的《我的前半生》裡面,都抱怨過,當了皇帝,也不能在吃上隨心所欲,甚至連“吃飽飯”都困難。

《我的前半生》中,溥儀不僅生動的描述了自己被故意餓肚子,還提到了前任——光緒皇帝,聽說他小時候吃不飽飯,太后堅持祖制,必須得讓小孩子捱餓,以至於少年光緒要經常偷偷的跑到太監的房間裡幹吃饅頭。還有溥儀的妹妹金韞穎,在上世紀接受採訪時,也在鏡頭裡回憶過作為皇家子弟,會被刻意“餓”的經歷。

(溥儀的兄妹都是典型的“紙片人”,據他們自己的解釋,都是小時候“餓”出來的)

這也屬於清帝國在總結前朝的滅亡原因上升華出來的管教模式,“餓小孩”,旨在要加強對皇族下一代的教育。

不過,說當皇帝的每道菜不能吃超過三口,這個貌似沒有特別可以信服的證據。畢竟,皇帝的飲食喜好也算不上什麼秘密,通過這種手段保密,實在顯得太天真了。

況且,皇帝使用的餐具,多是銀質的,製作毒物時往往殘留有硫、砷等重金屬,遇到銀質器皿,非常容易顯性。加之,還有試毒的宮女太監這道“人肉防線”,根本沒有必要搞這種“一道菜只能吃三口”的玄乎套。

總之,自律的人和被監視約束的人,都屬於很難發胖的人群。因此,不管清朝國運的盛衰變遷,但皇帝們卻總是一如既往的“紙片人”。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從明清兩代的帝王畫像確實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帝多為胖子,只有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總、明熹宗朱由檢等稍微正常一點,而且不僅僅是畫像,明仁宗朱高熾、明神宗朱翊鈞都是在史書上面掛上名的大胖子。

而清朝的皇帝從畫像來看,努爾哈赤、皇太極偏胖,雍正稍胖,其他人都比較正常。

為什麼明朝皇帝胖子偏多,清朝皇帝比較正常呢?

皇帝天然具有胖的條件

飲食方面: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而且按照中國古代人的飲食情況來看,高熱量食品佔據主角,天天這麼吃發胖是大概率事件。

運動方面:明朝皇帝的活動區域基本上就是紫禁城,明朝那幫受程朱理學影響深厚的大臣們天天盯著皇帝,出了紫禁城一步都是了不得大事。其他運動就更少了,萬曆想在宮中騎馬都能引起大臣們的死諫,在他們眼中安安分分端坐在御座上處理政務的皇帝才是明君。

另外皇帝連站著的機會都很少,到哪兒都只有他坐著,別人站著的份,而且走路的機會更少,宮中行走都有御輦。

如此養尊處優的生活,怎麼可能不發胖?

清朝皇帝的優勢

清朝皇帝養尊處優的生活並不比明朝皇帝差,但是他們有一個巨大的優勢。

他們是遊牧民族入關,馬上得天下,同樣也很崇尚武力,所以他們經常有圍獵的集體活動。

康熙年間,每年都會去木蘭圍場狩獵,騎馬奔騰,也算是一項運動。

雍正執政13年從未跨入木蘭圍場,全部在京城處理政務,從圖像上看雍正明顯偏胖,到底有沒有這方面的原因就不好說了。

另外清朝皇帝一直重視旗人的騎射能力,平日裡騎馬射箭還是少不了的,所以整體來看明朝的皇帝胖子偏多,清朝偏少。


榮耀歷史


從兩朝各皇帝的畫像對比來看確實是如此,明朝皇帝普遍比清朝的皇帝要胖一些。一個人的身材與遺傳因素和飲食習慣有關係,這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與兩朝皇帝的飲食習慣和遺傳基因有關。

關於朱元璋的長相在歷史上是一個疑問,關於朱元璋的長相我更偏向於以下這幅圖,而不是傳聞中那樣尖耳猴腮的模樣。這是為什麼呢?看一看朱棣的長相就知道了,一般來說兒子都會遺傳父親的基因。

如果朱元璋真如傳聞中那樣,父子之間差的也太多了。關於朱元璋尖耳猴腮的模樣,多半是被後世醜化的。


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一個身形龐大的模樣,明朝皇帝之所以有那麼多胖子與朱元璋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

經常運動

自宋朝起我國就有了一日三餐的習慣,往後的朝代延續了下來,只要不是家中特別貧苦的都會有一日三餐的習慣。

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由於元末局勢混亂他經過太多親人朋友被餓死的情況。因此他對他的後代也格外的照顧,明朝的子孫基本上不用做什麼事也能夠有衣食無憂。

我國是一個農耕文明且崇尚儒家文化,對習武的重視程度一般沒有那麼看重。在這種情安逸的情況下,又有遺傳的基因在裡面所以明朝的皇帝才會那麼多胖子。


而清朝的皇帝不同他們是遊牧民族出身,也是靠騎馬射箭打得天下。他們在得到天下之後為了防止後代過得太過安逸,留下了一些規矩對他們做出限制。

比如騎馬射箭,這是每一個滿族子弟都要練習的課程。他們往往每天凌晨4:00就要起來練習文化課,這一練就會練到下午。

一到下午他們還要進行騎馬射箭,他們一天大半都沒有自由的時間。有了足夠的運動量下,他們想胖也胖不起來。

飲食習慣

再有一個就是飲食習慣的原因,滿族人雖然已經漢化了可是依舊沒有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

滿族人之前是遊牧民族靠打獵捕魚為生,食物資源沒有中原文明那麼豐富,在沒有足夠的食物下一天只能夠吃兩餐。

他們在入主中原之後繼承了這個習慣,他們的飲食觀念是要想活得長久就只能吃七分飽。

康熙就很看不慣漢族官員一天吃三餐的習慣,他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不過他對此也沒有作出強制改變。




滿族是一個比較尊重自己傳統的少數民族,祖先認為不能荒廢祖技騎射他們就限制火器的發展。祖先認為不能夠吃得太多,他們在有了優越的條件下也還是非常的尊重傳統。

這個傳統被他們嚴格的執行,他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被規定不能吃得太飽。往往他們還沒有吃飽的情況下,這會被身旁的傭人拿走食物,飲食受到了限制想胖也胖不起來。

清朝皇帝之所以比明朝皇帝要瘦一些的原因是,他們有足夠的運動量。加上飲食的習慣不同,導致了這樣的偏差。


李青蒿


因為明朝除開太祖成祖以外,明朝皇帝的命運就是待在皇宮裡,想出個門,大臣們就跟死了全家亡了國一樣,清朝皇帝們就不一樣了人家想去哪就去哪,幾下江南也沒關係,都是聖主明君,人家還建了好多圓子,經常打個獵,太聖主明君了。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有過仔細觀察的人也許就會發現,明朝的很多皇帝都是大胖子,而在清朝呢?很多皇帝都瘦子,同時通過觀察皇帝們的畫像似乎也可以找到答案,明朝的皇帝大多數是虎背熊腰,感覺不僅是伙食好,基因也是無比的強大啊,看著就知道是重量級的人物,而清朝的皇帝呢?多數都很清瘦,而且很蒼傷,看上去有點弱不經風,柔弱不堪,那麼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難道真的是基因強大,肥胖早就是先天註定的東西?



其實這還真的跟民族,生活習慣有著必然的關係,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人,對比清朝的皇帝,努爾哈赤是滿人,自然所建立的清朝也是滿清,而滿人呢?和漢人不一樣,漢人是種地為生,而滿人是以打獵為生,經常要騎馬射箭,射騎之術是必修之課,而在清朝可以當上皇帝的人必然也是射騎之術一流的人,試問如果一個三百斤的胖子跟你說他的射騎之術一流,你會信嗎?



所以射騎之術要到達頂峰,你的體重必須要和速度完美的結合,所以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福臨,或者是康熙皇帝,幾乎都是偏向瘦子的體型,雖然瘦,但是他們依舊很健壯,而對於自己的後代,滿清的祖宗早就已經定下了規矩,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自己的看家本領射箭騎馬之術依然不能丟了,所以在電視上看到很多清廷的電視劇,每年都會進行狩獵大賽,又眾多的皇子參加,所以任何一位清朝的皇帝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由此可見,清朝的皇帝瘦一方面源於民族特色,一方面是介於祖宗的規矩。



那麼明朝的皇帝為何會多數都很胖呢?根據記載朱元璋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就是一個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其實普通人兩百多斤就已經很胖了,而三百多斤就真的是非常的胖了,其實他們的胖一方面和朱元璋有關係,一方面和生活的富足有關係。朱元璋可以當上皇帝真的是他自己都想不到,小時候朱元璋連飯都吃不飽,等到二十多歲了,還在外面乞討為生,甚至多次差點被人給殺了,而就在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自然是恨透了這樣的窮苦的日子,所以朱元璋就決心不能讓自己孩子在吃苦沒有飯吃的苦了。



所以啊,吃得好的話誰長不胖呢?天天都是山珍海味,過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壓力,想不胖怕是都難,而明朝在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後來的皇帝們自然都是享福的,所以,受到朱元璋的影響,讓後代吃得好的祖宗家訓一代一代的繼承了下來,加上生活的富足,自然而然就導致多數的皇帝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