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我應該沒遲到吧!”《公益時報》記者面前的姜明身著印著自家企業LOGO的紅色套頭T恤、一身休閒裝扮,帶著爽朗的笑。初次見面的人應該都不會覺得,這位天明集團董事長已經53歲。

沒有正式採訪姜明之前,《公益時報》記者對他的全部印象來自他的微信朋友圈。

姜明的朋友圈每日持續更新,時間固定,早晚從不間斷。大致內容可以分為這麼幾個類型:企業管理秘笈、員工提升要領、弘揚中醫精髓、“慢燉人生雞湯”,以及每過一段時間必然推介的,由他在鄭州發起創立的“雙十二雙創日”和相關衍生品牌。


跟記者面對面時,姜明似乎並不願意過多談及一路走來經營企業的酸甜苦辣,他更喜歡聊人生種種感悟和心得體會。採訪中他反覆提及的一個觀點便是:“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他認為,人若能將世俗紅塵瑣事看透看淡,那麼在過濾了煙火塵埃、你來我往、今聚明散之後,剩下的無非是“生與死”之事。在他看來,如果知曉了生死之道,還有什麼想不通的事、過不去的坎呢?姜明骨子裡有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作為2018年新晉加入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的理事成員,他曾在一篇自述中這樣回憶自己的成長軌跡——

“在我7歲時,爺爺奶奶為了生計,就悄悄包點餃子賣。每天天不亮,我都要先幫奶奶包一鍋餃子,再去上學。9歲時,我和爺爺一起拉平板車到縣城送石頭,再從縣城拉糧食回來。滿滿的一車,一來一回五十多公里,腳上磨出血泡,肩膀上勒出紅印子。12歲時,我一個人從老家蔣集鎮,扛著比自己還重的100斤大米、20斤棉花,轉了5次車,走500多公里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和他們會合。”

姜明告訴《公益時報》記者,16歲的時候,他就告訴自己,一個人來到世上,就應該做一點對這個世界和人類有益的事情,要讓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有那麼一點小小的不同。

正因秉持這樣的信念,1993年,27歲的姜明辭去公職下海創業,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天明”。26年過去了,“天明”已成為一家總資產逾120億元,累計納稅逾28億元,員工3600餘人,集健康、雙創、紅酒、城建、資本、傳媒六大業務

版塊,擁有50家控股公司、投資60家公司的集團企業。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1997年姜明為鄭州購置32輛雙層公交車,開通“天明號”專線

姜明能“掙錢”,也捨得“花錢”。不過這錢不是花在他自己身上,而是持續地投入公益慈善事業。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2008年,姜明為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捐贈

“我記得剛天明創辦一年時,就為河南大學捐贈了15萬元。1997年,我拿出1600萬元為鄭州捐贈32輛雙層公交車,開通"天明號"專線,結束了河南沒有雙層公交車的歷史。其實平時我自己非常節儉,但企業發展26年來我累計捐贈1.53億。從世俗的企業經營眼光來看,這麼做未必是好事,似乎也不算明智之舉。因為要是把這些錢都投入到企業發展建設中,帶來的利潤回報無疑更大。但我願意26年持續的去做公益慈善,因為我覺得值得,這就是我的人生觀。”姜明說。

訪 談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創業就要不畏險途永遠向前


《公益時報》:1993年你27歲,國家公務員,前途看好的“準副處級幹部”。為什麼選擇辭職創業?

姜明:創立天明之前,我在河南省體委群體處工作,工作成績突出,領導也重用。之所以在27歲那年放棄舒適平穩的工作去創業,是源於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因素。

外因來自大環境,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很是鼓舞人心,特別是對當時20、30歲的那一代人影響很大。敢想、敢試、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的思潮熱浪一時間在全國席捲開來,我也深受感染,躍躍欲試。所以說,每個人的人生命運和選擇都離不開時代的大背景。

內因就是我這個人平時就喜歡琢磨點事情,也有一點不太“安分”,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思考和見解。外因加內因的雙重作用,最終促成了我在1993年5月18號,成為河南省機關單位第一個辭職下海的公務員,當時也是一名準“副處級幹部”。當時很多人都在羨慕我那麼年輕就要做副處長,但是我毅然決然、義無反顧選擇了辭職。那時我們主管領導對我很好,允許我停薪留職,國家政策也允許,但我覺得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不畏險途,永遠向前。

《公益時報》:有沒有想過,萬一創業失敗,這邊“鐵飯碗”也沒有了,怎麼辦?

姜明:真到了那一步,我下煤窯、扛大包、搬石頭都能養活自己。其實可能那時自己內心還是有一份自信的,覺得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我始終這樣認為:只要你真想做,一切皆有可能。

最初我的創業方向是廣告,因為考慮到廣告投入的資本金少一些,成本壓力尚可承受。我當年做廣告的時候,河南有200多家廣告公司。那我就制定了一個“36”計劃,3年躋身河南3強,6年做河南廣告界的老大。結果我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成了河南廣告界的“老大”。

這些年在廣告經營方面我還是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東西。有一些廣告形態應該是我們開了先河獨創的。比如"樹桶廣告"、"糖酒會戶外廣告"等等;我們還建造了120個機場單立柱廣告,成為中國擁有單立柱最多的戶外廣告公司;我們曾經與李嘉誠控股的TOM集團合作,併購鄭州、洛陽、焦作三家公交廣告公司,影響力都很大,傳播效果也非常好。


《公益時報》:辦企業的這些年,也會有讓你難受堵心的事吧?說一件印象最深的。

姜明:2009年,有一塊土地我已經成功摘牌,政府也批給了我,但由於多種原因,最後政府又重新拿過去再次掛牌,最終沒有履行我們之間原定的土地協議,這件事給我帶來了幾億元的損失。

《公益時報》: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姜明:在損失沒有成為既定現實之前,還是要盡全部的力量去努力一把,因為我們是依法合規地操作,我們必須捍衛自己的權益。過程中我們諮詢法院,運用法律一起來溝通協調這件事。

《公益時報》:結果如何?

姜明:儘管想各種辦法,但遺憾的是最後此事依然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那也必須面對現實。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冤枉的事情也很多。但當事情已經板上釘釘,以平常心待之,那就只能面對和接受,把這一頁翻過去,大不了從頭再來。機會總是有的,把它當成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插曲,一種經歷和磨練。畢竟,對於天明這樣一個發展中的企業來說,數億元的價值分量不輕,再者,我們為之努力和付出了好幾年的時間,最終都付諸流水,所以說此事對我來說還是刻骨銘心的。

《公益時報》:那些難熬的日子裡,是否失眠抑鬱犯愁過?

姜明:沒有。我可以這麼跟你說,這麼多年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也沒有失眠過,更沒有吃不下喝不下。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是生死,這件事情對於我的事業發展來說可以說是重創,但還沒到生死之關那麼嚴重。用心人天不負,做事者天來助。只要你自己不倒下不趴下,就沒有任何人把你擊倒。

二次創業為中國創客打造“雙創日”


《公益時報》:2015年你49歲,發起“首屆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暨雙12中國創客日”。這對你而言意義何在?

姜明:首先,我對企業家這個群體一直有種特殊的感情,1999年我是《中國企業家》雜誌的總髮行人。同年,我與時任《中國企業家》雜誌的社長劉東華和牛文文總編輯共同發起了“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我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只有善待企業家這個群體,才能發展的更好。如果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我覺得企業家就是市場的主體。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2016年中國創客領袖大會現場

2015年9月,我聽到李克強總理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時,發自內心地激動,覺得未來還有無限精彩和創新的可能。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了“讓創業更容易,助創客更成功”的想法,嘗試打造創業的全生態鏈,我願成為中國創客的探索者、實踐者和鋪路石,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姜明在2018中國創客領袖大會

那時候還有33天就是12月12日,我就想,馬雲在杭州發起了雙十一的電商日,那我們天明就在鄭州發起雙十二“雙創日”。“1212”,中間這個2字也有另一層含義,就是創業家、企業家身上都有一股子“二”的勁頭,不服輸不認輸。中國創客的雙十二“雙創日”從發起到現在已經走到了第四屆,無論是大到理論框架和體系的建構、還是小到創客宣言、創客詩、創客雜誌、創客手冊、創客白皮書、創客博物館等等,都是在實踐的摸索中逐步完善完成的。我可以自豪的說,在中國雙創的發起和發展歷史之路上,我覺得我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中國創客領袖大會”就是一個創客們交流溝通的廣闊平臺,在這裡創客們可以感受和吸收到前沿的思想和創新的項目,加強交流,互通有無。讓創客們即使是在零基礎創業的基礎上,也能創業更容易。

比如最基本的企業登記註冊、如何尋找合夥人、如何吸引天使投資等等,這裡都可以找到服務的對接口,就是要以創客大會為引領,以創客城為平臺,以創客資本為紐帶,以創業空間為載體,讓創業更容易,助創客更成功。在這裡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創業鏈條,創客們都可以各取所需,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創客明哥”成了姜明近年被叫得最響的名號

從創辦“雙創日”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願,希望我到99歲時,即使我拄著柺杖、坐著輪椅我也要參加第五十屆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我要一屆一屆地把它做下去。

永葆奮鬥情懷 風雨過後必有彩虹


《公益時報》:你如何理解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姜明:我個人理解的企業家精神首先是冒險精神。現在的民營企業家在融資的時候,基本上會把自己全部的身家都投入進去,其連帶的後果影響巨大。與此相連的是擔當。就是你知道做這件事情有風險,但你還是願意去做,去挑起這個擔子。為什麼知道有風險還要去冒險還要去擔當,那是背後還有一份自信。自信來源於創新發展的能力,若不具備創新能力,基本上還沒開戰就“陣亡”了。與此同時也要有毅力,就是在大多數人都已經拼不動的時候,你還能咬著牙往前走,一直堅持到最後。


所有企業家走過的道路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條路充滿艱辛坎坷,每天遇到的都是煩心的事情。但不管有多苦,只要有那麼一種堅韌的奮鬥情懷,風雨過後,必有彩虹。

《公益時報》:迄今為止,對你人生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姜明:要說影響大、印象深的,還是李嘉誠。1998年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有過工作交集,那次會面讓我至今難忘。作為世界知名財富人士,無論是他握手的動作、看你的眼神,還是一系列待人接物的細節,無一不體現著良好的修養和對他人的關照與尊重,他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讓人很受感動。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位高至此的情況下還如此謙虛謹慎。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姜明和李嘉誠


馬雲也是我很欣賞敬佩的一個企業家。他的全局觀、未來觀、全球觀的三觀,非常了不起。他是一個戰略家、思想家,也是實幹家。有的人能做事,不善表達。他能做事,也善於表達。他先後發起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湖畔大學、達摩學院,還有他正在做的馬雲公益基金會鄉村教師項目,格局宏大。他是一位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企業家中的思想家,思想家中的企業家。他不僅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也將成為全球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姜明和馬雲


《公益時報》:想過何時退休嗎?

姜明:你問到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跟你說,天明有“五為”:為是不為,不為是為,姜明無為,團隊有為,制度大為,一直是我追求的境界。我想60歲可以半退,70歲全退。馬雲50多歲就全退了,但眼下我還達不到他的境界,阿里的團隊打造得很好。

其實可以這麼說——我每天都在想著退休,每天都在為退休做準備。

到六十歲,半退休狀態吧,因為我還要和我的天明小夥伴們衝擊世界500強。眼下,我還能貢獻價值,每天我都在評估我在天明的價值,每天我都在降低我個人在天明中的分量,讓天明團隊成長起來、成熟起來,引領天明集團衝擊世界500強,追求沒有姜明的天明依然很好。

《公益時報》:公益在你生命中比重有多大?

姜明:公益對我的影響和觸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總結概括,也無法用“佔多大的比重”來衡量。我今年五十三歲了,但所有的人看到我都說我很年輕。原因很簡單,因為做公益是一件特別陽光快樂的事情,它讓你內心坦蕩自在,因為我在為他人創造價值。如果經常做一些不該做的、有違道德和良心的事情,內心總是陰沉沉、惴惴不安的,那肯定會影響健康、影響心情,所謂“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日常的企業管理,我現在還擔任一些社會職務,這些確實佔用我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因為這也是我踐行社會公益的一部分。做公益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沒有盡頭,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