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要改變嗎?

哲愛豔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不喜歡與人交流的人,都是比較內向的人,而往往這類人都比較自卑,這種情況一定要改變,現在這個社會發展很快,不管是做什麼都需要與人交流,在生活中你不與人交流那麼你就會被孤立,沒有那個喜歡和你一起,不管是做什麼,在別人的眼中會認為你太過傲了,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樣子,你說那個會喜歡你?你可能會說我找的工作,和我的生活都不太需要和人交流,我現在一個人過得很好,那以後呢,你要不要結婚生子,以後的生活需不需要你和別人打交道,人為什麼和動物有區別,不光是我們大腦比動物厲害,還有我們的語言和關係比動物厲害。


情難了


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我自身的經歷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我是一個略微有點內向的人。甚至在我小的時候我會盡量躲避熟人,因為我不想開口說話,不想開口打招呼,所以我會躲著他們走。

上了初中,我突然發現自己非常的容易緊張,甚至不敢主動找老師問問題。國旗下演講的時候,即使是照著稿讀,我也是非常非常的緊張。有的同學會問我為什麼學習那麼好,還容易緊張。我其實也說不太上來,但是就是每次在公眾面前講話,或者是獨自面對老師或長輩,我就會感覺到很緊張,有的時候甚至會聲音發抖。

我真正想改變自己是在高一的時候。我有一次上臺鼓起勇氣在元旦晚會上表演了一個節目,是一個單口的相聲。我的語文老師對我說,他以為我之前學過這方面的內容。我說沒有,完全是憑興趣。他說他感覺我有一些內向,沒想到我當眾表演會表演的那麼好。其實我感覺我當時還是緊張的,但是他一直在鼓勵我。他說他相信我可以表現得非常好,也讓我盡力去展現自己,鍛鍊自己。

然後從那以後,我就會試著積極回答問題,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我們高二高三的時候有新聞討論課,我就會有意識地鍛鍊自己,在大家面前演講,和大家一起討論。那個時候高二,高三的語文老師經常也會組織一些活動,我都會積極的參加,有意識的鍛鍊自己。雖然有的時候還是很緊張,我的同學們說感覺我的聲音都在發抖,但是其實還是得到了一些鍛鍊。

上了大學之後,我會發現我當初的努力非常的有用。大學絕不是一個只需要埋頭學習的地方,在大學需要口頭表達及進行人際交往,各種溝通交流的場合非常的多。很多公開課也需要上臺去講解來拿到分數,所以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讓自己適應這種公眾面前的演講。

其實不單單是校園。包括考各種證書,考研,甚至是踏入社會找工作。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進行面試。面試的時候,與考官之間的這種交流就非常的重要。面試其實就是一個與考官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以使考官眼前一亮,從而有利於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也非常感謝我高中的時候逼迫自己所做的努力,雖然現在有的時候在公眾面前以及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還是會緊張,但已經好太多了。至少我知道有的時候。我需要這種主動的與外界溝通交流,我需要通過這個讓自己變得更好。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總有一些時刻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吸取他人的意見,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看法。

我認為,即使自身是一個內向的性格,但我們可以鍛鍊自己。畢竟與他人進行思維內心的交流都需要在語言的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來進行。


尹家小果


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人的性格不同而已。一般性格外向的人喜歡交朋友,到處都能侃侃而談,他們就是聚會上最亮的那顆星。而性格內向的人喜歡獨處,不太喜歡和別人打交道,他們通過獨處自我深思積攢能量。

我從小就特別內向,不怎麼說話,沒什麼朋友。小時候最討厭一家人聚餐,因為父母要我叫那些叔叔阿姨,還要敬酒講話。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我經常一個字都吐不出來,父母覺得特沒面子,會批評我。那時我也不喜歡自己的性格,覺得內向是種缺陷。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好多年。

直到我看了一本講內向性格的書,我才知道內向是沒有錯的,只是他們對待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整個人都釋然了。

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要改變嗎?

人是社會性動物,要與他人打交道。整個社會也更喜歡外向型的人,內向型在很多機會面前處於弱勢。

我工作後,慢慢發現

那些會說話的人、會侃侃而談的人更容易受到領導重視,更容易升職。有一次出差,桌上都是領導,只有我和另一個同事是小蝦米,輪到大家敬酒。那個同事說的每句話都不重樣,讓領導特別滿意。而我十分抗拒敬酒,扭扭捏捏,半天吐不出一個字,說話吞吞吐吐的。經歷那次後我特別自責,覺得太差勁了。

如果不說話不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我覺得可以不改變。如果影響了,建議還是做些改變。你只能適應社會。不可能讓社會適應你。

如何改變?

1、首先強迫自己多說。一定要多說,這非常重要。可以先從家人、同事開始。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時主動聊聊電視內容。以前同事們聊天我只傾聽不發表意見,現在試著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當透明人。以前碰到同事也不怎麼打招呼,現在試著說一兩句問候語,實在沒話說就給個笑臉。旅行時,遇到同一個團的,主動問問他們來自哪裡。

2、自備幾個擅長的話題。

這個主要是用於和陌生人交流。和陌生人聊天,如果對方也不主動,那麼場面會比較尷尬。此時,你可以作為話題發起者,引導對方。那麼平時儲備的話題就派上用場了。

說話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開了頭,慢慢就上道了,自信就有了。你會發現其實也沒那麼難。

以上為個人淺見,希望與朋友們共同探討。


叢叢的情感專欄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人男,30歲,自己的親身經歷,從小特別內向,一和女生說話就臉紅,少言寡語,甚至慢慢自卑,當人自卑的時候總是可以找到自身的很多缺點並加以放大,比如感覺自己比同齡的人說話聲音粗就特別不愛說話,公公場合更是怯場,不愛參加任何的活動,我自己是能感覺到的,也知道自己是過分自卑,這樣下去不行,所以我就買了關於與人溝通講話的技巧之類的書籍,自己沒事的時候偷著看看,在加上自己平時也多加練習,慢慢的開始和別人主動說話,發現別人對我的眼光和任何人都是一樣的,這種心理的怕慢慢消失了,感覺你對別人什麼樣別人就對你什麼樣,你如果不主動和別人說話別人也不會愛找你說話,這樣就會錯過很多朋友和對生活的希望。和人接觸多了以後自卑慢慢的就會消失,慢慢也會增加自信,覺得與人交際並不是多可怕的事,在後來的生活裡做過很多職業,接觸過很多人,直到現在擁有很多好朋友。想想如果當初認識不到自卑的缺點不去改變,不和人接觸多加練習與人溝通,就會越來越自卑惡性循環的,所以不愛與人交際說話必須要改變,改變了以後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別人對你的看法和認可都是你以前所感受不到的


航伊小徐


某天晚上我睡不著,我心血來潮整理了自己手機裡的照片。

翻了半年的相冊,我發現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那些聚會或者遊玩的照片裡,似乎再也沒有出現過新的面孔...

這個現象,其實在我畢業後的幾個月裡,並沒有發現。當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發生了變化,是聽編輯講起了一個人。

那天,我們在討論當公務員的感受。她提到了,自己有一個在事業單位的朋友,最近因為辦公室要調來幾位新同事,突然覺得很焦慮。

我很好奇,調來新同事,不應該是開心的事嗎?為什麼會覺得焦慮。

正想問下去,她就告訴了我答案:“朋友說,那是因為自己畢業後那一兩年,除了周圍的同事和以前的朋友,早就已經停止了新的社交。”

聽到這個答案,我馬上就明白過來了。因為,這和我最近的狀態好相似。

最近的週末,接到朋友邀請一起吃飯的電話,我總會忍不住問清楚同行的人有誰,如果聽到有不太熟悉的人,我就不想去了。

然後,就會假意推託,“突然想起工作未做完,下次吧。”即使,自己只是在家裡躺著聽歌,而且還餓得飢腸轆轆。

發現了自己這樣的狀況之後,我想起前公司和我很聊得來的一個朋友。

我想問問,她有沒有類似的感受。不過,因為好久不見,我不知道突然聊這樣的話題,她會不會覺得奇怪。

-“在嗎?”

-“在。”

下班之後,我發了兩個字,想不到,她不到十秒就回復了我。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懶得主動交新朋友了?” 我直接地問她。

她大概吃了一驚,立刻回了我一句:“你怎麼會知道?”

我在屏幕前舒了一口氣,原來沒畢業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深入聊下去之後,我們都覺得,雖然因為工作,總會接觸很多新的人, 但卻很少再有人,能讓自己有心思好好經營。

也有一種感覺,就是隱隱認為,自己以前的朋友已經很多了,他們珍惜自己,也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為什麼又必須要交新朋友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按照紫菜姑娘的話來說,“認真交朋友花費的精力,有時候覺得,還不如認真做一點什麼事,畢竟生活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了。”

紫菜還和我說了一個新的觀點:“自己想認識新的人,但不想交新朋友。” 她說,因為工作,現在會主動通過不同渠道認識新的人,接觸更多的精彩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不會費盡心思去維持關係了,一切隨緣。

就在剛剛,手機震動了一下,給我推了一篇文章:《即便一個人,也要好好生活》。

其實說實話,我不想點開,不知道這已經是第幾篇告訴我,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好的文章了。

這個話題,也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朋友們都在離開你?》,文章裡提到,當人接近 30 歲,便會迅速感受到身邊朋友的遠離,而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結尾,作者總結了自己糟糕的感覺:“這感覺就像中年脫髮一樣讓我們難堪,為掉落的頭髮傷感和恐懼,急切地想要通過假髮或者快速生髮劑來掩蓋並拯救孤獨。”

可是,我們竟然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逐漸感受到這種感覺了。

身邊曾經有一個單身的朋友和我坦白。他說,以前總是覺得一個人也沒關係,生活也能找到平衡。但是後來發現,這只是自己為了讓自己好受而產生的脆弱幻覺。

因為,每當他設想以後的生活,想到以後可能因此找不到女朋友,就會覺得很害怕。

雖然我很少做這樣極端的假設,但我也總能在生活的細節裡,發現到自己社交上越來越明顯的“惰性”:在咖啡廳喝完了第一杯咖啡,覺得渴了,但因為懶得和服務生周旋,寧願買多一杯咖啡也不願意去要一杯熱水;生活裡明明可以讓朋友順手幫個忙,因為覺得太麻煩,寧願自己耗費多幾倍的時間去解決...

而我自己也慢慢經歷到,當自己不去好好認識新朋友,而畢業之後,也面對著老朋友的逐漸離去時,有時自己難免會感受到一種“生活沒什麼意思”的錯覺,找不到起床的理由,甚至,連朋友圈也懶得打開了。

更難過的是,是害怕自己適應了這一切之後,以後連想改變的衝動也沒有了。

Suki 是我們公司最年輕的一個作者,剛上大一。她的特點,是很喜歡交朋友,每次選題會,我總是能被她講的朋友經歷震驚一番。

例如上週,她又提到了一段精彩的經歷,有朋友帶她爬了深圳最高的一棟樓之一,到了避雷針那個高度時,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興奮。

我很羨慕她,有著取之不盡的交朋友動力,也因此經歷過很多不同的生活。那天,她在選題會說得眉飛色舞時,突然讓我想起了大一的自己。

大一時,第一次參加社團的聚會,在座的人幾乎都不認識我。我們互相給對方倒酒,用“你叫什麼名字”或者“你是什麼專業的”等等無比普通的話,努力地套近乎。

那時候,根本不覺得交朋友很難,因為不管是誰,不管長得好不好看,只要打一聲招呼,甚至一個眼神的接觸,我就知道這個人可不可以交,而且,通常會特別想交。

那一年,我的微信好友整整翻了一倍,而現在的一些同事和最好的朋友,都是從那時候來的。

想起這些時刻,我突然有點懷念,那個不設任何限制,只要對方願意,我們就可以做朋友的年紀。

所以,後來在選題會,我就沒有說話了。

寫到這裡的時候,已經快要十點半了。

咖啡廳的人已經走光,還剩下幾個服務生在收拾東西。而我喝著檸檬茶,聽著今天這首背景音樂,敲下這篇文章最後的幾段話,然後準備回家睡覺。

你大概會以為,寫到這裡,我會寫出一些充滿雞血的例子,又或者說服你們再次努力交很多新朋友吧。

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我的確能夠想起好多,朋友對我起到很大幫助的例子。但我和你說句實話吧,我認為,那些都不是我想改變自己的真正動力。

坦誠地說,現在,讓我每天早睡一點點,讓自己儘快精神起來的;讓我再次用心去和每一個陌生人講話,認識到他們生活中有趣的部分;讓我努力處理好工作的所有瑣事,空出時間約朋友聊聊天的理由,只有一個:

我不想,變成一個只會躺在床上埋怨生活的人。





穆恩l


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不代表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冷漠,完全不管別人對你的溫情。

總之就是,什麼形式無所謂,但請別因為自己,傷了朋友親人的對你關愛的心。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以前的好朋友發自肺腑的交心話被他推在一邊完全不理,並覺得很麻煩。我作為他現任朋友表示很寒心。一個人的心情和想法,體現在這個人的一舉一動,會交際的人,或者跟你關係不錯的人,應該能看出來。這就是你行動上的體現。你不說你很焦慮,但我在你身旁能感受到到你很焦慮。所以和人說話什麼的只是交際的一種形式。至於交際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人站在那,你的面貌衣著,言行舉止都被人看在眼裡,這也是交際的一部分。用什麼形式去交際,就是你自己的事咯……


西邊是河


肯定要改變啊!我之前就是自卑不敢和人說話……最嚴重的是上大學我媽送我去大學報道,第一次進大城市,第一次進大學校園,我都沒發現自己怎樣,我媽很看不慣我說,你走路可不可以把背挺直,頭抬起。說話看著別人眼睛……後來我也意識到自己在這樣下去不行……我逼著自己走出去,幹暑假工,兼職……飯店服務員,發單員……什麼委屈都受過,被別人嘲笑,白眼,刁難……畢業後逼著自己獨自到西安找工作……一個女孩子什麼人和事都見過了……現在還好吧!走路背不駝了,敢大聲說話了,開朗健談,雖然沒有什麼大出息,但是嫁了心儀的人,有可愛的女兒……雖然日子苦,但是我能堅持……人一定要逼著自己改變,因為生活需要你做出改變,適應社會!


不愛吃檸檬的啵妞


想改就改,不想改就算。但是,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不代表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冷漠,完全不管別人對你的溫情。

總之就是,什麼形式無所謂,但請別因為自己,傷了朋友親人的對你關愛的心。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以前的好朋友發自肺腑的交心話被他推在一邊完全不理,並覺得很麻煩。我作為他現任朋友表示很寒心。一個人的心情和想法,體現在這個人的一舉一動,會交際的人,或者跟你關係不錯的人,應該能看出來。這就是你行動上的體現。你不說你很焦慮,但我在你身旁能感受到到你很焦慮。所以和人說話什麼的只是交際的一種形式。至於交際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人站在那,你的面貌衣著,言行舉止都被人看在眼裡,這也是交際的一部分。用什麼形式去交際,就是你自己的事咯。


辰妍


需不需要改變看你生活和工作怎樣過了。如果有切實需要,你改變自己。如果沒有切實需要當然沒必要改變了。

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不是毛病更不是問題。

在人的意識活動中,有一種意識需要叫做“存在需要”。這種存在需要通俗說就是“存在感”。不同的人對存在感的需求內容不一樣。有些人的存在感需求是與人說話、交流、聚在一起等,當他們與人發生這種來往時就會滿足他的存在感需要,因而得到心理舒適感自適感。而有些人則不一樣,他們的存在感需求表現為內在的以偏好為驅動力意識活動狀態。例如他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他喜歡在腦袋裡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兒。這種類型的存在感需求是內在的,自我滿足型的。只要有足夠的自由時間就行。與人交際說廢話不僅不會滿足他的存在感需要,反而是以剝奪他時間和自由的方式剝奪了他的存在感需要。所以過多的與人交際交流,會讓他們內心感到不適感煩膩感。

所以從意識活動目的的角度上來說,不喜歡與人交際說話是合理的意識活動,是合理的個人心理狀態。如果沒有切實的交際需要,可以不改變。自我感到舒適感自適感就行。

你也沒必要因為外界他人的看法去改變自己,因為在本質上你和他人只是需求不同罷了。內心必須堅定這一點,不要自我懷疑鬧矛盾心裡,進而再滋生一些心理問題就得不償失了。

在意識活動的目的上來說,不愛交際不愛說話這一表現的存在感需求,代表一個人具有較強的意識活動效率。也代表這個人具有較強的意識活動獨立性。因此在思考問題上的能力具有很大優勢。這算是這種存在感需求的一個優勢優點。這種類型的存在感需求更適合做技術性研發和開拓類的工作。因此如果是個還在學習的孩子,可以著重側重技術性研發研究開發一類的學科作為自己的學習方向。

當然,這種類型的存在感需求也具有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容易導致一個人出現極端意識活動下的極端行為表現。在心理問題產生時,也往往難以向外界求助,進而導致心理問題逐漸積累增長,進而表現為極端行為。所以從取長補短的角度來說,這種類型下的存在感需求的人,要學會向他人求助。向他人求助是避免自我出現極端化意識活動的必要防範措施。


秦秦哥婚姻家庭諮詢師


社會中內向或不太善於表達是短板,要嘗試改變我列出以下幾點:

一、【對他人感興趣與開放自我】(“ 好奇”與“開放”的平衡)

人際交往的書籍教導我們要對他人感興趣。並說“一個對他人感興趣的人,兩個月內交的朋友,比一個只知道讓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兩年內交的朋友還要多。”由此可見對他人感興趣的重要性。對他人感興趣就是要了解對方。內向的人不一定對他人不感興趣,不想了解別人,他的問題是不願意開放自我,不想讓別人瞭解自己。他總是擔心別人瞭解自己後,會看不起自己。其實這只是你的消極想像。別人只會因為了解你而尊重你。對一個不瞭解的人,是不可能發自內心尊重的。

瞭解是雙向的。內向的人因為不願讓別人瞭解自己,因此不敢過份表現出自己對他人感興趣,害怕對方也對自己感興趣,想要了解自己。

由此可見,內向的人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勇於開放自己,願意讓別人瞭解自己,同時也努力去了解他人。光對他人感興趣,對內向的人來說是不夠的。

二、【理解他人與表達自己】(“理解”與“表達”的平衡)

人際交往離不開溝通交流。溝通就是通過傾聽來理解別人,通過表達來使別人瞭解自己。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自己,如何說話是他們的一個弱項,他們更願意傾聽。但他們的傾聽是被動的傾聽,別人說什麼他們聽什麼,而不善於通過提問來把握談話過程,也不善於通過贊同使別人感到你願意聽他說話。因此這個願意傾聽的優勢,在內向的人的身上也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

三、【閱讀相關書籍】(非書籍廣告宣傳哈,當然還有很多書籍。)

1、高情商聊天術,這是一本幫你提高情商,教你真正會聊天的書, 會聊天的人是生活的高手,而且當一個人會聊天的時候,他一-定懂得關係中的圓融與平衡。高情商聊天術能夠讓人更加具備主動性,卻沒有攻擊性。它能夠真正地把討論、發現、探究的方式加入自然的聊天狀態裡,讓雙方共;同體會共情和對抗的平衡。

2、思維引導術,將為你帶來一場頭腦風暴,作者縱觀古今中外說客,政治家,銷售精英和商業巨頭等人的親身經歷,解讀他們如何運用手段去引導他人的思維,有效說服對方,從而改變世界的。

3、實用口才,本書是一部最完善的口才訓練全書,將傳授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交談時的技巧,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一流的交際口才和說服藝術,練就嫻熟的語言技巧和處事能力,從而在各種場合,都能應對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