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昨日文章中應對拐角設計的又一裝置

在不少影視劇作品,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一名肌肉發達的特種兵徒手提著一挺加特林機槍,身背一個揹負式彈鏈箱一條柔性輸彈帶從身後連接到供彈機。

然後,免去了更換供彈具的步驟後,這挺機槍就彷彿是開了“無限彈藥”的外掛一樣,可以持續不斷地提供火力輸出,以至於不少人都對這種揹負式大容量彈鏈箱心生嚮往。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新鐵血戰士》中出現的揹負式彈鏈箱和Minigun

儘管影片中手持加特林的連續掃射的操作是不可能實現的(影片中多為空轉槍管),但這種揹負式彈鏈箱卻並非是拍攝道具,俄羅斯SOBR(快速應急響應隊伍)特種部隊在去年的一次演習中,手持PKP機槍的機槍手就使用一種揹負式彈鏈箱。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俄羅斯SOBR部隊使用揹負式彈鏈箱為PKP供彈

其實,這種揹負式大容量彈鏈箱最早由越戰中的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所發明,當時海豹突擊隊的一些偵察分隊經常需要獨自前往密林深處,於是就需要攜帶一挺M60通用機槍以防不測。

這挺M60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配合海豹突擊隊慣用的“Center Peel”戰術,所謂“Center Peel”就是當一支海豹的偵察隊遭遇敵人時,手持M60機槍的隊員立即給予猛烈的火力壓制,兩側的隊員以此撤退同時給機槍手讓出更大的射角。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中的海豹突擊隊

正因如此,就需要這挺M60能夠提供較長時間的持續火力壓制,打不打的中不要緊,只要能讓敵人抬不起頭追不上來,讓小隊能夠成功撤離或是從側面包抄反殲敵人就達成了目的。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中的海豹突擊隊

但若將一條長長的彈鏈一直掛在槍外,難免在叢林中發生鉤掛,而美軍所提供的100發彈鏈盒使用起來也是諸多不便,不僅會使槍身重心嚴重左偏,早期的彈鏈盒甚至是用硬紙殼和帆布製作的,在更換彈鏈盒時也很不方便。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老照片,右側機槍手使用的就是100發彈鏈盒

針對這種情況,澳大利亞的士兵選擇在行進時只掛一個20發左右的短彈鏈,或是安裝一個28-40發的“預備反應彈匣”,用以在接敵後迅速射擊,而此時隊友則迅速進入掩體提供掩護,機槍手也逐漸退入掩體換上長彈鏈。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中M60機槍長長的彈鏈總不能一直拖著走

但是這樣的設計,並不能滿足美軍海豹突擊隊的Center Peel戰術要求,在縱深偵察的分隊若遭遇大股敵軍,需要的是迅速撤離而非交替掩護進入掩體持續戰鬥。

因此,海豹突擊隊就看上了安裝在直升機上M23武器系統,該系統包括一挺航空型號的M60D、1個500發的彈鏈箱和配套的柔性輸彈滑槽。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休伊直升機上的M23武裝系統,下方為500發彈鏈箱,右側為彈殼收集袋

海豹隊員們心想:把這玩意背在身上不就完了嗎!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可我感覺這樣比較霸氣

於是動手能力機槍的海豹隊員們說幹就幹,把這種500發的彈鏈箱固定在無線電背架上,再通過柔性輸彈滑槽連接手中的機槍。不過由於500發的彈鏈箱著實太重,海豹們不得不將M60機槍的槍管鋸斷、拆除兩腳架甚至是槍托來為自己減重。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中海豹們DIY的揹負式彈鏈箱

到了2011年底,一位名叫文森特·溫考斯基的美軍士兵以《鐵血戰士》為靈感,發明了一款名叫“鋼鐵俠”(IRONMAN)的揹負式彈鏈箱,但實際上《鐵血戰士》的道具師又是以越戰中海豹突擊隊DIY的揹負式彈鏈箱為靈感,說是發明其實是隻是說是改進,而且早期的AR-10輕機槍就已經試驗過一種揹負式彈鏈箱。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早期AR-10輕機槍上使用的揹負式彈鏈箱

不過最終這個“鋼鐵俠”還是得到了投資,由美國TYR公司提供開發製造。而在此之後,俄羅斯SRVV公司也推出了相似的產品供PKM和PKP機槍使用。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PKP機槍使用的SRVV公司的揹負式彈鏈箱

乍一看,似乎這種揹負式彈鏈箱不僅能夠提供開掛般的火力,而且製造起來十分簡便,但為何在實戰中幾乎看不到這種揹負式彈鏈箱的使用呢?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在荷蘭陸軍的一次演習中,士兵將彈鏈箱塞入揹包的DIY作品

首先,這種揹負式彈鏈箱並非百利而無一弊,雖然可以讓機槍手一次性攜帶大量彈藥且無需中途換彈,但同時卻大幅擠佔了士兵的揹負空間,而在實戰中士兵不可能拋棄揹包中醫療用品、食品以及通訊工具,而僅僅就帶著500發彈藥上戰場。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揹包裡都是彈藥,難道不吃不喝嗎

最重要的是,在班組作戰中,這種揹負式彈鏈箱為機槍提供的“實際供彈量”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多。

以二戰德軍的10人步兵班為例,攜帶MG34/42機槍的機槍手要隨槍攜帶1個50發彈鏈盒,而副射手則需攜帶4個50發彈鏈盒以及1個300發彈藥箱,此外步兵班中還會有一名兼職彈藥手攜帶2個300發彈藥箱,這樣一來這挺機槍便有1150發彈藥供其使用,且補充彈藥也較為方便。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機槍手不止是自己一個人攜帶彈藥

而若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13人編制中,讓機槍手使用這種揹負式彈鏈箱,那麼“Assistant Automatic Rifleman”(自動步槍助手也即機槍副射手)就很難履行“當機槍手陣亡時取代其工作”的職責,將這種揹負式彈鏈箱從死人身上脫下再裝備在自己身上著實難度很大。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越戰中的美軍機槍手,旁邊是其副射手,左側還有備用彈藥

而儘管2019年最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戰術手冊中取消了“自動步槍助手”這一名義上的角色,以“榴彈發射器射手”取而代之,但無論何時,機槍手都需要班內的隊友為其分擔彈藥,多人分擔彈藥肯定比1人揹負500發彈藥要強的多,而這種揹負式彈鏈箱卻破壞了這一團隊協作,因此目前我們只有在一些演習中才能見到這種看似酷炫的供彈具的使用。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穿戴“鋼鐵俠”的美軍士兵,但未用於實戰

想要真正實現這種揹負式彈鏈箱的大規模使用,恐怕要等到機械外骨骼真正落地實用化,就像《流浪地球》中那般,一挺加特林+一身外骨骼輕鬆實現持續火力輸出。

揹負式彈鏈箱源於越戰?美軍研發“鋼鐵俠”裝置,卻用處不大

有了外骨骼,“無限彈藥”外掛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