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先度五比丘,隨後出家者如恆河沙數。然而,在佛法漫長的弘傳過程中,不少佛弟子不知身為在家居士該如何修行,又以為只有出家才能成佛證果,因而對修行得過且過,甚至生起退心。為勉勵在家居士修行,佛陀便以居士代表維摩詰為例,宣說《維摩詰經》。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經文緣起及結構

維摩詰居士病了。作為人緣極佳的大居士,城中數千人都自發前來探望。同時,作為金粟如來古佛乘願再來的化身,佛陀也準備派弟子前去探望,但該派誰去好呢?

《維摩詰經》就是圍繞著維摩詰居士生病及文殊菩薩率眾前去探病辯法展開。從“心淨則國土淨”以及“入世出世一而不二”兩方面講述了修行的核心在於“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重點。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你的心怎樣,世界就怎樣

○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佈施,忍辱,持戒等六度萬行皆為成佛之因,所得之果便為佛身及淨土。

大部分經典中稱淨土依靠佛而莊嚴,眾生依靠淨土而得以往生精進修行。但在本經中佛陀卻說淨土依靠的是眾生的心。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菩薩為饒益眾生而構建淨土,而構建淨土首先就要“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並不是說佛土本就不淨,而是因為眾生往往被煩惱妄想遮蔽雙眼而不見清淨佛土。

因此菩薩常修清淨行,證清淨果後,便向眾生開示清淨法門。而眾生心淨,自然便能見到一切眾生國土皆為清淨佛土。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在家居士可以如何修行

○ 居士的修行榜樣

在家居士知佛可學,然而佛陀身為出家眾,與居士難免有別,對於居士而言,又可以以誰為學佛榜樣呢?

為此,維摩詰居士便以自身為例,列舉十八條在家居士行為準則,為居士學佛樹立明確的標杆,此處略舉一二。

雖有妻兒,卻常修清淨行;穿著打扮不為炫富,而為展露莊嚴相好以便度化攝受眾生;瞭解其他宗教和學問,但仍以佛法為中心,以正信教化眾生。

由此種種,他向居士開示所謂清淨,不在汙泥,而在不染,若能身處紅塵而出泥不染,居士也可成佛。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不思議的妙法

○ 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身為居士榜樣,他生病後自然有許多佛弟子前來探望。但大部分佛弟子及菩薩因曾經講法時被他問倒而不敢前往,佛陀唯有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率眾前去探望。

在一番交談後,隨行的弟子舍利弗久立思坐,維摩詰居士便向他開示“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位”從而進一步提出“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隨後,維摩詰居士施展神通借來三萬二千高達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六十里)的座位,並將其放置於一丈見方的房間內。

維摩詰居士示現此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是為了令初發菩提心,尚未修般若行的初基菩薩心生仰慕而加功辦道,安住其心,同時也為令此事蹟廣為流佈,令更多善信生起信心。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菩薩觀眾生如幻人

○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更應無所執著。為此維摩詰居士講述菩薩觀眾生如“幻人”,進而提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因為任何事物,即諸法的本質是無常的,其千變萬化就好像舍利弗變成天女,天女又可以化作舍利弗一樣,都是眾生的幻覺,實無男女的定相。

維摩詰居士便依此破除人們對“有法可修”的執著,得出諸佛菩薩所證得得智慧功德,“實無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結論。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入不二法門

○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

基於上述觀點,維摩詰居士向來訪的八千位菩薩提出“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的問題,所謂不二法門,就是“法本不生,今則不滅”,也即諸法空相的本質。三十位菩薩各自作答,維摩詰居士對此不置可否。

因此眾菩薩都請文殊菩薩開示,只聽他道:“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隨後文殊菩薩詢問維摩詰居士是否如此。

只見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由此讚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因為一切能用語言文字表述的都是虛妄的,不是諸法的實相,這也就是《金剛經》所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


居士們究竟該如何學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