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佛教故事中,曾經有一個關於唸錯咒的故事。其大體內容是:

有某位修行者,由於他文化程度有限,也沒有聽過口傳,自己看書學念六字大明咒,以致把咒文“嗡嘛呢八美哄”的“哄”(口+牛)錯念成“牛”,但是,由於他非常誠心地用功持咒,以至其住處常放異光。後來,有一老一小兩個修行人路過此地,看見異光,便前往親近,隨即便發現了咒語發音上的錯誤,於是,小修行便好心幫助持咒者糾正發音,但是,經過改正之後,持咒人的心失去專精,再念咒時反而沒有光明,路過的一老一小兩個修行人發現這個秘密,省悟到是自己造成的錯誤,於是趕緊糾正,讓持咒人念回原來的咒音,光明於是再得顯現。

對於這個故事中的現象,一般讀者的態度,往往傾向從“定”的角度去解釋,認為不應該去打破原來的定。但是,如果依佛理深究,其問題實際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定與邪定問題

持咒者只重修定而未發慧,所以雖然能夠入定,但卻依然自心不安,以致換個咒音便喪失定境,這應該是不修智慧的悲哀。

根據佛教理論,定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心無掛礙的定(正定),一種是執著外緣的定(邪定),佛教所說的定能生慧,是就正定而言的,邪定乃是外道定,是沒法引生清淨覺性智慧的。所以,從光明的有生有滅來看,持咒者所念的雖然是佛教咒語,但其所修之定應是邪定。對於這種定境,如果是智慧影響力足夠,幫忙打破應該是好事,但是,如果智慧影響力不夠,那就只好任其進入邪定了。這樣,至少相對於不定來說,開智慧的機會要多點。

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第二,修行的智慧問題

跟這個故事的內容差不多相對應,禪宗有個關於大梅法常禪師的公案。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問:“如何是佛?”馬祖道一說:“即心是佛。”法常禪師當即大悟,然後便去自行隱修。唐貞元年中,鹽官會下有位僧人,因迷路而至大梅隱修之處,因而告知馬祖。馬祖得知法常住山隱修,於是派僧人前往詢問:“和尚見到馬大師後得到個甚麼道理,便自己來此住山隱修?”法常禪師說:“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下來隱修。”僧人告訴他說:“馬大師近日來說佛法又不一樣了。”法常禪師問說:“怎麼不一樣?”僧人回答:“馬大師又說非心非佛。”法常禪師說:“這老漢惑亂人心,沒有了結的時候。聽任他說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這個僧人回去之後,將法常禪師的話告訴馬祖,馬祖讚歎地說:“梅子熟了也!”

這兩個故事的主人,所面對的同樣都是修法的迷惑問題,但是,由於其智慧的差別,結果也就自然不同。為此,沒有智慧的定,是經不起外界考驗的定,其不能真正解決煩惱,因而,這種定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第三、密咒傳承問題

故事中的持咒人唸咒的發光與不發光問題,如果按照密宗理論解釋,其中應該包括一個密宗比較強調的傳承問題。

雖然緣起性空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但是,由於傳承習慣,在解決佛教問題的行為特徵上,漢傳佛教比較重視性空而輕於緣起。藏傳佛教則是比較重視緣起少談性空。所以,對於修行中的某些問題,藏傳佛教往往有比較深層的解釋。

密宗所強調的傳承問題,從緣起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修法種子的問題。由於傳法人傳授某種道理與修法時,其智慧功德以及煩惱習氣,包括身業、語業、意業等隱秘因緣,都會成為一種種子,進入受法人的心靈。受法人如果按其方法修行,就會不自覺地與傳法人的業力因緣感通,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覺受以及心身狀態。

故事中的持咒人咒音唸錯時能夠發光,這是以他自心的清淨信念為種子的。其後來咒音唸對時反而無光,這是因為他所培養的是過路小修行所給的種子。由於種子的業力因緣不同,因而其修行的結果也就不同。——這就是密宗的結論。

密宗對於傳承上師的選擇是極為嚴格的。密宗所看重的不僅是上師的學識,而且包括上師所得到的傳承,以及個人的戒行、智慧與功德等等一連串的因緣。

包括給死人唸經超度,密宗所重視的也不僅僅是經文。如果嚴格按照規定,如果沒有見道位以上的證量,密宗也是不允許的。

道理也的確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所知道的佛法,尚且不能對自己產生受用,那麼,怎麼又能夠保證,他所傳的佛法能夠讓別人產生受用呢?——所以,傳承的因緣也確是很重要的。

第四、信心與善根問題

持咒人開始唸錯咒音,為什麼會發光?其原因在於由信心而產生的定境。後來唸對咒音為何無光?其原因在於其信心的不純。為什麼其唸咒的光明會有生滅?其原因在於內心不安——沒有達到“信滿成佛”的開悟境界。為什麼有信心卻不能開悟?其原因應該在於善根,因為除了信心之外,善根的成熟乃是達成開悟的重要關鍵。

信心與善根都是佛法修行中的重要問題。這兩個方面相結合,也就決定了信心的不同形式,譬如正信、善信、淨信、智信、迷信、邪信,等等。依正信即可生人;依善信即可生天;依淨信即可解脫;依智信即可悟道。相反,依迷信即遭沉淪;依邪信既成墮落。

所以,對正信與善信,應予以鼓勵;對淨信與智信,應予以提倡;對迷信與邪信,應予以打破。只有如此,才是佛教徒的正確態度。

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第五、修行的境界問題

在持咒人的故事中,一老一小兩個修行,以唸咒人是否能夠發光來取捨修行狀態,這種見解也是有所偏頗的。

修行中所出現的境界與徵象,一般都是由定力形成的,其本質都是某種業力(心氣)的顯現。一般來說,業力越重(心氣越粗),其外相就越為明顯。真正達到反樸歸真的境界,除非是為了因應外緣而加以示現,一般情況下,基本上是少有外相顯現的。

真正佛法修行所產生的智慧力,其本質是沒有任何形象的,而且智慧越是深入,其心氣就越是微妙,旁人也越是難以發現。佛經中說“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境界”,其道理也在於此。

所以,修行人中,那些經常顯示某些光明氣象的人,往往正是習氣與煩惱粗重的人,他們雖然能夠玩弄某些東西騙人,但是其內心絕對沒有安樂自在。

第六、結論

正定不同於邪定,定力不同於智慧,

道理不同於功德,經典不同於法脈,

正信不同於邪信,境界不同於安樂,

外道不同於內道,有用不同於解脫。

將六字明的尾音念成“牛”,雖然多少也有功德,但絕不是無量功德。功德的多少,不在唸咒的狀態,而在於是否有善心與智慧。一念善心,能滅恆沙罪業。一念正覺,頓出僧祗輪迴。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一句咒語唸錯一個字,到底有沒有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