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給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歷史真相是怎樣呢?

mtolao


乾隆這一生真的是多姿多彩,無論是文治武功都不算太差,恰好趕上老爹和爺爺打好的基礎,一不小心就混上了盛世之主的名號,自然是過上了滋潤的小日子

高壽的乾隆爺,為何會在最後三年選擇禪讓皇位給兒子嘉慶呢?難不成是皇帝當夠了,去當個太上皇體驗一下子?要知道權力這東西,是上癮的,誰願意放下權力呢?


最是無情帝王家——雖然退位成為太上皇,但依然手握實權

歷史上,骨肉相殘爭奪帝位的事情層出不窮,甚至說乾隆他老爹就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奪了這太子之位,九子奪嫡的故事也是“蕩氣迴腸”。所以說,若道有情皇室人,何得平安度此生?不爭不搶並不能換來平安一生,更何況是最後爭得帝王之位的人,莫不是從腥風血雨中度過

而身為皇子,則更是生活在陰謀和算計之下。尤其是清朝,習慣將繼承人以遺詔性質放在正大光明匾後,所以老皇帝下崗之前,誰都有機會參與,誰都有機會上位。所以說,哪怕是一個從不覬覦皇位的皇子,都未必能夠全身而退。而乾隆一朝,別說是將野心表露出來,或者說把才華展示出來,甚至說連當太子的潛質都最好是別有。因為當年的乾隆皇帝選擇繼承人這件事上,就有這麼一條“鐵血定律”——如果他想立那個兒子為太子,那個兒子就肯定會死

所以,最後為何會是嘉慶繼位,是因為之前就有好幾位讓乾隆滿意,比如乾隆的嫡出太子永璉,永琮,然後是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或許是詛咒,或許是命運,在乾隆皇帝這強大的磁場和壽命之下,原本自己的十七個皇子,竟然只有六個人活過了自己。也就是說,已經有十一個皇子在乾隆爺之前上路了。雖然如此,嘉慶皇帝在這六個人中也並不是矬子裡拔大個的存在,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要選擇平庸的愛新覺羅·永琰(嘉慶帝)作為太子?並且要將皇位以禪讓的方式交給他呢?

禪讓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太上皇和皇帝,也只差了兩個字而已!

為何乾隆會選擇禪讓這一方式,結束自己的統治時間呢?這其中很大一點的原因是,他不想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第二點就是,隨著自己年齡的逐步加高,乾隆也自知精力各方面都跟不上了,如果此時急流勇退選擇禪讓,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兒!

甚至說,對於此時的乾隆帝而言,太子無非平庸還是優秀都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他最開始中意的太子,也都因病而去世,現在他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位可以聽自己話的,老實巴交的人罷了。恰巧嘉慶的性格很穩健,自制力很強,這也是乾隆選擇他的很重要的一點。相較於嘉慶的性格問題,他還是最看重前一點,雖說皇位被禪讓出去了,但是實權卻還是牢牢的掌握在他這個太上皇的手裡,權力的繼續保持是他選擇永琰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此外,嘉慶在平時的生活上也比較節儉,無論是待人待事都是謙虛謹慎,比較會為他人著想。對於乾隆來說,這樣的人不僅好控制,而且對於國家的治理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畢竟不會打破自己已經建立好的體系,能讓自己在當太上皇的這幾年安安穩穩的度過。除此之外,嘉慶永琰在身為儲君的時候,已經經過了系統的學習,無論是修養、作為,包括政務處理能力,都非常不錯。而乾隆恰好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論一個優秀副總裁的養成

乾隆爺駕鶴西去之前,嘉慶一直都沒有實際權力,主要是幹了秘書的活兒。直到乾隆帝去世,嘉慶幹掉和珅,才真正意義上開始掌握實權。說來也是諷刺,以往的權力之爭,往往出現在權臣和君臣之間,而嘉慶則不然,他的對手竟然是自己的老爹。乾隆晚年時期,對自己的大壽之慶要求十分奢華,而和珅掌權所擾亂的官場,也出現了奢靡之風,貪汙腐敗是層出不窮。這也就是說為什麼等到了嘉慶年間國庫空虛,大清帝國開始從鼎盛的“康乾盛世”轉接到了“道鹹衰世”。而嘉慶作為一個過渡皇帝,也註定了並不會有什麼很大的作為

雖為太上皇,是為攝政王——拋開乾隆,嘉慶到底能力如何?

雖然嘉慶在乾隆還沒掛之前,就登上了皇位,但實際上只是個傀儡而已。真正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老爹手裡,那麼我們拋開乾隆皇帝攝政的那幾年,去看看嘉慶皇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雖然說,很多人對他的能力水平都有異議,可以說是一位爭議比較大的皇帝,但實際上,嘉慶也並不是那麼的平庸無能,至少在打壓貪汙這一點上,他比歷史上很多皇帝做的都好。或許是受老爹的影響,或許是和珅這樣的鉅貪給了他啟發,至少他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耗費了很大的心思,也真正的去做了

嘉慶執政初期,最顯著的政績就是剷除了好幾個貪官汙吏,整頓了朝堂的奢靡之風,為首的便是大學士和珅。而且在處理和珅的問題上,嘉慶帝也展現出自己聰明睿智的一面。他只是懲治了和珅一人而已,但和此案件有關的其他人嗎,他並沒有過分的加以牽連,這一點上他比崇禎聰明太多。要知道明末之所以官場崩塌,就是因為懲治魏忠賢的時候,連帶把整個閹黨一掃而空,導致後來東林抬頭,明朝陷入困境

嘉慶皇帝之所以這麼做,也是考慮到了當時的官場環境和整體發展需要,他沒有讓這種恐怖的氣氛過度的籠罩在朝堂之上,確保了權力交接後的政權穩定,沒有造成更大的動亂,而且還達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我想這也是乾隆之所以選擇嘉慶的原因吧!其實貪汙問題一直都是乾隆時期的大問題,最後在嘉慶這裡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也是令人欣慰。當然了,除了嘉慶的個人能力外,乾隆選擇嘉慶的最主要原因肯定還是因為那至高無上的皇權。不得不說,嘉慶的在眾多皇子中算是比較幸運的那一個,至少,他活的夠長,身體夠健康,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和皇位有任何的關係!

對於乾隆來說,之所以選擇禪讓,年老體衰是一方面,畢竟他年事已高,不能凡事都親自去做,需要有人分擔。除此以外,不想自己的執政時間超越爺爺康熙,也是一方面,畢竟古人很講究尊卑的嘛

而對於嘉慶來說,這皇帝當的是夠窩囊的。每天向乾隆爺請安,批閱奏摺、出席活動,任何大事全部交由乾隆定奪,可以說是毫無實權的二把手。甚至說,連乾隆寵臣和珅,都比嘉慶的權力和知名度都要大,很多官員都知道有和珅,卻不知道有嘉慶

所以,嘉慶皇帝一上臺就迫不及待的幹掉了和珅,也算是積壓在心中三年的怒火,一下子發了出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向敬之

乾隆禪位嘉慶,時長三年零兩天,即嘉慶元年正月初日至四年正月初三日。以乾隆壽終正寢而結束。

三年間,大清王朝吏治腐敗,國內民族矛盾計劃,一場大規模的五省白蓮教起義持續發展。而在朝廷內部,出現了三股勢力奪權紛爭。

1.太上皇乾隆名為歸政嘉慶,實際上仍掌控一切軍國要務和人事大權。他不時臨朝受賀,為最高統治者。但由於耄耋乾隆,年邁衰頹,連說話都不能為大臣聽懂,需要侍立一旁的和珅傳達聖意。

2.和珅被時人奉為“二皇帝”,把持內閣和軍機處,兼管政、軍、財、刑等多個要害部門。他規定朝廷部院大臣、各省督撫藩臬及將軍提鎮,奏事需向軍機處同時提交副本,如若攝政,擅權自專。其結黨營私,弄權舞弊,即便在鎮壓白蓮教起義軍費激增時也大肆斂財。

3.嘉慶帝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實,出現了皇帝與皇權的偏離。即便他有心將自己的老師且抗擊外侮有功的兩廣總督朱珪提升為大學士,得到了乾隆的同意,卻因和珅不允而不升反降。嘉慶為了自保,不得不逢迎和珅,明旨免除和珅的三跪九叩之禮,以示尊崇,實則掩蓋仇恨。

而在此爭權中,權臣和珅行事的方式隱秘,並不敢在乾隆和嘉慶面前自作威福,而是以奴才自居,卻尋租皇權,潛謀種種不法之事。


以禮觀書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經84歲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來潮地決定冊封已經35歲的兒子永琰為皇太子。

為什麼說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來潮呢?

他是一個貪戀權力的皇帝,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皇權所帶來的快感,雖然已經當了60年的皇帝,但是隻要不是被迫的話,他絕不可能主動將皇權讓給別人,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可是,他在無聊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爺爺才當了61年的皇帝,我已經當了60年的皇帝了,再當下去的話豈不是要和爺爺平起平坐,或者蓋過爺爺了?這不行,我不能對不起爺爺,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決定立永琰為儲君,然後迅速禪位給永琰,原因便僅僅是因為不想自己當皇帝的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雖然禪位給了永琰,自己也當起了太上皇,可是,他會甘心退居二線,老老實實地將皇權交割給永琰嗎?

顯然不會。

他在勤政殿召見了皇室宗親和朝中的王公重臣,當著所有人的面宣佈了詔書:“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當時的嘉親王永琰雖然早便從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經擬詔冊立自己為儲君的事,但是,此時在所有人的面前,聽到乾隆皇帝親口說出此事,他心中還是激動萬分,終於等到你了,我夢寐以求的皇位。

雖然心中頗為激動,可臉上還是得作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所以永琰誠惶誠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喲,兒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吶,更何況,朝廷一日也離不開您呀,所以,兒子懇請您等過了100歲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歲,如果要等到100歲再歸政的話,豈不是說自己還能掌權16年?這個兒子,太懂事了!

只不過,詔書畢竟已經宣佈了,縱然皇太子永琰帶頭請求乾隆皇帝等過了100歲再歸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臉不是?所以,皇位還是禪給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沒有順勢答應他的請求,心裡也鬆了一口氣,沒有意外的話,皇位已經安安穩穩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還沒開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潑到了他的頭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佈冊立永琰為皇太子,第二年禪位。

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發佈了一個命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嘿嘿,兒子呀,你不是說要讓我過了100歲再歸政嗎?好啊,朕滿足你!以後但凡有官員上奏什麼事,統統送過來給朕,唔,朕現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稱朕為太上皇吧!

嘉慶皇帝瞬間傻眼了,什麼,還能這麼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順便玩玩以退為進的策略,沒想到最後卻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如此一來,嘉慶皇帝便等於成了一個“傀儡皇帝”,因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朕只讓位,但不讓權!

嘉慶皇帝對此只能在心中無奈地感嘆,行吧,您怎麼高興怎麼玩吧!

乾隆皇帝雖然在乾隆六十年禪位給嘉慶皇帝,但實際上他一直緊緊地抓著皇權不放,嘉慶皇帝只是一個空殼。

嘉慶皇帝這個皇帝當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氣也得偷偷摸摸的,沒辦法呀,權力幾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氣了,萬一乾隆廢了他怎麼辦?

不得不說,乾隆確實有這個能力。

所以呀,嘉慶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著,反正已經等了幾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幾年,這也算是嘉慶皇帝的一個小優點或者小聰明吧。

從嘉慶元年正月到嘉慶四年正月,嘉慶皇帝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終於撐不下去了,在養心殿嚥了最後一口氣。

嘉慶心中憋著的這口氣總算是吐了出來,三年了,當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擱誰誰能開心?

乾隆沒有禪位還好,禪了位卻還抓著權不放,說嘉慶心裡沒有怨氣的話,誰會信?

為了洩一洩心中的怨氣,乾隆皇帝駕崩之後過了半個月,嘉慶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寵臣和珅開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權,也趁機發了一筆橫財。

嘉慶皇帝心裡美滋滋呀,自己總算不是一個只有空殼的“傀儡皇帝”了。


流浪的侯爵


“太上皇”這一尊號,聽起來很拉風,實際上多悲涼。

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殺大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這一名號無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會鬆手的,而還在活著的時候就主動“禪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之一。  

乾隆皇帝即位時25歲,正值書生意氣最膨脹之時。為了表達對爺爺康熙帝治國的敬仰,他偷偷在廟裡焚香禱告,發了一條誓言:如果我得到上天眷愛,可以長命百歲,我最多當六十年皇帝,絕不超越爺爺的六十一年記錄!    

人對於自己奢望的東西總是十分慷慨,反正也得不到,許諾一下又何妨?乾隆敢發這種誓也是有事實依據的,因為愛新覺羅家族缺乏長壽基因,乾隆的前幾任皇帝沒有活過七十歲的,太祖努爾哈赤最長壽,也不過才活了67歲。乾隆坐上龍椅就已經25了,再穩坐60年,那可就85了,當然這是奢望啊!  

乾隆對康熙感情深厚,行為處事樣樣以康熙為楷模,加上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因為不願意超過康熙在位時間,而選擇在位六十年後進行禪位,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退位以後,當然沒有「歸政退閒」。

這一方面是對權力的迷戀,另一方面也是求自保的需要。

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太上皇屬於高危職業,唐高祖、唐玄宗、明英宗當太上皇的時候可都沒吃啥好果子。  

禪位的過程,以及太上皇三年,一切都還在乾隆的掌控當中,畢竟乾隆已經有六十年的執政經驗。而「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的嘉慶皇帝顯然沒有搞事情的動力和能力,反正時間是站在自己一方,消停把實習期熬完就成。兩下作用,自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個人對歷史現象的膚淺認識去解釋一代帝王的遠見卓識和戰略氣魄。乾隆的提前禪位卻又當了三年太上皇這件事,拋開表面因素不談,更多原因可能是,他對維護江山統治的一種深謀遠慮的政治性舉措。


愛歷史的圓臉怪


在古代很少有皇帝會主動禪位,大部分就是被逼無奈或者逃避責任,乾隆皇帝就是其中的一個另類。在他84歲那年,他竟然主動宣佈要禪位給嘉慶皇帝,直接在朝堂上引發了大地震。古代那個有實權的皇帝不都是直接幹到死為止,只有傻子才會真正主地動禪位。難道是乾隆皇帝老糊塗了,這其中的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84歲的乾隆皇帝突然宣佈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此消息一出,大臣們炸開了鍋,實權主動禪位簡直不敢相信。實際上,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乾隆皇帝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事情的起因是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8歲登基,幹了61年的皇帝,而乾隆皇帝從小就非常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繼位的時候,他就就發誓自己一定以祖父康熙微榜樣,做一個明君,並且為了表示對祖父的尊敬,他決定自己做皇帝的時間一定不能超過祖父康熙的61年。



實際上,當時乾隆皇帝之所以敢這樣發誓是早就盤算好的,他心裡想:祖父康熙8歲登基,幹了61年,在歷朝歷代已經創了記錄,他的父親雍正皇帝幹了11年就早死了,而他自己25歲登基,估算一下他的在位時間肯定不會超過康熙的61歲的,因此他才敢發誓。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他一不小心,就已經幹了60年了,身體還很硬朗,還可以繼續幹。然而,話已經說了,他又好面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名聲,他不得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幹完60年,光榮退休,這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雖然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但是嘉慶皇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乾隆仍然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一切軍政大權都還在乾隆這個太上皇手上。嘉慶皇帝下面的大臣也都是乾隆的人,有什麼事還是乾隆御和和珅商量著來,嘉慶皇帝簡直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於是,嘉慶皇帝只選擇能隱忍,一直忍到乾隆死了,他自己才能出頭。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嘉慶皇帝總算熬出了頭,直接先把乾隆皇帝的狗腿子和珅給辦了。實際上,乾隆皇帝在禪位後,又幹了3年多皇帝,禪讓就是一場戲,騙騙人而已。


密探零零發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他爹劉太公,不過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封的,純屬榮譽稱號,僅表示一種尊重,實際上劉太公並沒有當過皇帝。

在中國王朝史上,“太上皇”雖然是個非常崇高的尊號,但當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於被迫或無奈。(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兒子李世民脅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回國,弟弟朱祁鈺已是皇帝,無奈當了太上皇,不過後來又復位。等等。

“太上皇”這一尊號,聽起來很拉風,實際上多悲涼。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殺大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這一名號無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會鬆手的,而還在活著的時候就主動“禪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之一。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禪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曆繼位時,曾經鄭重焚香禱告上天,為祈禱自己長壽安康,許下誓言:如果自己能當60年皇帝,就將皇位傳給兒子,在位時長不超過他的爺爺康熙。康熙帝當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這裡給自己設想了60年的在位時限。

君無戲言,這個“與天盟約”就這樣記下了。


乾隆繼位時,是25歲,如果能當60年皇帝,那麼彼時他就是85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當時他設想自己若能活到85歲,也算是夠本了,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美好願景。

誰料,乾隆帝活到85歲時,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諾,如今要面臨兌現了。這下尷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棄諾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權60年早已習慣了唯吾獨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權後難以啟齒的尷尬和落寞。



煙吸久了,會有煙癮;酒喝久了,會有酒癮;權力拿久了,也會有權力癮。何況乾隆帝這“權癮”,已經養成60年了,一個甲子啊!要他馬上戒掉(放手),談何容易?(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乾隆自己很清楚,當了60年皇帝,85歲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蒼然白髮、垂垂老矣,不過是苟延殘喘,多活一天多賺一天,誰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來。


早已經歷過風風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權,自己現在不過是一條穿著華服的老狗。何況,乾隆帝一生驕傲自信乃至自負,極愛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風光一輩子了,臨了了豈堪這種境遇?



怎麼辦?乾隆帝來了個“偷樑換柱”:禪位不禪權。



說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禪位給兒子嘉慶帝,自己當太上皇,但是大權呢我暫時還不能讓,名義是我雖老但身體尚能處理國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軍國大事還要自己親自多把把關。

於是,皇位是禪讓給了兒子嘉慶帝,但實際大權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慶帝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軍國大事事事必須向太上皇垂訓,而且嘉慶帝還要經常到太上皇處時時問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舊軍國大事仍獨攬,皇宮內仍然繼續使用乾隆年號,奏摺都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太上皇,一份給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跡的話:“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

所謂為了嘉慶帝“不致錯失”(怕兒子年輕沒經驗,會出錯),只是一種藉口,不願放權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戀棧權力的乾隆常說一句話:“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雖說乾隆名義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著實際大權,所以在乾隆帝最後當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裡,嘉慶帝一直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不敢出半點差池。

乾隆說的很明白:凡軍國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須經過太上皇,至於那些諸如祭祀之類的無關命門的事兒,嘉慶帝可自行決定,不必請教於他。

乾隆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其實本質改變,只不過是稱呼叫法變了一下而已,嘉慶帝這皇帝,頭頂著天子頭銜,卻做的憋屈,更像個戰戰兢兢的太子。這是乾隆帝完的變戲法,一來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諾言,二來達到了繼續握權的目的。

所謂乾隆禪位,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姿態罷了。說乾隆帝內心崇拜爺爺康熙帝,或許是真的,但禪讓皇位,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政治無奈罷了。

乾陵帝,25歲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歲時,乾隆帝禪位兒子嘉慶帝后,又做了3年零4個月的實權太上皇,享年89歲。


熬死了近90歲的老爹乾隆後,嘉慶帝從一直哈著腰的姿態,終於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寵信的權臣和珅及黨羽集團,失去了庇護傘,隨後被連根拔....

其實,乾隆後期貪汙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過是和珅權位權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權威,就是象徵著嘉慶帝真正掌權的開始!

峰子哥認為,和珅雖貪,但所貪數目之巨,早已遠遠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則必為非常人用!大權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錢如流水的乾隆爺的“儲錢罐”,後被嘉慶帝砸爛了罐子,順便又做了那隻“殺雞儆猴”的猴子罷了。和珅雖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點看法。親愛的各位看官,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想法。


峰子奇觀


歷史上乾隆皇帝確實是禪位給了嘉慶,而且也做到了退居幕後,但是垂簾聽政這種事情,權力掌握在誰的手上,這一點其實也是十分的明確的。


所以,乾隆退位也是真的。而為什麼退位,其實還是要怪乾隆自己。

第一點,乾隆必須怪自己活的太長了。歷史上可以說很少有皇帝可以活的像他那麼的長,以至於不知不覺他就已經執政有六十年之久了。這一點應該也是出乎他乾隆皇帝的意料的。

除此之外,他退位還要怪他自己嘴欠。為什麼這麼說呢?乾隆皇帝他有一個偶像,而這個偶像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於是他可以說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模仿自己的爺爺,雖然說畫虎不成反類犬。但是著實就是這樣。



於是康熙下江南,他也下江南。康熙他執政六十一年,於是他自己也開始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那就是要求自己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作為一個皇帝,一言九鼎。


於是乾隆就只好退位了,繼位的也是他精心挑選的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嘉慶。而嘉慶呢?他的威脅實際上也只來自於一個人,那就是自己的父親,乾隆皇帝認可了他,天下就沒有人可以反對,所以乾隆皇帝去世以後,他的位置可以說坐的尤其穩固。


一寸三分


古代的皇帝都是終身制,生前退位實屬罕見。有些是被逼的,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秦王李世民逼禪位。有些是自願的,比如宋高宗趙構和我們今天要說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較長壽,當然除了晚清那幾位過不了四十歲坎的短命皇帝。清朝12帝中,高宗乾隆皇帝最長壽,活了整整八十九歲,中國的皇帝能活到八十歲以上的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也就梁武帝蕭衍、大周皇帝武則天、宋高宗趙構和我們的乾隆皇帝這麼幾位,乾隆八十九歲的壽命已是皇帝壽命的極致了。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在乾隆六十年就把皇位禪讓給太子顒琰了呢?

乾隆不眷念皇位,在晚年主動禪讓給太子顒琰,其實是明君之舉。乾隆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與父皇雍正、皇祖康熙共同開創了清朝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康雍乾盛世”,其文治武功都堪稱可圈可點,能自戀到自稱“十全老人”的皇帝歷史上也就只有乾隆一人,不過,乾隆晚年雖然有點飄,一昧閉關鎖國,但瑕不掩瑜,他仍不失為是清朝歷史上的有為明君。乾隆在執政滿六十年後主動禪讓給太子顒琰,也體現出了他高尚的品德和長遠的眼光。

乾隆禪位,乃是他兌現曾對皇祖父康熙立下的承諾



皇祖父康熙是乾隆一生最崇拜的人,他的執政生涯裡大部分都跳脫不出康熙對他的影響。乾隆元年(1736年),剛剛登基繼位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帝的牌位前焚香禱告:“若蒙倦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乾隆這話說的很明白,如果皇祖父能倦佑孫兒,能使自己在位達到六十年,即當傳位給皇太子,皇祖父六十一年執政的歷史紀錄,孫兒斷然不敢破。

康熙在帝位長達六十一年,是當時中國封建王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執政六十年後還當了三年太上皇,如果他一直當皇帝到駕崩,皇祖父在位時間的紀錄輕鬆就能打破,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兌現了當年對皇祖父的承諾,這也是乾隆對孝道的重視和對康熙深厚的感情。

乾隆禪位於太子,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防止諸子奪嫡,血染皇宮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康熙帝是深感頭痛。乾隆有感於此,遂於八十五歲時,御勤政殿,當著百官的面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乾隆六十年為嘉慶元年。

乾隆晚年遲遲沒有立儲,而自己子嗣又眾多,不僅是百官,連乾隆自己都在隱隱擔心會不會出現康熙年間無情而殘酷的九子奪嫡那樣的事情。因此,乾隆選擇這個時間宣示建儲密旨,一來可堵大臣們的洶洶眾口,二來也是杜絕其他皇子對皇位的垂涎和幻想,避免諸子奪嫡的悲劇重演。

最後,主動禪讓,可以實現權利的平穩交接



繼位的嘉慶帝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但是,乾隆雖歸政於嘉慶,但朝政大權仍被太上皇牢牢控制。不過嘉慶已經可以參與部分政務,一般情況下,朝廷大事都要先報予乾隆定奪,嘉慶隨侍身邊,正可學習父皇的治國之道。

乾隆在太上皇三年,嘉慶也學了三年的治國之道,應該說他的收穫還是很多的,到了他親政後,許多治國方針都有乾隆治國的影子。乾隆提前退休,正可悉心教導嘉慶皇帝如何治國,在他駕崩後可以實現權利的平穩交接,真可謂是良苦用心矣。




乾隆皇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權利最大的太上皇了,他禪位,是讓位不讓權,交璽不交權。他在禪位時曾明確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這個意思很明白,自己雖然當了太上皇,但嘉慶吾兒當皇帝畢竟還是新手,自己再累點多指點指點皇上,國家大事最後還是要乾隆說了算。

直到嘉慶四年(1798年)乾隆去世了,嘉慶帝才真正實現親政。


大國布衣


其實好大喜功的乾隆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中國“吉尼斯”記錄。

在六十八歲那年就下了一道預定自己登基滿六十年(即八十五歲時)就“退休”的詔書: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轉眼“六十年”之約就到期了。乾隆六十年(公曆1795年)九月三日,那個他應該履行諾言的日子也如期而至。

在這一天,乾隆皇帝向天下宣佈十五阿哥永琰就是自己二十二年前密立的皇太子,為了避諱將他改名為顒琰,令他即日起移居毓慶宮;並規定從明年開始改元嘉慶,在正月初一正式舉行傳位大典,完成國家政權的交接。

但是久在雲巔之上俯視萬人的乾隆會捨得放棄手中的權力退居幕後嗎?

當然不會! 政治手段老練的乾隆早就把太上皇、皇帝的職權明確劃分了:皇帝只負責處理尋常時間,重要軍國政事以及官員的任免還是太上皇說了算。

嘉慶:



一個連最基本的人事權都沒有的皇帝能算是真正的一國之君嗎?

而且更加說不過去的是退位後乾隆連天子寢宮養心殿都沒打算讓出來:他以自己在那兒住了六十年,住慣了為由霸佔了養心殿,而讓嘉慶仍然住在毓慶宮(皇帝連自己正規的寢宮都不能去,只能在別處借住,簡直成了)。

嘉慶元年十二日,湖廣總督畢沅就是沒有深刻認識到乾隆爺是“假禪位”這一點,結果傻乎乎地地上了一道奏摺,惹得八十多歲的太上皇龍顏大怒:

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清高宗實錄》

原來畢沅在奏摺裡拍馬屁,說套話,結果沒有注意語序的先後問題,先說了“聖主”(即皇帝嘉慶)緊接著才說的“太上皇”,讓乾隆感覺在大臣眼裡自己的地位還不如“新官上任”的兒子,因而不悅,就藉故將畢沅“傳旨申飭”之後交給吏部處分了。

官員:


接著乾隆生怕天下臣民還是不明白自己是的“退休”只是表面工程,在處理完湖廣總督之後又下發了一道諭旨:

內而部院各衙門,外而督撫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親綜攬。隨時訓示。—《清高宗實錄》

如果說乾隆如期主動退位給人們留下了一個信守諾言的印象的話,這道上諭就徹底將他虛偽的面具撕得粉碎了!

乾隆皇帝當著全天下人的面都不給嘉慶一點兒臺階下,在宮內這個“兒皇帝”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更別說還有和珅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腹大患從中挑事了!

綜上,乾隆讓位不過是擺擺姿態,他仍然是事實上的清朝最高統治者;至於嘉慶不過是他用來向他人證明自己“君無戲言”的工具罷了!


剛日讀史


貪念與對權力的慾望,讓乾隆一直捨不得放下皇位,但是1796年,還是無奈讓位給兒子顒琰(嘉慶皇帝),這其中究竟有什麼秘密呢?歷史真相又是如何?待我細細分析。


一、乾隆的皇帝夢

1735年,雍正皇帝因病去世,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當時乾隆年僅25歲,正是風華正茂,為國家建設出力的大好年齡。


乾隆登基之後,作風與雍正截然相反,雍正是一個鐵面無私、嚴肅剛正的皇帝,而乾隆則是寬宏大量、仁義治國之君,一時間贏得天下民眾一片叫好,乾隆順勢還給自己死去的叔叔們平反,重新恢復爵位,還有自己的哥哥弘時,乾隆一樣恢復其爵位。

可以說就當時的環境而言,乾隆這樣的政策十分得民心,並且順應天下大勢,可是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凡事過之則不及,可以說乾隆的過分仁義與寬宏大量,為清朝後期的江山社稷以及國家綜合實力埋下很大的隱患,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我們繼續說乾隆皇帝,他登基之後一直沒有立太子,可是雍正之前發明了一種秘密立儲的方式,也就是大臣可以提出建議要求皇帝及時立儲。乾隆對這些大臣十分厭煩,他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完全不用考慮立儲之事。

就這樣,乾隆捱到了接近六十歲,大臣們更加慌了,紛紛建議乾隆儘快立儲,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萬一乾隆哪天突然離世,這個國家怎麼辦,這可是大事情。


每天大臣都不厭其煩的建議乾隆,乾隆實在不耐煩,就在68歲那年表明說:

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為何是在位六十年呢?因為乾隆的爺爺康熙在位六十年,創下了清朝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記錄,乾隆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與爺爺相提並論,但是又不能超越爺爺,要不然大家有意見。

其實乾隆說這句話,不過是為了穩住大臣,讓他們閉嘴不要再煩自己,他爺爺康熙8歲登基,68歲去世,當了六十年皇帝,他自己25歲才登基,要到85歲才有六十年,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年齡,都是一個迷。



二、乾隆讓位

造化弄人,世事無常,乾隆活到85歲依舊精神抖擻,一點問題沒有,感覺自己還可以再做幾年皇帝,可是當初已經說出那種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怎麼能反悔呢?

無奈之下乾隆於1795年立下太子顒琰,次年禪位給太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嘉慶皇帝。乾隆禪位時,再三提醒嘉慶:

壽躋八旬開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屬國,實皆不願朕即歸政。

意思就是國家需要自己,江山社稷也需要自己,並且自己不想退位,可是那些大臣實在太煩自己無奈只能這樣做。其實這個意思嘉慶也應該明白,就等於叫嘉慶配合自己繼續演戲,實權還是乾隆控制,嘉慶做個名義上的皇帝即可。

這不,嘉慶登基不久,乾隆繼續說:

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


這句話就是提醒嘉慶,你還沒有經驗,遇到國家大事,必須來找我,我給你參考一下再做決定,這樣才是對天下負責的態度。話說到這個份上,嘉慶當然也明白乾隆的意思。

再者而言,嘉慶即使不想聽從父親的話也沒辦法,因為乾隆讓和珅在朝中牽制著嘉慶,嘉慶的一舉一動乾隆都知道。原本嘉慶還想反抗一下,後來發現反抗無用只能接受現實。

1799年,乾隆壽終正寢,享年89歲,成為中國古代皇帝正史記載中最年長者。乾隆去世後,嘉慶終於可以掌握大權,次年(嘉慶四年),嘉慶就開始對和珅進行處置,有人覺得嘉慶是為了治理貪汙,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回事,嘉慶收拾和珅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想要實現君主集權,讓自己能夠真正成為皇帝,擁有絕對權威。



結語

這就是真實歷史上乾隆讓位給嘉慶的原因,雖然沒有那麼正氣凜然,但是背後蘊含的哲學以及道理,還有反映出來的人性弱點,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