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1314沫沫不搞怪


一座城市,因一首詩而美名流傳,一個詩人,因一首詩在歷史上留下美名。這樣的例子在唐詩中不少。比如崔顥的黃鶴樓,為湖北武漢留下千古華章,比如王勃為滕王閣寫下了千古流傳不朽的名篇,比如蘇東坡為黃州,柳永為杭州,都留下不朽的詩篇。這些城市因為一首詩而精彩,而這些詩人也成為這些城市的代言人,這二者是互相成就的關係。

比如杜荀鶴與蘇州,張繼與寒山寺。

杜荀鶴這樣描寫姑蘇的景色: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姑蘇城的特徵,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水鄉的美景。這是描寫城市的比較成功的作品。而中唐時期的詩人張繼,卻在不經意中將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寫成了最中國最蘇州的象徵。這首詩伴著姑蘇城伴著寒山寺的鐘聲,遠播海外。

張繼是唐朝詩人中不大出名的一位,史料上並沒有他多少記載。我們只知道他是孟浩然的老鄉,湖北襄陽人,是大曆年間的進士。而大曆年間是中唐文學鼎盛的時代,有大曆十才子在文壇縱橫馳騁。而張繼不過是眾多詩人中的一位而已。在張繼中進士之後,因為他不屑於溜鬚拍馬,致使他授官的進程一拖再拖,最終沒有等來做官的消息,卻迎來了大唐命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張繼隨著逃亡的人群狼奔豕突四處逃難,終於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到達了蘇州城。

有多少人能在逃難的過程中心情愉悅的呢?除了李白和劉禹錫等性格闊達近似於傻子一樣的詩人。張繼流浪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回,心底泛起的是對家鄉的思念,是對前途未卜的焦慮,還有傳統文人對秋天來臨的傷悲,更有對自我的未來的迷茫,種種複雜的感情,都凝聚在一個秋天的無眠的夜裡,於是張繼寫下了這首最著名的為他歷史留名的詩篇: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我們可以嘗試著用現代詩的形式,將它翻譯一下:

月色如銀如水如故鄉的雲煙,但它只剩下半邊臉。

月亮東昇向西方落下,漫天的風霜中,它找不到自己的家。

烏鴉在夢中驚醒,茫然無措地叫了幾聲,

夜色,緩緩展開。

一盞漁火,一葉孤舟,一個回不到家的旅人

秋天是應該回家的日子,你看岸邊的楓樹,急紅了臉。

今夜,是註定無夢了,

無夢,家鄉就更遠了。

遠處的寒山寺,

鐘聲

飄然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